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宮夜宴》為什么火了?
2021新年伊始,由鄭州歌舞劇院創排的女子群舞《唐宮夜宴》在河南衛視春晚首播之后,經過網絡的二次傳播,在全國引起熱議。筆者認為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是文化、科技、政策、市場、創作等諸多因素相互交織、互相作用形成的。
首先,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導致的。進入新時代以來,中華文化、傳統文化成為主流話語系統里的高頻詞。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指出“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主流話語的力量是強大的,近幾年來就電視媒體而言,誕生了《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經典詠流傳》《國家寶藏》《典籍里的中國》等一批關注度高、影響力大、口碑俱佳的節目,一改過去讀書節目、文化欄目小眾高冷、門可羅雀、難以為繼的局面。
現代中國的迅速發展雖然得益于西方科學技術和管理科學的引進,但驀然回首,人們發現能夠撫慰心靈的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的基因也許會沉睡,但不會一直不醒,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強大,隨時可能會被喚醒,這也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所以,唐宮小姐姐不管是在鄭州、洛陽還是西安,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在這個民族的文化記憶中,所以一出現就讓人認同歡喜。同時,傳統文化回歸培育了人們的審美趣味。越來越多的孩子玩著飛花令的文字游戲;穿越回漢唐的古裝照風靡一時;故宮修文物也引起人們的熱議;博物館開發的文創產品隨處可見;漢服文化在年輕人中已成為新時尚……傳統文化的生命力體現在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欣賞、仿效、展示、傳承,生生不息。
大眾審美的培育,也自然而然地培育了文化消費市場。近幾年來傳統文化消費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僅以漢服市場而言,據估算,目前全國漢服市場的消費人群已超過200萬人,產業總規模約為10.9億元。
由此看來,誰說文化只是“軟”實力呢?文化的實力也是實實在在的。文化才是更持久的競爭力。
第二,高科技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先進的5G、3D和AR技術,讓現實舞臺與虛擬影像交錯呼應,節目以博物館為背景,俏皮可愛的唐宮小姐姐們在趕赴宴會的路上,穿梭于疊加的婦好鸮尊、蓮鶴方壺、賈湖骨笛、《搗練圖》《簪花仕女圖》《備騎出行圖》《千里江山圖》等國寶級文物影像之間,舞蹈、工藝品、音樂、繪畫等等不同時期、不同藝術的美,穿越千年萬年呼嘯而來、美不勝收,產生了令人目不暇接的視覺沖擊力,觀者仿佛在現實與歷史之間不斷穿越,享受著身臨其境的美的歷程。文化與科技跨界融合,內容與形式緊密結合,并得到完美呈現。
第三,舞蹈藝術的獨特魅力。《唐宮夜宴》的主創團隊來自鄭州歌舞劇院,鄭州歌舞劇院自建院以來一直以“追求經典、創造美麗”為己任,舞劇三部曲《風中少林》《水月洛神》《精忠報國》均屬古典舞,題材都來源于中華文化厚土。十幾年來一貫的創作風格和長期積累,為《唐宮夜宴》的創作提供了積淀和營養。
《唐宮夜宴》在舞蹈創作上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題材厚重,內涵豐富。據舞蹈編導陳琳介紹,這個舞蹈的創作靈感來源于唐三彩,多年出國演出的經歷讓她對中國元素格外敏感,在創作采風時看到博物館里的唐三彩色彩絢麗,很多人物造型生動有趣,這讓她萌發了圍繞唐三彩創作舞蹈節目的想法。舞蹈從化妝、發式、服飾、色彩、道具(樂女們手持縮小版的笛子、箜篌、琵琶、鐃鈸等樂器)、舞臺背景、燈光等,都結合歷史文化元素進行了高度還原,讓人耳目一新。
二是表現詼諧,人物鮮明。該舞蹈的整體風格是輕松幽默的,舞蹈中14名憨態可掬、圓潤討喜的“唐宮少女”形象一下子吸引了觀眾的眼球,打動了人心。這是整個舞蹈最大的亮點,最別開生面之處,是創作者的大膽突破和創新,從某種程度來講,是對追求和諧典雅的古典舞的一種“叛逆”,而這種叛逆正符合了年輕人的口味,為觀眾尤其是年輕觀眾提供了別有趣味的藝術體驗。
舞蹈是一種直觀又抽象的動作語言藝術,好的舞蹈是能讓人看懂的,它的肢體語言甚至比話語描述更能直入人心、從而達到心靈相通,這是舞蹈藝術不同于其他藝術形式的獨特魅力。中國舞蹈家協會主席馮雙白認為,“吸引人的是故事,打動人的是情感。”這個節目的成功,就在于堅持高水平表演的前提下,更多關注和表達了普通人的情感元素。“觀眾感興趣了、看進去了,就會進一步關注和了解作品所蘊含的歷史和文化元素,作品就有了生命力,文化就得到了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