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凱雄:找到文藝評論與時代社會的交匯點
今天探討文藝評論問題,有一個位置要找準,即我們現在是在一個什么背景下或者說一個什么樣的環境下來研究這個問題。從國家層面來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且我們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們就是要在這樣一個國內國際環境發生巨大變化、充滿了不確定因素的時點和大環境下,來考慮我們的文藝評論工作應該如何推進。這是我們必須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從現實的生態環境來說,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互聯網或自媒體的時代,各位專家們的言論在這樣的環境中會迅速地被放大或淹沒。可以說,這樣一種環境、生態和過去完全不一樣了。有些人不理解這樣的生態,所以就會產生失落感。要知道現在的專家言論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在一個或幾個有限的圈子里面被認可,而很難在整個社會層面形成全局性的影響力。我們必須且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不能坐而論道,不能一味地孤芳自賞,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沉迷于自己過去的輝煌。我們要回到地面,回到現實,感受我們每天生活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文藝評論要充分考慮到這種大環境的變化。我剛從《文藝報》轉到出版社工作的時候,常常以過去形成的文藝觀念來判斷出版物,覺得這個文學作品相當好,認為它印十萬冊銷十萬冊沒問題??墒牵攲⒅街T實踐時,卻只是形成一堆庫存。我就是因此而轉變,從多幾個維度思考問題。一要堅持專業水準,二要想想它會有多大的市場,它能給出版社的生存帶來什么,盡量將這兩個標準有機地結合起來。由此,我想到文藝批評,因為這樣一個環境、這樣一種生態,它本是有多種類型、多種形態的。有學者們的學院派批評,也有互聯網上普通讀者和觀眾的即時點評,它們可能都是健康的批評生態中的組成部分,如果做不好也可能都不是。如果不尊重這樣的現實,就會找不著方向。
我們現在之所以頻繁地在研究文藝評論的問題,其實是因為有一點點焦慮,就是它的影響力在下降。至少和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相比,這種影響力絕不可同日而語。當然回過頭來想,80年代那種影響力就正常嗎?一篇文章就讓作者名聲大噪,這也不太正常。我們現在其實是回歸到一個比較正常的位置上來了。當然,我們也并不是要以此為借口,放棄增強文藝評論影響力的實踐。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建立起文藝評論與這個時代的關聯。這個關聯可以是比較直接的,也可以通過學術的表達來實現。現在有些評論與現實的關聯太淺顯、太粗暴,甚至有的還停留在孤芳自賞的小圈子里,全然不顧社會是什么樣子、時代是什么樣子、讀者是什么態度、市場是什么反應等基本問題??偠灾?,我們要立足于大背景,把自身的研究和我們置身的這個時代、我們所處的位置,很自然地找到一個聯系點。這恐怕也是當前文藝評論需要著重考慮的一個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