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硬核”,也要人文精神
互聯網經濟、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高鐵等新經濟形態、科學技術構成了今天的現實世界。傳統的專業作家,由于知識結構的單一、實踐領域的貧乏,在處理日益豐富且專業化的現實世界時,難免捉襟見肘。過去專業作家的創作模式,已經應對不了新的現實。在網絡文學那里,我們看到了書寫現實的另一種可能。近年來,現實題材網絡小說大有蔚然興起之勢。除了體量龐大、基數磅礴,可圈可點的優秀作品也不在少數,如《大國重工》《網絡英雄傳》等。和傳統的現實題材小說相比,這些小說在題材領域開拓更加廣泛,對時代脈搏把握更加緊密,對當下生活更具貼近感和鮮活感。
現實題材網絡小說為什么能如此貼近時代?這和作者的身份有關。他們很多都不是科班出身、體制內的專業作家,寫作本身是業余行為,所寫題材卻來自他們的主業。比如,《網絡英雄傳》寫到了互聯網創業、黑客攻防,作者郭羽、劉波的主業就是企業家、投資人、互聯網行業精英;《大國重工》圍繞冶金、礦山、電力、海工等寫國家如何發展重型裝備工業,作者齊橙是北京師范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博士。這種“斜杠青年”的身份,反而有利于他們邁過日益專業化的門檻。
由專業性帶來的真實性,是現實題材網絡小說作者的核心優勢所在,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硬核技術流”。在今天的現實主義文學理論建構中,“硬核”應該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概念。“硬核”是近年來網絡上的高頻詞匯,經過不斷衍生,應用于各種語境。“硬核”最早進入文學領域,成為文學概念術語,源于科幻小說。科幻小說一般被分為軟科幻與硬(核)科幻,“軟科幻是借科幻之名敘當下之人事,硬科幻則更純粹地試圖以現有或可預見的科技作為支撐,去談論未知時空下的某種可能”,詳細的科學說明與技術勾勒,成為小說“敘事本身無可替代的推動條件”。一旦抽離了這些科學說明與技術勾勒,整個小說敘事將面臨無法為繼的崩塌。比如,劉慈欣的長篇小說《三體》,里面就充滿了諸多現代物理學知識,一旦抽離了這些知識,不但科學幻想失去根基,人物矛盾也毛將焉附。
在科技高速發展的當下,科幻與現實的邊界本來就比較模糊,昨天的科幻可能就成為今天的現實。故而,“硬核”理論又遷移到一些專業性很強的現實題材網絡小說中。在鐵路、航空、官場、商界等題材的小說中,要么因為行業壁壘導致信息神秘,要么因為專業知識障礙導致進入困難,作者如果不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和行業經驗積累,無法在細節上逼真。這種技術細節的詳細勾勒,就是小說的“硬核”。比如,同為工業工廠題材,蔣子龍的《喬廠長上任記》寫的是改革者在“四化”阻力面前的無畏氣魄,對官僚主義進行批判,工廠只是一個背景,人物形象、情節矛盾放到其它環境中依然成立,而齊橙的《大國重工》則是實打實地寫到了工業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人物情感失真與否,可能不太影響總體情節推進。而常識性知識與邏輯的失當,則無法自圓其說。“硬核”是一個門檻,既是讀者欣賞、接受,甚至說服他們相信的門檻,也是作者創作提高細節真實度和邏輯自洽的門檻。如果“硬核”不硬,作者在專業領域不能進行技術細節的詳細勾勒,讀者有理由評價為“不真實”。
“硬核”的實證性,在摹寫現實的層面具有無可替代的優勢,但是偉大的作品應當在現實世界之外,還有它的意義和形式世界。和《大國重工》《網絡英雄傳》這樣的優秀作品不同,今天的“硬核”現實題材網絡小說有很多是去價值化的“爽文”,接近于電子游戲的“升級打怪”模式。有些小說里,人物的成長,全靠“金手指”的頻繁出現,“爽點”的適時激勵,一旦“開掛”人生馬上走向巔峰,不但沒有對人生、社會的深刻反思,甚而進一步宣揚權力財富決定論的功利乃至低俗價值觀。傳統的現實主義文學要求“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而很多現實題材網絡小說中的主人公更像是亞當·斯密所說的“經濟人”,即以完全追求物質利益為目的而進行經濟活動的主體。邵燕君曾將《侯衛東官場筆記》與傳統官場小說《滄浪之水》、個人奮斗小說《平凡的世界》進行比較,指出侯衛東“始終是一個符號性的人物,而不是一個文學形象”,“存活在一個非人格化的‘科層制’體系中,構成其價值屬性的不是人物個性而是其職業特性” 。侯衛東、杜拉拉等網絡小說主人公的成長,都量化為層級的上升、財富的積累,更像是電子游戲里的不斷進階,而心靈蛻變、精神升華這種更具人文精神的成長,根本不在此類小說所考慮的范圍之內。
而讀者對“硬核”現實題材網絡小說的閱讀偏好,有時候可能和文學本身并沒有什么關系,而是和我們所說的“硬核”,即“有用”的知識和技術有關。邵燕君曾指出《侯衛東官場筆記》“在去價值化后,寫實類小說的閱讀重心轉向中性化的知識……蛻變為知識性小說乃至指南攻略。”從讀者角度來看,“硬核”保證了專業知識與行業經驗的真實性,細節的可靠性。哈貝馬斯在《認識與旨趣》中提出人的認識受三種認識旨趣的支配,真正的文學閱讀,其旨趣應當是審美的、超功利的,應當屬于實踐的和解放的認識旨趣。當讀者的文學閱讀興趣集中在“硬核”即技術上時,實際上是一種認識旨趣的降維。
如果單從現實題材網絡小說的流行看,我們或許會對文學本身產生復燃的樂觀,而當我們透過表象看到“硬核”時,才能洞察它折射出今天的大眾文化、時代精神似乎已經失去了對文學本身的審美感受興趣,和時代人文精神的進一步退潮。曾經,現當代文學內部的主要分裂是雅俗對立。但無論是純文學還是通俗文學,其審美的文學本質是一致的。今天的文學,雅俗之間彼此消融,轉而呈現的是小說內部審美與“硬核”的對立。這種對立的趨勢是,在知識與經驗的強勢侵襲下,審美在不斷萎縮。
“硬核”本身是中性的、技術的,它并非必然與人文精神不容。經典作品的意義世界,不可能是“去價值化”的攻略指南。實際上,現實世界的每一次新變都會帶來人際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的新變,以及美學風格的變化,深刻影響人們的心理狀態、思維方式,以及時代的審美。現實題材小說的創作,也不應僅僅滿足于用“硬核”進行逼真的“畫皮”,而應當用與時俱進的世界觀與方法論,進行深度的倫理思考,對現實進行深度的介入與“畫骨”,追求人性的真實與藝術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