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克萊齊奧的中國“心”
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代表作品有《訴訟筆錄》《戰爭》《流浪的星星》、《饑餓間奏曲》等,200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為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我經常參加各種中法文化交流活動。2019年秋季陪同諾貝爾獲獎者、法國作家讓-馬里·古斯塔夫·勒克萊齊奧到南京大學講學、到東莞參加“中國文學對話諾貝爾文學——首屆觀音山國際文學與生態文化座談會”,使我對勒克萊齊奧提出的中國文化所呈現的“創新狀態”有了較為深入的理解。
勒克萊齊奧到南京大學講學時,得知聽課的學生中不僅有文學系的學生,還有法學、天文學、物理學等其他自然科學的學生感到非常高興。在交流中得知這些學生不光對中國文學了解甚多,而且對法國文學、歐洲文學也有濃厚的興趣時,勒克萊齊奧說:“我看到了一種非常美好的未來——中國出現非常有特點的文化創新狀態,能夠將自然科學與文學藝術結合在一起。如果人類把自然科學和文學藝術相割裂,那么人類將出現悲慘的結局。”
我認真思考了勒克萊齊奧的這句話,在世界四大古老文明中,只有中華文明能夠傳承至今,我們的文化、文明一直擁有獨具特色的融合、交互方式,可以說“重人文”貫穿古今。在學科分化越來越嚴重的現代社會,我們的教育和文化事業的發展,若采用逆潮流的方式推進更容易突顯成效,這也許就是勒克萊齊奧先生所說的“創新狀態”。
勒克萊齊奧雖然是法國人,卻在印度洋上的島國毛里求斯長大,這個國家的人每天至少運用三種語言,即法語、英語、當地語進行混合交流,多民族文化的共生共榮所產生的推動力,造就了勒克萊齊奧散射性思維方法,他的作品也體現了絢麗多姿的文化魅力。
勒克萊齊奧認為,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中華文化建立在對各民族文化互相尊重的基礎上,包括對傳統的尊重和生活方式的尊重。這一點,與西方國家的某些人給文化貼上標簽,認為文化存在等級關系,即所謂的高級文化和低級文化,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勒克萊齊奧說:“我經常對不了解中國的法國朋友講,中國有五十多個民族,每個民族的文化都得到了尊重,從人民幣上面印的文字就可以證明這一點。紙幣上除了漢文還印有蒙古文、藏文、維吾爾族文和壯文。中華文化本身存在良好的互補性,如果能夠在國際交流中進一步加強這種互補性,就會通過增強文化身份認同來增加文化擁聚效應。”
勒克萊齊奧認為,現在許多年輕人關注西方文化往往把落腳點放工業化和高端消費方面,這種傾向會降低自身文化身份認同的價值,甚至某種程度上起到了對自身文化的消解作用。所以,在國際交流的過程中,要保持對多民族文化本身的尊重和關切,將互補性作為抵御文化消解風險的最好方式。
座談會上,著名作家邱華棟以自身的創作歷程強調了文化互鑒的重要作用,為在座的青年作家指出了借鑒外國文學創作方法的具體路徑。邱華棟深有感觸地說:“我讀過勒克萊齊奧的22部小說,其中《訴訟筆錄》對我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主人公亞當·波羅是一個對現代城市有抵觸并進行反抗的‘受難人’,他想尋找自己的生活,卻成了人人指責、污辱的對象,最后被逼迫回歸伊甸園。亞當·波羅是在大城市擠壓下生存的典型,是能夠引發反思生存狀態的形象。讀這部小說時,我作為剛剛來大都市生活的年輕人對亞當·波羅有著強烈的認同感,那時創作的小說主人公多多少少就是亞當·波羅的變體。”
邱華棟認為,“法國文學作品中有許多是引領世界潮流之作,實驗性極強的作家開辟了創作方法的變革,比如說雷蒙·格勒的《風格練習》,把一個故事用不同方法講了九十九遍,簡直可以被稱為寫作訓練教材。”邱華棟的創作方法和在作品借鑒方面的經驗之談,更加明確了文化、文明的互鑒的重要性,在不同文化的比照、映襯中,可以使揚長、補短、去糟粕更加具體化,并增強實踐性意義。
勒克萊齊奧的作品以“新的旅程、詩意的冒險和感官的狂喜”而著稱。亦可將這些特點解讀為,全球旅行及銳利的觀察力成就了他的大師級作品。從勒克萊齊奧在中國的探尋之旅,可見證他切入中國文化的角度和深度。勒克萊齊奧在成都杜甫草堂,以《見螢火》一詩為指引,尋找當年入杜甫詩中的老井和螢火蟲;在與中國諾獎作家莫言的對話中,深度解讀了小說人物的民間性和歷史性;在“首屆觀音山國際文學與生態文化座談會”接受畫家王瑞林為他創作的水墨肖像畫時,他說“這種融中西畫法于墨跡中的方法,本身就是繪畫藝術的互補共生”;在座談會結束后,80歲高齡的他徒步走進了觀音山的原始森林并親自揮鍬植樹……勒克萊齊奧在許多方面的“身體力行”都容納了對詩意、感受、哲思在文化傳遞、傳播、傳承中的重要性的辨析與解讀。
在“首屆觀音山國際文學與生態文化座談會”期間,當我向勒克萊齊奧介紹“中國文學對話諾貝爾文學”組委會主席趙晏彪先生也是滿族作家時,勒克萊齊奧兩眼放光,說道:“最喜歡的是中國現代小說,尤其是老舍的小說,他小說中的深度、激情和幽默是世界性的,超過國界。比如《四世同堂》。他的作品的法文本,我幾乎都讀過,有的英譯本我也讀過。他有一些中短篇,對自然因素的描寫,我覺得很有意思。對老北京的描寫,也讓我喜歡。”
勒克萊齊奧來中國收獲很多,是最受讀者喜歡的法國作家,這就是他從青年時代到現在一直對中國保持著這么高熱情的原因。作為南京大學的教授,中國文學的忠實的讀者和推動者,勒克萊齊奧有一顆善良的、真誠的“中國心”。
(作者系北京大學法語系主任、全國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