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港、澳地區通俗小說的創作語境和價值評估
內容提要:在中國當代通俗小說創作中,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的作家作品有著重要的地位。中華民族性是臺港地區通俗小說的根,各自的社會區域是臺港地區通俗小說發芽生長的土壤。對臺港地區通俗小說的創作語境和價值評估,既是論述不同區域的通俗小說的特點,也使得在分析評估中國當代通俗小說的文化、社會、美學屬性時更具有客觀性和科學性。傳承創新和混雜文化是對臺灣地區和香港地區通俗小說創作的總體概括。澳門地區的文學創作并不繁榮,但是,作為中國當代通俗小說創作的一個區域,應該專門提及。
關鍵詞:通俗小說 金庸 古龍 瓊瑤
與現代通俗小說相比較,當代通俗小說一個重要特點是形成了中國大陸、臺灣地區、香港地區與澳門地區“兩岸四地”的創作格局。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但是由于社會背景和地域文化不同,所呈現出來的通俗小說有著各自的特點。對中國大陸當代通俗小說的價值評估,本人曾在有關文章中作了闡述,不再贅敘1本文則對中國臺、港、澳地區作出價值評估,并闡釋它們各自的特點。
通俗小說是社會性很強的文類,社會形態的變化對通俗小說的創作產生著深刻的影響。同時,通俗小說又是具有很強的民族性的文類,傳統文化與閱讀習慣使得通俗文學的創作具有很強的穩定性和傳承性。如何在“常規”中分析通俗文學的“變量”,通俗小說的特性決定了通俗小說的批評思維。
在分析當代通俗小說“變量”之前,必須強調通俗小說的“常規”。通俗小說最為重要的“常規”是它的民族性特征。通俗小說的民族性首先表現在對傳統文化的呈現上。在時代的變革之中,中國通俗小說接受了新文化和西方文化,然而,中國傳統文化是底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決定了通俗小說的是非判斷和評估標準。通俗小說的民族性還表現在歷史的閱讀習慣而形成的創作模式上。每個時期通俗小說的創作觀念和創作方法都發生著變革,但是萬變不離其宗,通俗小說的世俗生活的表現和類型化創作都是基本的美學呈現方式。民族性是通俗小說的根本所在,各國的通俗小說都是如此。如果將民族性去掉,通俗小說也就不復存在。
以中華民族性為根本,分析和評估中國臺、港、澳地區通俗小說創作語境與價值的不同,這是本文考量的出發點與前提。
一、傳承創新:臺灣地區的通俗小說
由于社會環境不同,臺灣地區的通俗小說自成系統。臺灣地區的通俗小說開始繁榮是在1960年代,是社會氛圍寬松的文學表現??缡兰o以后到至今,通俗文學已成為臺灣地區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性和世界性并存構成了臺灣地域文化的氛圍,也決定了臺灣地區通俗小說的既傳承又創新的特點。臺灣地區當代通俗小說的創作繁榮先于中國大陸。當中國大陸打開國門,面向世界時,臺灣地區的通俗小說就成為了中國大陸通俗小說創作的先導。
1949年以后,臺灣地區滿天飛的文藝口號是:戰斗的時代,帶給文藝以戰斗的任務。以政治意識為主導的軍中文學占據了主導地位。通俗小說創作雖然沒有停止,但是即使寫言情的小說也要帶有一點戰斗的色彩,成為“戰斗言情小說”。文學創作與整個社會一樣,處于僵硬板結的狀態。純粹的類型化的通俗小說一直處于社會的邊緣,甚至受到打壓。據史料:1959年12月31日,由警總負責規劃執行,專門針對坊間流傳的通俗文學展開的一次掃蕩行動。1960年2月15至17日,在全省各地同步取締所謂的“共匪武俠小說”,這次行動被稱為“暴雨專案”。據1960年2月18日《中華日報》第三版刊載,“警總”于數天之內,就取締了97種12萬余冊之多,許多武俠小說出租店,幾乎“架上無存書”;而《查禁圖書目錄》所列“暴雨項目查禁書目”則高達400多種,其中九成以上是中國大陸“舊派”及香港地區金庸、梁羽生的作品,顯見此一行動,持續頗久。2然而,也就在“暴雨專案”后不僅,1960年代臺灣地區的通俗小說在瓊瑤小說的帶領下有了極大的發展,臺灣地區的文壇也進入了多元時代。
1960年代以后,臺灣地區通俗小說創作的逐步繁榮,其根本原因當然是政治力量對文學創作介入逐步減弱,以及社會氛圍的逐步寬松。政治介入的減少帶來社會活力的加強,社會活力的加強使得文學自身的魅力開始展現出來。文學說到底是一種修心養性的精神愉悅的活動,它刺激的是人們心目中最柔軟的地方。于是既有傳奇故事,又有感情慰藉的言情小說在臺文壇流行起來了。緊隨其后,各種類型的通俗小說開始流行起來,臺灣通俗小說創作進入繁盛時代。
顯示出臺灣地區社會活力的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大眾文化繁榮是通俗小說創作的重要推動力。1960年以后,臺灣地區的出版社每年都有很大的增長,到1990年代,全臺已經有4000多家出版社,與出版社捆綁在一起的是大量的期刊。出版社、期刊,再加之一些報紙副刊,此時全臺的文化、文學發表陣地出現了暴漲的狀態。為了生存和發展,這些期刊和副刊均將具有廣大讀者面的通俗小說作為主要的發展方向,例如1962年瓊瑤憑借著發表于《皇冠》的長篇小說走紅,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皇冠》明白,瓊瑤式的言情小說擁有很大的讀者群。3推動這些期刊熱衷于通俗小說的另一個原因是書商對文學出版的介入。這些以賣書為職業的書籍經濟人對圖書市場有著相當敏感的嗅覺。他們一方面壓迫著出版社對通俗小說的出版加大投入,另一方面也展開一系列的通俗小說的發行推介活動,例如閱讀排行榜的設立、圖書專柜的開辟、作家簽名活動等等,這些都有助于通俗小說的創作。
對臺灣地區通俗小說創作繁榮有著巨大推動力的是電影。1962年,臺灣地區設立電影“金馬獎”。從第一屆開始,由通俗小說改編的電影就開始獲獎,而瓊瑤電影則成為了獲獎大戶,被稱為是 “瓊瑤現象”。具有極廣受眾的電影如此地青睞通俗小說,對通俗小說的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無論是先有小說,還是先有電影后又有小說,隨著電影的走紅,小說都會成為暢銷書。更為深刻的影響還是小說創作美學上,從1960年代開始到1970年代后期鄉土化小說盛行,臺灣地區小說創作的通俗化傾向成為了一種時尚。
1960年以后,臺灣地區的通俗小說創作的繁榮是臺灣文藝政策軟化的產物,是臺灣地區文學發展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對讀者需求的一種迎合,是市場文化推動下的文學現象。如果說1960年代以后,余光中等人的現代詩是向歐美文學借鑒,是一種橫向的受益,瓊瑤等人的通俗小說是向傳統借鑒,是一種縱向的傳承,他們的作品是軟化臺灣地區文壇的兩股力量,功不可沒。
臺灣地區的通俗小說大致上分為兩大類,一類傳統傳承較強(并不是說沒有世界眼光),以言情小說和舊派武俠小說為主。如果以發展的眼光來看,清末民初的言情小說、20世紀40年代的傳奇浪漫小說,再到瓊瑤的言情小說是一條發展鏈,當然不同時代有著不同時代的時尚,但是既浪漫又嫻淑理性是其主導風格,有著濃厚的中國傳統的閨秀氣息。1949年之后,武俠小說的創作在臺灣地區并沒有中斷過,作品風格基本上是現代武俠小說的延續,江湖世界的描述,中華武功的編演是情節表現,中國傳統的倫理思想和做人的規范的宣揚是其內核。第二類外來借鑒較強(并不是說沒有中國因素),以科幻小說、推理小說以及古龍式武俠小說為主。這些小說的外來借鑒是全方位的,既有英美傳統,如科幻小說,也有日本元素,如推理小說和古龍小說。將中國傳統類型的美學要素與外來文學的美學要素結合起來,無論是外來形式為主,如科幻小說、推理小說,還是中國形式為主,如古龍的武俠小說,這一類小說都有了新的面貌,也常被看成是臺灣地區通俗小說的創新。第一類通俗小說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頗為流行,第二類通俗小說在1980年代之后成為主流,這種變化也說明了臺灣地區社會風氣的變化。
相當長的時期內,臺灣地區的通俗小說都成為了中國大陸通俗小說創作的先導。瓊瑤小說和瓊瑤電影1980年代以后風靡中國大陸,其影響力穿越幾代人。古龍小說在金庸小說之后成為了中國大陸武俠小說熱門書籍,對中國大陸新武俠的形成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蔡智恒(筆名痞子蔡)的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對中國大陸網絡小說的創作具有引領功績。1998年3月22日,臺灣地區寫手痞子蔡的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開始在BBS上連續發布,到5月29日連載結束,歷時兩個月零八天,這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網絡暢銷小說,它的出現引起極大轟動,其受追捧的熱浪,從臺灣地區開始,迅速蔓延到整個華語網絡。1998年9月,繁體版的紙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出版,發行量超過30萬冊;1999年11月,簡體字版發行,當時的發行量超過50萬冊,名列大陸暢銷書排行榜首位?!兜谝淮蔚挠H密接觸》讓中國大陸的網絡寫手開了眼界,無論是主題還是語言風格直接影響了后來的中國大陸網絡小說創作。
二、混雜文化:香港地區的通俗小說
與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有著更多的政治擠壓不一樣,香港地區特殊的歷史和現實的地位,使得它有著一種文化形態:混雜文化。香港地區連接內地,氣通國際,既有傳統繼承又有國際視野,這樣的特點和優勢在文學創作中自然表現出來。香港地區安身立命之本是商品經濟,大眾文化是主要的文化潮流。在這樣的社會和文化的土壤中通俗文學得到充分的滋長。緊張而高節奏的商業運作需要輕松愉悅的文化、文學加以調節,這是一個面上的理由,更深入的理由還在于文化產業和文化資本的運作需要具有更大市場性的支撐才能生存與運轉,香港地區的武俠小說那么盛行根本原因就在此。從金庸等人的創作實踐可以看出,武俠小說的創作也就是新聞寫作的經濟支撐點和新聞傳播市場的突破口。對封閉了相當長時間的內地讀者來說,香港地區通俗小說有了很多的新的東西;對外國讀者來說,香港地區的通俗小說又很有中國味道。在中國大陸風靡,又被外國引進,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
評估香港地區通俗小說的創作語境,以下三個文化概念是思考的出發點。
首先是“混雜文化”?!盎祀s文化”是后殖民理論的概念,是說明殖民地人的身份認同和文化認同的雜亂。作為英國實施殖民統治的香港,與中國大陸相比較,在文化認祖歸宗上顯然沒有那么明確的統一性和同一性。指責香港地區人認知上的雜亂無可厚非,但是,應該看到這樣的“混雜文化”有著很強的生命再生能力,看起來不中不西,不內不外,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卻在其中顯示出優勢。如果說,清末民初時期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派通俗小說創作主要秉持著中國傳統文化;上世紀30年代以天津為中心的北派通俗小說將傳統文化與五四以來的新文化融合在一起;香港地區的通俗小說創作的文化特色正在于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國新文化與西方文化混雜在一起:武俠小說運用了西方的敘事手法,科幻小說出現不同的國家和人種,言情小說出現異國戀情等等。所以說,香港地區通俗小說既是中國文化的延續,也是世界文化的映照。
其次是“副刊文化”。香港地區通俗小說創作最為繁榮的時期是1950年代到1990年代。這個時期也是香港地區報紙最繁榮的時期。以1990年的統計,香港地區日報63份,期刊598份,當時香港地區人口大約是600萬人,所以有人根據人口比例計算,稱“在報刊數量的繁多上,這顯然屬于世界第一,而不僅是中國第一”4。香港地區報紙的重要特色是副刊之龐大,有時一份日刊,副刊欄目多達八到十個,每個欄目再分門別類,有一兩面之多,最多時一份日刊就如一本生活雜志。報紙副刊與那些政治信息、社會新聞不一樣,它需要對讀者具有吸引力的軟性文字,通俗小說創作自然就成為了副刊的重要門類。報紙副刊的需要給予通俗小說創作的平臺,通俗小說創作給予了報紙副刊的豐富多彩,它們之間互相聯手,且互為助長。
再次是“商業文化”。香港地區是東方世界的經濟、金融中心之一。成熟的商業文化使得通俗小說創作納入了多樣的商業運作之中。就香港地區而言,“大大小小的印刷機構接近四千家,出版社兩百多家,書店、售書點一千個,報攤三千檔,其中能賣期刊、書籍的兩千檔”5。它們是通俗小說得以流行的基本渠道。港澳地區幾乎所有的通俗小說都是報紙副刊的連載小說,然后再結集出版,然后在各售書攤流向市民;閱讀通俗小說的市民有了更多的需求,就要求售書點提供更多、更豐富多彩的通俗小說,售書點就向出版社索取更多的通俗小說和通俗期刊,出版社就要求報紙副刊刊出更多的通俗小說創作。香港地區的通俗小說創作就在這樣的渠道中流轉。出版社為了增加效益,變了法子加強通俗小說的銷量。例如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三毫子小說”6就流行了十多年。香港詩人蔡炎培指出“那個時代大家都肯靜下心讀一本又一本通通是文字的書,到了七十年代,家家都有電視機以后,文化氣氛就徹底改變了”7。通俗小說的暢銷,促使著作家多多地創作。以倪匡為例,他“最多的時候,一天同時寫十二部連載小說,武俠、愛情、偵探、科幻都有。一年出書的數字最高超過三百本。到1980年底,他寫了四百多個劇本,拍成電影的有三百多部”8。香港地區有每年一度的香港書展,除了售買新舊書籍外,作家臨場與讀者見面,為讀者簽名,更成為書展中的“指定”活動,吸引著大批粉絲和書迷,也是一年一度的促銷活動。刺激香港地區通俗小說創作的另一個動力是通俗小說向影視藝術的轉移。香港是世界知名的影視中心之一,具有東方文化神韻是香港影視藝術的特色。通俗小說講的就是中國的故事、東方的傳奇、傳統的神奇,給香港影視提供了無盡的素材。香港影視在世界流行反過來要求著通俗小說作家提供更多的作品。在香港地區,幾乎每一個通俗小說作家都是影視劇本的寫手,這個現象很能說明它們之間的互動關系。
“混雜文化”“副刊文化”“商業文化”是香港地區文化語境的三個維度。這三種文化如此強大也構成了通俗小說創作的強盛。在香港地區也有精英小說作家,如劉以鬯和西西等人,但是即使這些精英小說作家也編通俗小說的欄目,寫過追求市場效應的通俗小說。所以說,在香港地區,通俗小說無疑是小說創作的主力。
香港地區的現代通俗小說發展,當由1956年的一場比武打開序幕。當時有兩位掌門人,在澳門地區打擂臺。《新晚報》看中了這個“商機”,就要求當時在報館里工作的陳文統創作武俠小說,連載于晚報上。因此,陳文統以梁羽生為筆名,在極短的時間內,創作了《龍虎斗京華》。后來,同是在《新晚報》工作的金庸,創作了他的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
從歷史看,香港地區的通俗小說的發展卻可追溯至晚清。王韜(1828-1897)被稱為香港地區通俗小說的鼻祖,也是香港地區開埠之后第一位作家。他的作品學效《聊齋》,為傳統的筆記體銷售。這樣的文筆傳承到后來的何筱仙、羅澧銘、黃守一等人的作品中,對香港通俗小說的發展有了影響。9
民國以來,粵港地區有不少作者采用筆記、粵謳、班本、龍舟、戲曲等形式來創作,或是個人喜好,或是感喟時代等。當中的作者包括:鄭貫公、黃言情、吳灞陵等人。粵謳、班本等形式的創作,成為粵港文學的特有品種。10
香港地區通俗小說的另一枝奇葩,是李我的天空小說。11李我先在廣州透過電臺廣播說故事,后來到香港麗的呼聲繼續透過大氣電波說故事,然后將這些聲音故事出版單行本,并創造了天空小說一詞。12天空小說在當時甚受讀者歡迎。
此外,還有借殼小說。所謂借殼小說,是指以舊的、知名的小說名稱,配以全新的故事,例如黃言情的《新西游記》和侯曜的《摩登西游記》。這兩部小說都是借《西游記》的殼而寫成的。在1950年代的香港地區,有不少作者以這種方式創作,報章上亦多有連載。13
香港地區通俗文學主要是武俠、言情、科幻三大類?!洱埢⒍肪┤A》和《書劍恩仇錄》開創了以人物為中心帶動情節發展的小說敘述模式,有別于過去以情節為中心帶動故事發展的傳統寫作模式。梁羽生和金庸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套路。二人不斷創作,借著報章的連載,其作品廣受歡迎。言情小說則是香港主要的通俗小說類型,例如亦舒創作的言情小說,至今已有約250本。14其他的作者還包括:依達、嚴沁、岑海倫、林燕妮、西茜凰、梁鳳儀、張小嫻、鄭梓靈、林詠琛等,作者之多,產量之豐,尤勝其他類型。在香港地區,科幻小說的產量較少,卻是比較特別的題材。倪匡的衛斯理和原振俠系列是當中的佼佼者。嚴格來說,倪匡的科幻小說并非嚴肅的科普小說,或正宗的科學小說。15倪匡以科學為包裝,加入大量的幻想,還有外星人等奇人奇事,再配上推理、武打、言情的元素,因此他的小說仍甚受讀者歡迎。當然,這三類并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武俠中包含了言情,科幻中包含了偵探。隨著溫瑞安、黃易等人的加入,這些小說類型出現了很多變化,加入了新的元素,例如穿越、鬼怪等。
隨著時代的發展,報章上的連載小說漸漸被淘汰,網絡小說漸漸興起。科技的發展為小說創作提供了更大更方便的平臺。受歡迎的通俗小說不但成為網絡上的明星,更受到電影商的青睞,買下版權,拍成電影,同時再印刷為書,推出市場,其中的佼佼者包括《一路向西》16《那夜凌晨,我坐上旺角開往大埔的紅VAN》17等。
近年來,有不少人提倡本土文化,于是有不少作品不經意地呈現了本土意識。本土特色成為了香港地區通俗小說的一大特色。語言表現得最明顯。香港地區市民以粵語為日常生活語言?;浾Z口語與書面語有一定距離,即使以書面語寫作,港式中文與現代漢語仍有一定差距。然而,部分書中人物對白以粵方言(或稱香港話)甚至“潮語”呈現,對香港地區讀者而言,更覺親切感。
三、一枝獨秀:澳門地區的通俗小說
相比較而言,澳門地區的文學創作就貧瘠得多了。要說歷史,明清時期就有文學典籍提及澳門,但是澳門地區的文學創作始終不成氣候。這種狀態到現當代時期同樣如此。有人對1950年到1985年的澳門地區文學做了這樣的文學掃描:“三十六年來澳門還沒有出版過一本公開售賣發行的文學雜志,也很少出版文學創作單行本或叢書。有過的只是社團或同人性質出版的以贈閱為主、或收取少量工本費的文學性期刊?!?8這種狀態與那么熱鬧的香港地區文學出版業相比較,簡直是天壤之別,也決定了澳門地區的文學創作只能跟在香港地區后面走,香港地區的小說影響力的波及地區。1970年《澳門日報》邀請香港地區作家阮朗到澳門地區主持文學創作的兩次講座。這位曾經寫過《金陵春夢》的作家的講座吸引了大量的文學青年。從一定程度上說,這兩次講座也是為了點燃澳門地區文學創作的火種。
說澳門地區文學創作不成氣候,不是說澳門地區就沒有文學作品。戲劇、散文、詩歌,特別是古典詩歌的創作也是延綿不斷,不過主要刊載在個人的別集或者同人期刊上。要論小說,也只有通俗小說一枝獨秀。這主要是澳門地區的小說主要是在報刊連載。據劉登翰主編《澳門文學概況》轉引澳門資深報人劉大白的《回憶錄》所述,1930年代澳門地區有了本地的報紙,有的報紙增設副刊,連載小說也就出現了。大約在1938到1939年間,陳霞子在其主持的《大眾報》副刊上連載自撰的偵探小說《偵緝膽》和武打小說《芝加哥殺人王》,刊出后,很受歡迎。到了1941年余寄萍在《大眾報》副刊上連載言情小說《溫柔滋味》。19考慮到在這些小說之前,澳門地區幾乎找不到華文小說,說通俗小說開了澳門地區小說創作之路也是可以成立的。1958年8月15日《澳門日報》創刊,從創刊起《澳門日報》就創建了副刊《新園地》,最初只是刊登了阮朗的《關閘》。到1961年4月,在《新園地》副刊上專門開列欄目《小說叢》刊登小說?!缎≌f叢》最多時間段連載六部小說。所載作品有蕊韻的《風塵人語》、余福崇的《阿福日記》、何耿剛的《風雷奪魄劍》、張璧的《死亡采訪》、麥思遠的《鐵掌情仇》等。從1960年代開始,魯茂就開始在《澳門日報》上連載小說。他數十年筆耕不綴,連載了十多部長篇小說。1970年代以后,周桐也在《澳門日報》上連載小說數部。魯茂與周桐也就成為了當代澳門地區通俗小說創作最豐的作家。為了增加精英文學的創造力量,1983年6月30日,《澳門日報》增設了《鏡?!窓谀?。這個欄目為精英文學的散文和評論提供了一個平臺,也發表了一些短篇小說,主要作者是東亞大學(澳門大學前身)的師生,后來曾將其中12篇小說結集出版,名為《心霧》。20
澳門地區作家并沒有刻意地專門創作精英小說或者通俗小說,其創作手法既有精英小說的現實性或者現代性,也有通俗小說的類型化和模式化,例如林中英、梁荔玲、陶里等人寫了一些偏向精英小說的作品,也寫了不少通俗小說作品,例如林中英與寂然合作的青春小說《一對一》、梁荔玲的傳奇小說《他來自越南》。陶里1987年出版小說集《春風誤》,所收9篇小說,不少可看作為通俗類的黑道小說,例如《遲來的緣》等。
在澳門地區作家群中,魯茂和周桐是最有影響力的兩位作家,也是當代澳門地區最著名的通俗小說作家。既有的文學評論中很少提到這兩位澳門地區作家,這里專門做些評介。
魯茂(1932—),筆名柳惠,原名邱子維,出生于廣東佛山,1953年由香港到澳門濠江中學任教。自1968年到1995年,他創作了20多部小說。魯茂的小說集中在兩個主題,一是少年的成長和拼社會;二是底層民眾艱難的生活。他最有影響的作品是1995年出版的《白狼》。21正如作者在扉頁上所提到的,這本小說是“值得驕傲也值得警惕的年輕人”。小說以情節緊張取勝,寫一個名叫白朗的年輕人輟學成為黑社會的馬仔,后在打斗中被毀容,在復仇中自省,走上了自新的道路。小說情節明顯受到香港地區反骨仔等黑道江湖影視劇的影響。根據作者原來設想的故事梗概,應該有作為私生子的白朗在黑社會中順風順水,受到他的已為高官的親生父親的庇護。如果根據原來的構思寫作,小說的社會批判性將大大增強??赡苁嵌嘤蓄櫦桑谡匠霭娴男≌f中沒有了這樣的情節,因此私生子的情節描述也就顯得多余,再加上白朗的自新轉變顯得很突然,小說的社會深刻性和人物形象的圓滿性等方面均留下了不少遺憾。
周桐(1949—),原名陳艷華,筆名周桐、沈實、沈尚青等,原籍廣東新會,任職《澳門日報》英文編輯。自1970年代開始,她創作了10多部小說。她的小說以言情為主,其中代表作是1988年出版的《錯愛》。周桐是編故事的高手。小說構造了一個錯綜復雜關系的家庭,有一個荒唐一夜留下一個私生子的男人,有一個割去雙乳患有神經質憂郁癥的女人,有一個趁著姐姐家庭危機要奪取姐夫之財的小姨子,有一個天真可愛的私生子。各種關系以及背后的目的形成了愿望、貪戀、陰謀和懺悔,最后又都歸結于大愛。周桐的筆觸相當細膩,特別是心理描寫很是出色,因此小說就有了生動、深入的特點,很有可讀性。女性及其生活是周桐小說的主要題材。兩性關系的緊張和被男性拋棄,周桐小說在哀嘆女性的不幸的同時,對男性充滿了不信任感。一個男人既然拋棄原配,就能拋棄第三者,因為這樣的男人不可靠,于是她寫了小說《勝利者》。男人的信誓旦旦不可信,他們只要性,不要愛,相信他們的甜言蜜語,女人就會吃虧,于是她寫了小說《梄山盟》。當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后,女人就清醒了,清醒的女人就有了智慧,就有自己的生存之道,這是周桐這些兩性小說的另一個側面。
魯茂和周桐都是澳門地區的報刊連載小說家,而且堅持了數十年。在澳門地區能夠堅持不懈地進行小說創作,顯示出他們對小說創作的真愛。報刊連載小說使得他們的創作量多,作品能夠接地氣,世俗性強。但是另一方面,由于是隨日寫作,小說的總體結構的完整、情節邏輯的順暢、文字的修飾的整齊都有著瑕疵。更為重要的是作者似乎也對自己的作品珍惜不夠。如魯茂的很多作品也就是停留在報刊連載上自生自滅,后來作者并沒有對這些作品進行修改,更沒有結集出版,這是很可惜的事情。
澳門地區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淀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最能反映社會世情的通俗小說創作還是比較薄弱,有著很大的提升空間。
余論:臺、港地區的通俗小說對中國大陸的影響
隨著中國大陸的改革開放,以瓊瑤小說與金庸小說為代表的臺、港地區的通俗小說進入中國大陸。這些臺、港地區的通俗小說不僅成為了1980年代中國大陸最為流行的暢銷書,對中國大陸的通俗小說創作還起到了引領的作用。
它引領著中國大陸的通俗小說迅速地進入了當代狀態。中國現代通俗小說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本,接受了五四以來的新文化影響,逐步形成了傳統與現代文化交融的狀態。瓊瑤、金庸等人的創作實踐拓展了通俗小說的文化視野,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僅需要與中國五四新文化融合,還需要與世界文化交融。中國新時期的通俗小說創作很快創作出實績。1991年曹桂林創作的《北京人在紐約》被看作為中國新時期通俗小說創作復蘇的標志,這部小說表現出了中西文化的碰撞和磨合。1930年代之后,中國現代通俗小說的創作觀念逐步地走向現代化,人物形象在小說情節中已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瓊瑤、金庸等人的小說已經呈現出相當成熟的通俗小說創作觀念,不僅構建了以人物為中心的情節模式,還將人物刻畫與傳奇故事的描寫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說故事、寫人物的創作方式。1990年代以后,中國大陸的通俗小說創作進入了繁榮期,優秀的作品幾乎都是完美的說故事、寫人物創作模式的呈現,例如唐浩明的《曾國藩》等歷史小說。瓊瑤、金庸等人的臺、港地區的通俗小說還帶來了相當成熟的市場運作的方式。報刊寫作,出版社集結出版,影視藝術的改編,與這樣的市場傳播鏈配合的是編輯的策劃、作者的寫作、廣告的宣傳、影視的推介等等市場運作。臺、港地區通俗小說的那些行之有效的市場運作被一次又一次地在中國大陸復制,構成了相當濃厚的大眾文化的市場商業氛圍。瓊瑤、金庸等臺、港地區的通俗小說不僅成為了中國幾代人精神營養,留下了終身的閱讀記憶,還培養了一大批中國大陸的通俗小說創作者。特別是1990年代的中國通俗小說作家以及網絡小說最初的寫手幾乎都是瓊瑤、金庸小說狂熱的閱讀者。他們視瓊瑤、金庸(還有古龍、黃易等人)為自己文學創作的引路人。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基礎類重大項目“百年中國通俗文學價值評估、閱讀調查及資料庫建設”(批準號:13&ZD120)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可參見湯哲聲《論九十年代中國通俗小說》,《文學評論》2002年第1期;《論中國當代通俗小說的語境和批評標準》,《文學評論》2012年第3期。
2 參見葉洪生、林保淳《臺灣武俠小說發展史》,臺灣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年版,第133頁。
3 瓊瑤在《我的故事》中說,《皇冠》接受她的《窗外》是因為她的文字讀者喜歡。她當時就收到《皇冠》主編平鑫濤的邀請函:“我們非常喜歡你的小說,讀者反應也十分熱烈。不知你愿意每期給皇冠寫一篇稿?”參見瓊瑤《我的故事》,臺灣皇冠出版社1989年版,第200頁。
4 5 8 羅孚:《香港文化漫游》,香港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15、41、141頁。
6 報章連載的小說,以單行本出版,每本售價三毫。后來加價至四毫,便稱為“四毫子小說”。
7 李洛霞、關夢南:《六十年代青年小說作者群像》,香港風雅出版社2012年版,第120頁。
9 劉以鬯:《香港文學的起點》,《今天》1995年第1期。轉引自《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通俗文學卷》,黃仲鳴主編,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47頁。
10 11 13黃仲鳴主編《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通俗文學卷》,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44-45、49、49-50頁。
12 吳昊:《天若有情天亦老:試論天空小說》,香港《作家》第14期。轉引自《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通俗文學卷》,黃仲鳴主編,商務印書館2014年版,第49頁。
14 根據天地圖書有限公司網上數據:http://www.cosmosbooks.com.hk/topic_3/page_2.asp?id=7.
15 湯哲聲:《中國現代通俗小說思辨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頁。
16 原為網絡小說《東莞的森林》,于高登討論區連載,后來被改編成電影《一路向西》,是第一部被改篇為電影的高登連載小說,并以《一路向西》為名,出版紙質書。
17 原為網絡小說,后來獲得出版社青睞,出版紙質書,及后再獲改編成同名電影,由陳果導演,黃又南、文詠珊主演,還包括任達華、惠英紅、林雪等知名影星。
18 李鵬翦:《澳門文學的過去、現在與將來》,《澳門文學論集》,澳門文化學會、澳門日報出版社1988年版,第168頁。澳門同人期刊堅持時間比較長的有《新園地》《澳門學生》等,主要刊登同人作品。
19 劉登翰:《澳門文學概況》,鷺江出版社1998年版,第207頁。
20 香港教育學院楊雷力博士對本節的寫作有貢獻,特別說明。
21 魯茂小說都在報紙連載,幾乎沒有結集出版。《白狼》大概是他第一部結集出版的小說,其情節是他根據相關類型小說篩選情節、潤飾文字而成。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