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墓的修建及上海魯迅故居的復原
上海解放后,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在1950年6月開始籌建魯迅紀念館。魯迅紀念館的館址設在大陸新村10號(包括大陸新村9號的魯迅故居),并于1951年1月7日正式實行內部開放。這是新中國成立之后建立的第一個人物類紀念館。1952年12月20日,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正式將魯迅紀念館移交上海市文化事業管理局管轄,魯迅紀念館也由此更名為上海魯迅紀念館。1956年10月,上海魯迅紀念館在虹口公園新建了館舍,并負責管理大陸新村9號魯迅故居和魯迅墓。
一、魯迅墓的修建和保護
魯迅紀念館在1951年1月8日正式對外開放之后,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為了方便觀眾瞻仰魯迅墓,又于1952年初計劃在魯迅紀念館附近的虹口公園新建魯迅墓,并擬把虹口公園改為魯迅公園。(上海魯迅紀念館編:《六十紀程(1951-2011)》,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1年。以下相關引用參考除特殊標注外,均采自此書)1952年3月,上海市成立了魯迅墓遷葬委員會,由陳毅市長擔任主任委員,黃源、唐弢擔任秘書長。黃源把魯迅墓園設計圖送到政務院(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之后改名稱為國務院)審閱。不久,上海市副市長潘漢年轉達了政務院對新建魯迅墓園的意見:“新建魯迅墓需準備具體意見,工程緩辦?!迸藵h年按照中央的意見作出如下指示:“原機構應改組,準備工作由新設機構負責進行?!鄙虾J形幕聵I管理局在接到上述指示之后決定:“工程緩辦,準備工作暫停。”
鑒于萬國公墓中的魯迅墓年久失修,上海市文化事業管理局在1955年3月對魯迅墓進行了維修。隨著魯迅逝世20周年的臨近,上海市委宣傳部、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等單位在1955年10月決定為了紀念魯迅逝世20周年,在虹口公園中新建魯迅墓和魯迅紀念館。黃源專門赴北京,托中央宣傳部副部長周揚轉請毛澤東為魯迅墓題寫碑文,并得到毛澤東的同意。11月19日,上海市委宣傳部將毛澤東題寫的“魯迅先生之墓”手跡原件轉交上海魯迅紀念館保存。11月24日,上海市文化事業管理局向文化部上報了《關于在上?;I備魯迅墓園及擴充魯迅紀念館的初步建議》:“建議遷墓仍組織委員會,墓園圖樣請文化部就現有的設計圖進行審閱,如需重新設計,可組織委員會另搞,爭取明年9月25日之前完成遷墓工作;虹口公園改名魯迅公園;魯迅鄰屋6、7、8號三幢民房爭取遷讓,明年擴充陳列室3至5間?!?/p>
毛澤東為魯迅墓墓碑題詞
1956年1月初,國務院作出決定:“對上海虹口公園重新規劃,進行改建,并遷魯迅墓,建紀念館于公園內。全部工程要求在20周年紀念日前完工。”上海市政府接到國務院的意見之后,在1月中旬成立了由上海市市長陳毅擔任主任委員的“魯迅先生墳墓遷建委員會”,聘請華東和上海有關領導、魯迅家屬及生前友人等擔任委員,同時還成立了由著名建筑設計大師陳植、張惠中等9人組成的“魯迅墓設計委員會”。1月26日,上海市文化事業管理局制定了“魯迅公園規劃設計”草案,提出了設計原則、設計范圍、設計項目和業務要求。“魯迅先生墳墓遷建委員會”責成上海市建筑規劃管理局、上海市政工程局、上海市民用建筑設計院、同濟大學等單位對虹口公園作出總體規劃,以及魯迅墓、魯迅紀念館新館的設計圖紙。4月,上海市文化事業管理局派專人攜帶魯迅公園的總體規劃、魯迅墓及魯迅紀念館的設計圖紙和部分模型去北京請示國務院的意見。6月初,國務院批準上述各項基建工程的設計圖紙,并撥款人民幣90萬元用于修建魯迅墓和新建魯迅紀念館。
陳毅在上海魯迅紀念館
為了能在魯迅逝世20周年之前完成上述工程,上海市提前進行了修建工程。5月2日,由中國雕塑工廠上海工作室曾洛夫等負責進行魯迅墓地前設立的魯迅雕像(蕭傳玖創作)的放大工程,把原座高1.6米的魯迅雕像,放大到高2.1米,從而使得魯迅像顯得更加高大。5月4日,上海市園林管理處綠化工程隊開始對虹口公園進行擴建,增植大批魯迅喜愛的樹木,移植草皮、擴大湖面、堆土山、筑路,新建多座亭橋。7月2日,上海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的魯迅紀念館新館(陳植主持設計。兩層混合結構的樓房,建筑面積共2660平方米。)開始施工。魯迅紀念館新館位于虹口公園的東部,南北東三面為展覽室,西面為柱廊,建筑采用馬頭式山墻和筒瓦白墻,具有江南民居的建筑風格。7月19日,上海市第一石料生產合作社施工的魯迅墓開工。魯迅墓位于虹口公園的中部偏西北方向,建筑面積1600多平方米。8月下旬,園林工人將萬國公墓魯迅墓地所有樹木移植到虹口公園,并將周恩來、許廣平在魯迅逝世10周年時在魯迅墓前所栽種的兩株檜柏也移植到魯迅雕像正前的草坪上,并設立說明石碑。9月8日,蘇州雕刻能手顧根土等開始在魯迅墓前的石碑上雕刻毛澤東題寫的“魯迅先生之墓”。上述工程均在10月10日之前順利完工。
魯迅塑像翻制成銅像。圖為原作者蕭傳玖教授在修琢銅像。
另外,有關機構在9月21日開始在萬國公墓準備魯迅墓的起棺工作,9月24 日正式起棺,在9月25日重新按照原尺寸制作紅色絨布黑色字體的“民族魂”旗幟(原來是白色絨布黑色字體)。10月14日上午8時,魯迅靈柩遷葬儀式在萬國公墓禮堂舉行,巴金、金仲華代表上海人民向魯迅靈柩重新獻上“民族魂”旗幟。儀式之后,茅盾、周揚、許廣平、巴金、靳以、金仲華等10人把魯迅靈柩抬上靈車,從萬國公墓遷移到虹口公園魯迅墓安葬。上午9時,在虹口公園魯迅墓地隆重舉行了魯迅遷葬儀式,宋慶齡、柯慶施、茅盾、周揚等中央及上海市領導,魯迅親友,各界代表,駐滬外國使領館代表等共2000多人參加。
1956年10月14日上午,魯迅靈柩從上海萬國公墓遷移到虹口公園魯迅墓安葬。宋慶齡、柯慶施、茅盾、周揚等中央及上海市領導,魯迅親友,各界代表,駐滬外國使領館代表等共2000多人參加遷葬儀式。
魯迅墓建成之后,與附近的魯迅故居、魯迅紀念館一起成為國內外各界人士參觀、學習魯迅的圣地。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將魯迅墓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而將對魯迅墓的保護納入國家層面。
上海魯迅紀念館承擔了魯迅墓地的管理和維護工作。1959年3月下旬,上海魯迅紀念館聘請上海第一醫藥模型廠的技術人員來魯迅墓地整修魯迅白水泥塑像。1961年9月19日,為紀念魯迅誕辰80周年,經上級決定,上海魯迅紀念館聘請上海離心機鑄廠和上海機床廠將魯迅墓地白水泥座像翻鑄成銅像(虞積華在《追憶魯迅銅像翻鑄記》一文中回憶,因為當時缺乏銅材,上海魯迅紀念館職工發現大華果園內日寇侵滬陣亡將士的紀念碑上有銅雕的麒麟,在征得上海市政府的同意之后,上海魯迅紀念館的職工用了一星期的時間才把這只銅雕的麒麟砸碎,并送到冶煉廠翻鑄魯迅銅像??梢哉f,屹立在魯迅墓前的魯迅坐像用侵滬陣亡日寇紀念碑上的銅麒麟鑄成,更有紀念意義,也是對魯迅先生最好的紀念。),同時還將魯迅銅像左右過道各拓寬一米,周圍種上天鵝絨草坪和瓜子黃楊,從而使魯迅銅像所在的廣場更美觀。1963年2月,上海魯迅紀念館在聽取專家意見后,決定對魯迅墓后的土山加高,并增添樹木,另外還在墓碑后建筑一道擋土墻,在擋土墻和墓碑之間筑一條斜形排水溝,從而可以更好地保護魯迅墓地。同年4月,上海魯迅紀念館擬定了魯迅墓、魯迅故居的標志說明和保護范圍以及保護管理制度草案,報經上級批準后,正式施行,從而進一步加強對魯迅墓地和魯迅故居的保護。1985年7月,上海魯迅紀念館聘請專業公司對魯迅墓碑正面大片泛黃及花崗巖石嵌縫處風化起殼的問題進行維修,從而較好地保護了魯迅墓地的安全。
此后,上海魯迅紀念館還不定期地對魯迅墓地進行維修和保護,如1988年5月7日至23日,對魯迅墓進行整修,修復了魯迅墓出現的破損;1996年6月10日至18日,為紀念魯迅先生逝世60周年,對魯迅墓地、魯迅銅像進行了清洗、除銹;1997年2月26日至3月3日,對魯迅墓進行維修、加固,鋪平石板近20塊;2003年6月2日,召開“魯迅墓地綠化整治專家論證會”,提出對魯迅墓地的整體綠化規劃進行設計,并付諸實施。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園林局、虹口區政府、上海魯迅紀念館在1996年6月6日舉行為魯迅墓前的兩棵廣玉蘭懸掛上海市古樹名木保護銘牌的揭牌儀式,這兩棵古樹由中國平安保險上海公司出資保護,從而在經費方面保障這兩棵古樹得到有效的保護。
二、魯迅故居的復原展覽
1950年8月,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文物處副處長唐弢委派文物處干部王稼冬和秘書朱友瑞負責魯迅紀念館的籌建工作。經過多方努力,王稼冬在9月15日辦好了魯迅原住的大陸新村9號及鄰屋10號的租賃工作,并聘請工程隊對9號和10號的房屋進行維修改造。為了盡可能恢復魯迅在9號居住時的房屋原狀,王稼冬要求工程隊參考相鄰的幾棟未改變原來內部結構的房屋恢復9號房屋原來的建筑格局。10月下旬,9號及鄰屋10號維修改造工程完工,王稼冬等人接收許廣平捐獻的文物資料共1157件(套)(其中包括魯迅手跡、書籍、家具、衣被、雜件等物品),并在許廣平的指導下,對9號魯迅故居的陳設進行復原擺設,此外,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維修了部分魯迅使用過的家具,大致恢復了魯迅故居的原貌。12月中旬,10號房屋中的魯迅展覽也布置完成。1951年1月7日,魯迅紀念館請在上海的各級領導及魯迅友人蒞臨視察,1月8日魯迅故居和陳列室正式對外開放,免費參觀。(王稼冬:《追憶上海魯迅紀念館的籌建經過》,《四十紀程(1951-1991)》,上海魯迅紀念館編。)
許廣平實地指導上海魯迅故居復原工作
考慮到魯迅故居的空間有限而前來參觀的觀眾較多的情況,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在1952年5月作出決定:“為保護文物,魯迅故居改經常開放為在魯迅誕辰和逝世紀念日有組織地開放,平時供對內參觀。陳列室部分照常開放?!庇纱碎_始,直到1989年3月,魯迅故居只在魯迅誕辰或逝世的紀念日面向集體參觀的觀眾短暫開放幾天,(開放時間在不同的年份有變化,如1964年10月19日開放一天,1965年10月19日開放兩天,1976年9月25日開放一周。)不再向前來參觀的散客開放。這一措施雖然起到了保護魯迅故居的作用,但是極大地限制了熱愛魯迅的普通觀眾前來參觀魯迅故居。
同年12月19日,許廣平、王冶秋等11人組成的中華全國政治協商會議華東視察組來上海魯迅紀念館參觀。許廣平在參觀時針對魯迅故居的陳設情況提出修改意見:“故居內非魯迅生前之物一律去掉,包括說明牌、魯迅遺容照片等?!睆膹驮斞腹示釉驳慕嵌日f,許廣平的上述意見還是正確的。1953年上半年,上海魯迅紀念館將魯迅故居內非魯迅生前使用之物撤下,基本保持了魯迅故居的原貌。
1959年5月,上海魯迅故居被列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由此被納入文物保護的范圍。不久,上海魯迅紀念館從北京魯迅故居門前拓印了郭沫若的題字“魯迅故居”,并制成門牌置于上海魯迅故居門前。
1964年3月初,上海魯迅紀念館為了進一步明確魯迅故居內的陳設情況致函許廣平,請教故居二樓魯迅工作室中的陳設情況。許廣平在3月9日回信說:“據我的回憶,二樓工作室擺木刻的鏡臺上面,除了現有木刻陳設外,再沒有放別的東西。不過,在靠躺椅的部分(見箭頭示意處),臺子上有時放一些魯迅臨時要看的書籍和雜志,等到看完以后,他就立刻分別歸類,包扎收藏,案上井井有條,并不散亂?!保▍情L華:《許廣平與上海魯迅紀念館》,《上海魯迅研究》第3期。)1964年11月初,上海魯迅紀念館又函請許廣平再次來滬指導魯迅故居的陳設。許廣平在11月8日在魯迅故居中向魯迅紀念館的工作人員詳細地介紹了魯迅故居中擺放的物品的情況:“魯迅在世時,天井里右側種著一棵桃樹。樓下餐廳的一只梳妝臺式樣的架子,是上面用來掛帽子和衣服,架子下面放雨傘。二樓儲藏室掛著的籃子,是放水果用的。秋白離滬赴江西時到大陸新村辭行,魯迅將床鋪讓給秋白夫婦睡,我們就睡在儲藏室的地板上。二樓臥室書桌上的插筆的龜,原來是花店里插花用的,買來后,海嬰將魯迅的毛筆插了上去。三樓客房,雪峰、秋白、曹靖華、周建人的女兒都住過?!保▍情L華:《許廣平與上海魯迅紀念館》)11月10日,許廣平回到北京后又致函上海魯迅紀念館,對魯迅故居二樓陳設及底層會客室長桌和座椅的位置作了補充說明,并附示意圖,指出魯迅在客人來訪時常坐在背對大門的椅子上,這糾正了魯迅紀念館此前擺放魯迅座椅的錯誤。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爆發后,上海魯迅紀念館在1967年4月1日閉館。1969年9月,駐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工宣隊、軍宣隊為了“突出政治”的需要,對魯迅故居的陳設進行了大量的改動,如“增加偉大領袖毛主席領導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魯迅的回電:‘在你們的身上,寄托著人類和中國的未來’”; “魯迅捍衛毛主席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斗論文的手稿《答徐懋庸并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問題》”;“書櫥內魯迅藏書不適宜展出的刪去,充實一些馬列主義的魯迅藏書”;“刪去南墻角魯迅孩子海嬰的照片和書櫥上端的油畫一幅(靜物畫)”;“魯迅故居三樓前后兩間不予展出,僅開放底層和二樓”。(駐上海魯迅紀念館工宣隊、軍宣隊:《上海魯迅故居調整、修改項目》,油印。)
這一改動可以說使魯迅故居中的陳設變化很大。直到1977年10月15日,魯迅故居才重新恢復原貌,故居的三樓也對外開放。
1981年8月,魯迅紀念館在魯迅故居前安裝了上海市文管會統一設計制作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大理石標志,按照上級文物機關的要求對魯迅故居進行規范化管理。
1989年3月,魯迅紀念館為滿足廣大觀眾參觀魯迅故居的愿望,決定從本月起重新對國內外觀眾售票開放,并由專職的講解員為觀眾講解導覽。當年共接待國內外觀眾4000多人,取得較好的社會效果,并通過售票和出售宣傳紀念品收獲了一定的經濟效益。
上海魯迅故居外景
三、魯迅故居的恢復和保護
1950年,華東軍政委員會文化部籌建魯迅紀念館時,考慮到魯迅所居住的9號房屋已經改動過內部的建筑格局,于是參考鄰近的房屋的內部結構,恢復了9號房屋的內部建筑格局,并在許廣平的指導下對魯迅故居的陳設進行復原展覽。1952年5月,華東軍政委員文化部決定,為保護魯迅故居,只在魯迅誕辰或逝世的紀念日時對集體組織的觀眾短暫開放幾天,平時只對內部客人開放。1963年4月,魯迅紀念館制訂魯迅墓、魯迅故居的標志說明和保護范圍以及保護管理制度草案,對魯迅故居由此開始制度化、規范化地保護。
當時魯迅故居內擺放的大都是魯迅生前的遺物,具有珍貴的文物價值,但是,魯迅故居也發生過魯迅遺物被盜的情況。1953年5月18日,上海魯迅紀念館工作人員發現魯迅書桌上擺放的高爾基木雕像遺失,經調查,是5月13日一個文化代表團一行17人來館參觀時被盜的。公安及外事部門經過追查,也未能找回這個雕像。上海魯迅紀念館在6月根據照片復制了這個雕像,重新擺放在魯迅的書桌上。這件事也為文物安全保護工作敲響了警鐘,上海魯迅紀念館開始加強魯迅故居的保護工作,多次對魯迅故居的建筑進行維修,如在1953年8月粉刷魯迅故居的墻壁,油漆魯迅故居的門窗,調換魯迅故居底層的地板,并增設防潮層;在1980年秋季,對魯迅故居進行維修、油漆門窗,并且安裝了報警器。
1989年3月,上海魯迅紀念館在對魯迅故居進行一次較大規模的維修之后,決定魯迅故居正式對外開放,以滿足國內外觀眾的要求,同時采用售票參觀的方式控制每天觀眾的數量。此后,上海魯迅紀念館還陸續增加防火、防盜的技術設備,加強對魯迅故居的安全保護,另外,平均每5年要對魯迅故居進行一次維修,確保魯迅故居的建筑安全和消防安全。
1998年,上海魯迅紀念館因業務發展的需要,開始對原來的館舍進行改擴建,并于1999年10月19日建成新的館舍,同時新設計的魯迅生平陳列“民族魂”也正式對觀眾開放。上海魯迅紀念館的各項業務工作也隨著新館舍的落成而有了飛躍式發展,并于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在2008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為首批國家一級博物館,逐漸成為“魯迅精神文化遺產宣傳、文物典藏、學術研究中心,上海市重要紅色旅游景點之一”。(上海魯迅紀念館編印:《上海魯迅紀念館簡介》,鉛印本,2016年印刷。)
(本文圖片由上海魯迅紀念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