研究作家作品,也要研究批評家
縱觀百年來文學批評的發展歷程,可以發現,文學批評家對整個時代的文學創作甚至是思想觀念的現代化,都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創作的繁榮,與文學研究、文學批評或直接或間接的介入,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只研究作家、作品,不研究批評家和文學史家,對整個文學的發展將會呈現出“只見森林不見樹木”的遮蔽狀態。
1917年初,胡適、陳獨秀在《新青年》先后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文學革命論》,開啟中國現代文學批評之門。1918年12月,周作人發表《人的文學》,“人的文學”代表了“五四”的時代精神,亦上升為中國新文學的傳統,遂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文學的主流。
這一時期,雖然以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為代表的各個文學團體提出各自的理論主張,但“人的文學”,新鮮的、立誠的、現實的文學成為時代的“共名”。作為百年來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第一代批評家,他們不僅是開創者,也是批評范式的確立者。
1928年開始,時代的“共名”被打破,文學批評向更多元和差異方向發展,馬克思文藝理論、京派批評家以及持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批評家之間有著更多的對話、論爭和挑戰。1942年5月,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為那個時期的文藝批評劃定了批評標準。1949年7月2日至19日,第一次文代會在北平(北京)召開,這是新中國文學理論和批評的起點。
1984年初,福建批評家林興宅在《魯迅研究月刊》發表《論阿Q性格系統》,成為用自然科學方法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濫觴。文學研究向“五四”時期“人的文學”主張回歸,也是新時期文學批評步入審美層面的開啟。“方法熱”直接的后果是大量西方的文學理論被介紹進來,同時各地作家協會、社科院也紛紛創辦自主性的文學批評刊物。如1984年1月25日,《當代作家評論》在遼寧省創刊,9月《文藝評論》(前身為《文藝評論報》)在哈爾濱創刊,10月上海比較文學的機關刊物《中國比較文學》出版;1985年1月,《小說評論》在西安創辦,4月《文藝新世紀》在廣東創刊,4月10日《批評家》在太原創刊,5月《文藝評論家》在濟南創刊;1986年1月,《文藝爭鳴》《文藝理論家》分別在吉林和江西創刊;1988年1月,《南方文壇》在南寧創刊,6月《理論與創作》在長沙創刊,等等。
1985年前后,中國當代文學批評迎來黃金時代,起到了引領時代風潮的作用。第四代批評家正在披荊斬棘開創思想解放的批評道路,第五代批評家也是在這個時期順利走入批評領域。如錢理群、洪子誠、陳思和、陳平原、丁帆、南帆、許子東、黃子平、吳亮、程德培、李潔非、蔡翔、張志忠、季紅真、周政保等,就是順應時代而崛起的一代批評家,被稱為第五代批評家。
第五代批評家包括一部分第四代批評家,依靠對文學的審美構建而成為承上啟下的一代。他們大都在高校里接受過系統的學術訓練,隨即留校任教,逐漸形成了學院批評的特點。可以說,第五代批評家從事純粹的文藝批評者并不多,主要是從史的角度對文學進行系統化研究。陳思和主編過《中國當代文學史教程》、洪子誠撰寫過《當代中國文學史》、陳平原撰寫過《中國小說史》《中國散文小說史》、錢理群參與主編了《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丁帆撰寫過《中國鄉土小說史論》《中國新時期小說主潮》《中國西部現代文學史》、王富仁撰寫過《中國現代文化指掌圖》等。所以,稱他們為學者化的批評家更為合適。
另外,這代人最大的特征是,他們的文學養料和精神傳承主要是從“五四”來的。20世紀80年代,一批在高校或學術機構的著名教授恢復了權威的學術地位,如李何林、王瑤、唐弢、賈植芳、錢谷融、徐中玉等,這些老先生都是“五四”一代學人的弟子,也是大多數第五代批評家的授業恩師。錢理群、陳平原的導師王瑤,早年師從朱自清,這一師承使得王瑤身上有鮮明的“五四”傳統和魯迅傳統。孫郁在《王瑤:拖著歷史長影》中寫道:王瑤“因自己的導師和弟子而聲名益著,而弟子們也以他為中介,把‘五四’的文化傳統,鏈接到當代的思潮中”。王富仁是中國第一個現代文學專業博士,師從魯迅研究專家李何林。王富仁多次說“魯迅改變了我一生”,他本人的魯迅研究,開啟了魯迅研究的新天地。
第五代批評家具有宏闊的歷史眼光、頑強的探索精神、現代的理性自覺和深刻的自由意識。這是他們能在新時期開創文學研究新天地的內因。他們不但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其言說的方式為現當代文學研究、當代文學評論提供了范式。將近四十年過去了,當年的“青年”已不再年輕,然而從學術生命上講,直到今天,他們依然是“年輕批評家”,充滿探索精神,充滿了對文學現場的關注熱情。
20世紀90年代,文學界的分化或者說多元化趨勢更趨明顯,文學制度也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無論文學創作還是文學批評,都擺脫了陳舊觀念的束縛,進入活躍繁榮的時期。第六代批評家郜元寶、張新穎、王彬彬、張清華、孟繁華、陳曉明、李敬澤、吳義勤、何向陽等,基本上都是高校畢業的碩士、博士,此后不管在高校從事文學研究和文學批評,還是在作協系統工作,文藝批評的屬性基本沒有改變,還是延續了第五代批評家開創的范式。
文學批評最近面臨的挑戰是從新世紀開始的。此時網絡文學開始盛行,發表沒有門檻設置,人人皆作家,管你批評不批評,該寫的都在熱火朝天地寫。評論家的陣營也更趨分化,形成傳媒批評圈和學院批評圈兩個較大的群體。學院派批評家常年避居學院的深墻大院,與當下社會和文學創作有一定的隔膜,但為了堅守學院派知識的純正性,他們依然在艱難地從事著文學批評。在這一變化中,批評家內部的分化趨于明顯,各個代際的批評家參與到這場角逐中。在稍后的幾年間,80后批評家因批評界、學界的焦慮而被迅速地捧了起來,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同時,網絡的普及,也相應地帶來了文學批評的繁榮。
對近百年的文學批評史進行一個粗略的梳理就能發現,當代文學批評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然而,與對作家研究文集、作品集出版相比,文學研究領域資料的整理出版卻顯得相對滯后。對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研究依舊薄弱,對當代文學研究者、文學批評家進行研究的資料整理和出版這樣的基礎性工作也沒有系統做起來,這跟創作的繁榮以及批評對創作的響應是不相符的。
(作者:周明全,系中國現代文學館客座研究員、《大家》雜志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