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光的孩子》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3月28日上午,舒輝波《逐光的孩子》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
會議現場
會議現場
3月28日上午,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和湖北作家協會舉辦的《逐光的孩子》作品研討會在京舉行。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邱華棟,湖北作家協會黨組成員、副主席高曉暉,二十一世紀出版社社長劉凱軍、總編輯王軍,以及評論家徐德霞、張檸、陳暉、張莉、劉瓊、郭艷、徐妍、崔昕平、張國龍,該書主人公原型、“優秀援建教師”范獻龍,作者舒輝波等與會研討。會議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副總編輯熊熾主持。
《逐光的孩子》封面
兒童文學作家舒輝波新作《逐光的孩子》于2020年9月由二十一世紀出版社集團推出后,受到了業界的廣泛關注。作為專注現實主義創作的中生代兒童文學作家,舒輝波的創作游走于紀實與虛構的中間地帶,作品風格沉穩而扎實,詩意又溫厚,不避人性之脆弱蕪雜、直擊生活之真相,既體現了兒童文學反映生活所應有的題材寬度,也一定程度抵達了少年心靈成長的意涵深層。《逐光的孩子》以一名大學生支教志愿者的視角,講述其在神農架山區小學支教的經歷,是一部聚焦鄉村教育發展和兒童成長與夢想的現實主義兒童文學作品。
大時代下的兒童文學佳作
邱華棟認為,舒輝波是一個生長型作家,《逐光的孩子》是他創作中一部標志性作品,該書通過獨具魅力的敘事結構、充滿詩性與哲思的語言、生動可感的細節,反映鄉村教育者和山區孩子共同成長、一起走向光亮的過程,在當下的時代大背景下極富意義。
高曉暉說,這是一個飽含真誠的故事,具有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作品通過描寫神農架山區小學支教生活的體驗,真實再現了大山學校的師生雖然身處困境,依舊樂觀向上,充滿了為夢想而奮斗的勇氣和執著,字里行間閃耀著生命的熱力和光芒。作品里有著對于生命價值的叩問、靈魂救贖的追尋和浪漫詩意的流韻,有一種扣人心弦的力量。
劉凱軍表示,《逐光的孩子》是一部書寫我國鄉村教育在政府扶助、鄉村教育工作者等多方力量助力下取得長足發展、充滿詩性光亮的現實主義兒童文學佳作,也是二十一世紀出版社向時代致敬的一部優質作品。社里還將持續立足現實主義創作,推出更多響應時代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推動原創兒童文學高質發展的精品力作。
兒童文學作家的責任與擔當
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徐德霞是舒輝波走上文學道路上的見證人,她認為舒輝波是一個有追求、有想法的成長型作家。這部作品最大的特點是展現出了支教老師與山區孩子的雙向成長和雙向救贖,寫出了艱苦環境下,山區孩子自然生長出來的堅毅、樂觀、勤勞、樸實、正直、仁義等優秀品質。作品對于原生態生活的真實再現,既寫出了生活的美好與陽光,也寫出了生活中的粗糲與復雜,沒有一味地迎合主題,很好地體現了一個作家的責任與擔當。
北師大教授張檸談到,舒輝波用他的真誠和悲憫,用詩意的藝術化想象,把他熟悉的全部生活細節聚集起來,具有浪漫主義色彩和現實主義精神。這是一部扎根現實、深植個人經驗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探討了生命價值、精神救贖和人的信念感等問題,并提出生命的最大意義是被人需要。這種被需要的感覺也成為了支教志愿者甘于奉獻的信念。這種主題探索,對當下的青少年讀者理想和信念的養成起到了一定的引導意義,同時也將文本延展到一個更高的維度。
北師大教授陳暉指出,《逐光的孩子》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學性。作為一本主題圖書能夠在文學性和藝術性呈現特別的氣質極為不易。這本書不管在人物塑造、場景展現、細節描摹,還是詩性語言上都達到了一個很好的藝術水準,文本形態和藝術完成度都非常高。她同時提到,作家高度提煉了生活素材,在還原現實的真實面貌方面有大膽的嘗試。
北師大教授張莉表示,這部作品令人心生溫暖和善意,彌漫著文學之光和善良之光。作品的思維方式異于其他支教題材的作品,體現出一種雙向的成長與雙向的治愈,為我們提供了寫作支教題材作品的新的可能性。作品有著成長性的結構,故事中的人物在成長,年齡在增長,時代也在發展,讀者也能隨著人物的逐漸成熟,獲得精神世界的成長。同時,用兒童文學和少年文學的視角,寫出了中國新農村的精神面貌和重要變化,某種程度上,這是新時代中國農村少年們的成長故事。
現實主義的文學力量
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劉瓊提出,這部作品是典型的沉浸式現實主義寫作的風格,用現實主義的筆來描寫現實的苦和難的同時,也寫出了人性的博大光輝,寫出了奉獻,寫出了犧牲,寫出了他的責任和愛,寫出了生活向前發展的時代力量。作品在脫貧攻堅的大主題下,用微觀的寫法寫出了精神文化的傳承和展現,以及青年的心靈世界的發現和重建。本書有真實的人物原型,所以它蘊含著真實的、動人的情感力量,能夠喚起一種公眾記憶和普通的共勉。
魯迅文學院研究員郭艷認為,在鄉土社會日漸式微的整個社會文化情境下,從工業倫理或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念上,我們常常會用同情的眼光來看待鄉土。但本書通過對齊老師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通過主人公的精神救贖和生命價值的實現,充分表達了對鄉土社會偏遠地區人情和人性之美的理解、認同和尊重。
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徐妍說,舒輝波是一位內心感受細膩真摯、文字優美靈動、以夢想的方式來關注中國社會現實、深具詩美風格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家。《逐光的孩子》是一部標準的講述“中國式童年”的長篇小說,其在承繼中國現當代文學中的“青年知識者到鄉村學校去”這一流脈后,又選取了超越國別和族類的“世界語”的表達方式,讓人性之光芒與現實之語境相結合,使得“中國式童年”的講述既屬于中國兒童讀者,也屬于世界兒童讀者。這部小說純真、夢幻、溫暖、救贖,既有現實的描摹,又有詩性的表達,具有深入人心的文學力量。
太原師范學院教授崔昕平認為舒輝波對于文字有寫詩般的“潔癖”,字字斟酌,罕有累贅措辭,也力避陳言,努力跳出慣性表達,連篇章標題也罕見的整齊。作品的詩意,更離不開敏銳的觀察,細膩的感知,尤其是真摯而深切的、對寫作對象的體察。在《逐光的孩子》中,作者就像一個見證者,沒有空洞的渲染,沒有夸飾的抒情,而是充滿了真摯和真實。
北師大教授張國龍表示,舒輝波是一位情緒飽滿的作家,字里行間所迸發的熾熱情感讓人動容。他在《逐光的孩子》中書寫的故事真實且真誠,沒有刻意拔高,也沒有俯身迎合孩子,而是直面現實,將支教老師和山村孩子的個人經歷與歷史變化相結合,深度挖掘了人物的內心空間,從而也讓讀者找尋到生命的意義。
《逐光的孩子》主人公原型范獻龍
該書主人公原型范獻龍說,“我很有幸成為舒輝波創作時的影子,為他提供一些真實可感的寫作素材。閱讀作品時我有一種深深代入感,書中很多細節將我帶回了那些年艱辛而又難忘的支教時光。現在國家和政府在不斷完善農村基礎教育老師的扶持政策,鄉村的教育扶貧實實在在取得了好成績,我很感謝《逐光的孩子》讓更多的人關注支教老師這一群體。”
《逐光的孩子》作者舒輝波
作者舒輝波創作感言中表示,寫作《逐光的孩子》時,他的腦海里總會浮現孩子們稚氣天真的臉龐和親切閃爍的眼睛。他們有的是作者的訪問對象,有的是作者短期支教時的學生。舒輝波認為,不是自己書寫了孩子們的生活,而是孩子們讓自己看見了更寬廣的世界。那些追逐著光的人,自己也成為了光。他們傳遞心中的火把,把光和熱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照亮更多的人。(圖、文:尹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