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氣韻與科學精神的完美結合
《中國軌道號》是歌頌中國航天發展的獻禮之作。2020年,是中國首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50周年。這部作品的時代背景正是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折射了那個年代的航天人是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開拓航天事業,既是對中國航天事業的精彩描摹,也是對中國航天精神的完美詮釋。
本書作者吳巖具有科幻學者和科幻作家的雙重身份,更擅長觀察和研究科幻文體的革新。他在這部作品中大膽嘗試一種新寫法——用科幻小說描寫現實生活中發生過的事情,為此他進行了長達30年的準備工作。因此,這部帶有濃郁歷史感的科幻小說不僅會成為我國原創科幻里程碑式的作品,還會向世界展現“東方科幻”的魅力。
——編者按
在文學界和教育界很多人都知道吳巖,因為他太有名了。這是一位集教學、理論研究、文學創作于一身的學者型作家,是科幻文學界領軍人物之一。但我要看的東西很多,之前并沒讀過更多吳巖的作品,對其更缺少研究。看過這本書之后才覺得,吳巖真不是浪得虛名。
這是一部內涵豐厚,具有文學大氣象之作。吳巖說這是他30年前已動筆,因不得法而擱置的小說。可見此作在他心中盤桓醞釀已久,厚積薄發,一朝問世,便不同凡響。這部作品集兒童性、文學性、科學性于一身,是文學氣韻與科學精神的完美結合,是兒童生活與成人生活高度融合,是輕與重、大與小、深與淺拿捏得很好的一部力作。
作者牢牢地把握住了兒童視點,全書以第一人稱“我”即男孩小巖的角度來描述,從激動人心的大工程開篇,以熱點抓住讀者眼球,然后筆鋒輕輕一轉,轉到兒童生活上來。第一章叫“水系”,講了小巖在伙伴王選家里看到一張老北京水系地圖,然后決定探索北京水系,幾經努力,最終發現北京城的水系隱藏著極大的秘密。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兩個典型環境,一個是北京,另一個軍裝所。北京是偉大祖國的首都,有著600多年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而軍裝所又是一個知識分子成堆、科研氛圍深厚的地方。這得天獨厚的生活環境,造就了大院孩子們從小熱愛科學、勤于探索的良好習慣。作者不遺余力地營造了整個作品濃郁的科學文化氛圍,為展開故事、塑造人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讓一個輕薄的兒童故事始終充盈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科學氣韻。
和當時大多數孩子相比,軍裝所的孩子是幸運的,在某些方面,豈止是幸運,簡直是幸福。比如,暑假里,軍裝所在青海選擇了一塊類似火星表面特征的沙漠,舉辦的火星探險夏令營。小巖為了順利參加做了很多努力和科學實驗,并在受訓期間利用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和隊員一起應對“災難”。通過一系列生動情節和細節,作者把一個熱愛科學、熱愛航天事業、樂于探索、不屈不撓的少年形象完美地塑造出來。
其實小巖的“科研”活動還不止于此,前兩章是純粹的兒童生活,后兩章作者又讓他走近科學家,親歷科學實驗,并最終為科研事業作出了特殊貢獻。在和科學家的接觸中,對他影響最大、可謂終生難忘的人是科學怪人老汪。小巖跟著他學習觀察天象星座,從而對天文學產生了很大興趣。遺憾的是當時輕視知識、輕視知識分子的余毒未消,有人告密,說老汪借觀察星象通敵,被強迫遣送回老家。在這一章里,故事情節高潮迭起,人物情感層層遞進,把小巖對老汪,由怕到愛、再到敬仰、再到痛惜的過程,細致入微地表現出來,成功塑造了一個心地明澈單純、癡迷科學事業的老科學家形象。同時,通過老汪的人生悲劇,深刻揭示了時代之殤,賦予了這部作品更深刻的社會意義。
除此之外,作者滿懷真情,通過一系列精心設置的故事情節,精心塑造了周翔、王選、小巖父母、顧所長等多個人物形象,包括具有赤子之心的科學家和有追求、有抱負的少年形象,并以這樣一個群體形象,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主旋律,即一切為了祖國、為了航天、為了孩子、為了未來。
把科學與文學自然結合起來也是這部作品的一大特點。如果說現實生活是夜空,那么科學知識就是繁星點點,試想沒有星光的夜空是多么了無生趣。這些信手拈來的科學知識和令人耳目一新的新名詞、新概念,猶如靈光乍現,閃耀著作者智慧的光芒,不僅滿足了讀者的閱讀快感,同時也充實了閱讀者的大腦,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整個故事也因此變得充盈而豐滿,妙不可言。更可貴的是作者并沒有在自己熟悉的科學領域內信馬由韁,相反他很節制,把科學與文學的比重拿捏得很好,牢牢把握住了一部兒童長篇小說的藝術特質。
另外,這也是一部深具現實意義的作品。社會進步、科技發展一日千里,令世人刮目相看。但是也要看到,有很多好的傳統、很多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被丟棄、被侵蝕甚至被消磨殆盡。如果說當代人與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人有什么不同,我認為最大的不同是初心不再、純粹不存,再也難尋像顧所長、小巖爸爸媽媽那樣樸實而純凈的人,再也難尋像科學怪人老汪那樣不計名利、率真耿直、癡迷科研之中不能自拔的人,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來的純正而純粹的科學精神,正是我們這個時代所缺失的。
對當代孩子們來說則是另一種失落,即被升學考試以及各種各樣補習班擠壓得喘不過氣來的中小學生,再也難有像小巖那樣寬松自由的生活環境,可以隨心所欲地去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從事自己所喜歡的科學探索活動。今天我們生活條件這么好,難道不應該把成長的空間還給孩子們嗎?
吳巖在后記中說,“這是一部假想的自傳,是給我自己重溫過去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多這種有意義的舊夢重溫!
(作者系《兒童文學》雜志原主編、兒童文學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