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十四五·代表委員說”系列報道 打造健康網絡文化 傳承文化經典力量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代表國務院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報告在闡述2021年重點工作時指出,要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偉大抗疫精神,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對此,多位代表委員結合自身工作,為文化市場的持續繁榮建言獻策。
加強網絡文化內容管理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和管理,發展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對此,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主任陳崎嶸表示,打造積極健康的網絡文化,是建設文化強國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組成部分。他指出,隨著網絡的普及與發展,網絡文化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積極健康的中國網絡文化可借助網絡走向世界,成為彰顯中華文化影響力、魅力、神韻的先行者和標識者。
網絡文化亦需要做好建設和管理。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泰安市泰山民族中學副校長宋文新近日就“飯圈文化”和“偶像觀養成”的建議引發輿論熱議,她建議對娛樂界不良風氣進行整頓。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大陳實驗學校校長翁麗芬則表示,如果是盲目地、過度地,甚至是超出個人家庭經濟承載能力地追星,那可能在心理上有一定缺失。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面都需要加以輔導。
青少年網癮問題是網絡文化規范中另一熱點議題。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廣州市政協副主席于欣偉指出,預防青少年網癮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個層面的有效配合,但目前缺乏青少年網癮防治的綜合機制,也缺乏有效技術平臺能對青少年網絡使用的行為進行科學監控、引導和干預。他建議,可以利用區塊鏈具有的不可篡改、可溯源、分布式等特性,實現對網絡游戲服務提供商是否按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要求落實實名認證、時間管理、消費管理等有關規定對未成年人上網行為實現監管,切實有效助力青少年形成良好的網絡行為習慣,減少網絡游戲對青少年的毒害。
陳崎嶸認為,打造健康網絡文化應重視四點:一,立足長遠,提高站位,充分認識網絡文化的重要性和影響力,把它放到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位置來制訂戰略規劃;二,遵循網絡文化的發展規律,大力支持、力促繁榮,依法管理,著眼疏導,形成良好的、清朗的網絡文化生態;三,鼓勵人民群眾的網絡文化創造,引導文化名家名人上網用網,不斷提升網絡文化的質量和品位;四,加大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嚴厲打擊網絡侵權現象,切斷非法網站與引擎平臺、廣告聯盟的利益鏈條。
傳統文化構建影視基底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教育、衛生、文化等領域發展取得新成就,教育公平和質量較大提升,醫療衛生事業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同時,對于2021年的工作重點,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繁榮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哲學社會科學和檔案等事業。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導演呂逸濤表示,無論是《國家寶藏》講述動人的國寶傳奇,《典籍里的中國》融合“電視+電影+戲劇”,還是《衣尚中國》將傳統服飾融入現代生活,堅實的文化內核都是根本,滾燙的血脈傳承感染著當代青年。
同時,由網絡文學衍生出來的影視作品也愈發受到市場關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集團原副總裁潘凱雄表示,“網絡文學自出現之初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土壤,它們或從遠古神話中獲得靈感,或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或基于悠久的中華歷史展開想象和演義”。他認為,有的網絡文學作品被改編成影視劇后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力。“此外,網絡文學平臺還承擔著傳統文化經典推廣的作用,經典作品在用戶數量以億計、通俗大眾化的數字閱讀平臺上發布,這無疑將使其觸達更多讀者,對文化經典傳承大有裨益”。潘凱雄說道。
而對于影視作品中常常面臨的流量論、抄襲等問題,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指出,影視創作不能低估年輕觀眾的欣賞水平,盲目選擇與角色不適配的流量明星。《山海情》以細節和真情實感取勝,證明好劇自帶圈粉能力。“講好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是最低標準,也是最高要求。”
全國政協委員、導演鄭曉龍表示,保護知識產權應從點滴做起,剽竊抄襲文藝作品的行為則應嚴厲處理。文化領域的剽竊、抄襲,理應受到法律的制裁;同時,業內應側重從細節入手,保護原創者權益,業內應更重視影視作品的署名權。
主旋律精神凝聚文化力量
文學作品不僅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同時也是時代的記錄者。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表示,優秀的文藝作品具有培根鑄魂、凝聚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要用文藝作品講好脫貧攻堅極為豐富和感人的故事。“廣大文藝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方向,積極深入走向脫貧攻堅的各個戰場,在那里感受真人真事,抒發真情懷,創作了大批反映脫貧攻堅的文藝作品。”范迪安說道。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則在提案中提出,紅色經典美術作品以美為體,以史為魂,依托豐富的歷史素材,運用繪畫、雕塑等形式再現黨史上的重大事件、杰出人物和優秀黨員,融黨史題材和藝術之美于一體,生動地再現了建黨百年的光輝歷程。他提出,要運用先進展覽方式和傳播方法,利用現代信息數字化手段,增強經典美術作品對青年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另一方面,豐富多樣的表現形式讓經典的文學作品不斷“出圈”。曾經參加過大型文化音樂節目《經典詠流傳》錄制的全國人大代表、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廖昌永對此頗有感受,他說道,“這個節目讓中國傳統的古典詩詞和音樂進行化學反應,讓大家在寓教于樂的過程當中,親近我們的傳統文化,讓更多人來了解古典詩詞的語言美、文學美,以及美學之美。”
全國政協委員、雅昌文化集團董事長萬捷建議,推動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納入國家發改委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依托宣傳文化系統海量的資源和內容,助力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國文化遺產收藏于各類文化機構或由文化機構管理。如果在文化生產部門部署建設國家文化專網,聯通文化機構的數據和產品,打造文化物聯網,不但直接推動文化機構的數字化轉型升級,讓博物館等公共文化機構實現展陳現代化,而且還把分散的藏品數據通過文化專網鏈接起來,面向社會開放,讓文化遺產“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