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創新 在新時代賡續中華文脈 ——代表委員建言遺產保護傳承利用
全國人大代表孫艷玲
全國人大代表孫艷玲:
讓非遺項目發揮更大吸納功能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第四代滿族刺繡(渤海靺鞨繡)非遺傳承人、黑龍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艷玲,在今年兩會上4次呼吁各級政府通過加大對非遺企業扶持力度,讓更多的貧困人口走進非遺企業、掌握非遺技能,提高生活質量。
孫艷玲說,今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十分重要的一年。非遺項目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引領百姓致富、推動文化傳承、提升城鄉文明程度等多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建議各級政府加大對非遺企業的扶持力度,這樣會使非遺企業的規模得以擴大、效益不斷提高,非遺的引領作用就更突顯,百姓的參與面就更廣。
黑龍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是一家經營地方民族工藝品和國家級非遺項目滿繡的文化企業,在弘揚非遺傳統技藝的同時,致力于精準扶貧,帶動低收入群體脫貧致富。據了解,孫艷玲的企業近20年來已培訓繡娘10多萬人,1萬多貧困人口在該公司及孫艷玲的幫扶下走出了貧困,過上了好日子。
10年前,21歲的王彥霞走進孫艷玲的公司,跟著孫艷玲學習渤海靺鞨繡。初中畢業的她有些自卑、不善言談,學習卻很認真也很較真,很多問題不弄明白不回家。經過幾年的打磨,王彥霞不但成為第五代渤海靺鞨繡省級非遺項目傳承人,還成為孫艷玲公司里的骨干,收入高了,并且在牡丹江市找到了如意伴侶,有了房子和孩子。
孫艷玲在今年兩會提交的《關于加大力度支持非遺企業發展的建議》中提出,政府層面出臺政策,支持非遺企業創建包括展示館、博物館、生產中心、研發中心、體驗中心等在內的多位一體的產業基地或園區,通過基地或園區建設,讓非遺項目能夠發揮更大的吸納功能,吸引更多的百姓走進非遺企業,帶動更多百姓走上富裕之路。
孫艷玲說,非遺作為本土、活態、優質的文化資源,在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方面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非遺項目在農村特別是邊遠山村有著天然和深厚的基礎,因為很多人仍然保留著編織、刺繡、陶瓷制作等傳統手工藝,只要傳承人開展切切實實的培訓,將老手藝傳給百姓,就能夠為百姓富足、鄉村振興提供助推力。
蘇海燕是低保戶,家庭貧困,沒有婚嫁,生活要靠姐姐和姐夫的幫襯。而蘇海燕的姐姐患有癌癥,家庭并不富裕。在2015年“文化遺產日”那一天,蘇海燕聽說可以免費學習渤海靺鞨繡技藝,且公司還回收產品,足不出戶就能賺錢,就馬上報了名。她通過努力學習,很快成為一名合格繡娘,在照顧姐姐的閑暇時間刺繡賺錢,經濟上獨立了,自信心也增強了。
孫艷玲在建議中提到,切實做好對非遺傳承人的經濟和政策扶持,加快非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高非遺傳承人的經濟收入。只有非遺企業能夠創造經濟效益,帶來經濟收入,才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學習非遺、傳承非遺。
孫艷玲說,非遺企業還面臨一個困境,就是因為長期在一定區域內開展經營,視野不是十分開闊,沒有長久規劃,特別是遇到重大阻礙時不知所措,有的只能靜待靜觀,沒有突破的能力和辦法,這讓非遺企業員工面臨收入減少甚至失業。因此,她建議各級政府通過參觀、調研、參展、交流等各種形式,讓非遺傳承人走出去,見世面、開眼界,從而讓非遺企業更加健康地成長,從而帶動更多百姓在非遺項目中受益。
蔣麗娜2007年高中畢業后學習渤海靺鞨繡,幾年后她就掌握了所有技藝。此后,作為渤海靺鞨繡第五代省級傳承人的她把渤海靺鞨繡技藝傳授給更多百姓,特別是貧困人口,先后培訓了兩萬多名學員。這些學員也靠著這門手藝增收致富。此外,蔣麗娜還走出國門,到俄羅斯、日本、美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展或銷售,不但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經驗,更提升了組織協調、管理服務的能力。現在,僅33歲的蔣麗娜已是黑龍江省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的總經理。
孫艷玲在建議中還提到,要從實際出發,根據每個非遺項目的不同情況,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推廣規劃和具體措施。把鄉村振興、百姓富裕與非遺項目相結合,讓非遺項目更好地發揮作用,普惠更多的人,同時更好地傳承下去。
孫艷玲說,非遺產業近年來發展勢頭向好,非遺產品走進了百姓生活,獨特的品牌價值和文化價值凸顯,并與旅游、教育、家居、服裝等行業跨界融合,又產生品牌衍生價值。實踐證明,非遺企業是可以跨界生產產品的,并且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至今的一年多時間,孫艷玲的公司僅防疫口罩一項效益就達3000多萬元,讓繡娘有了可觀的收入。疫情初期,封城封路封小區,導致無法生產、效益下降。孫艷玲想,決不能束手待斃,要主動出擊、尋找商機。孫艷玲了解到,當時最需要的就是口罩。于是發動繡娘生產口罩。經過研發,孫艷玲大膽采用漢麻布和柞蠶絲為面料,生產出立體感強、戴著舒服、看著美觀的口罩,檔次和價格也隨之提升。
牡丹江市2020年5月份正值疫情高峰期,各大企業停產停業,而孫艷玲的企業因為找到了市場缺口生產口罩,不但沒停業,銷售還特別火爆,有的繡娘一個月收入達兩萬多元。僅疫情嚴重的5個月間,孫艷玲的公司收入額就超出了全年預期。
當然,在助推鄉村振興、非遺幫扶的過程中,孫艷玲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也正是這些困難讓孫艷玲有了更多的感觸和思考。比如,送培訓教師到鄉下培訓除了吃住行等花費不小的支出外,經常遇到部分培訓教師沒有資格證的問題。孫艷玲希望國家對考試合格的非遺技能人員頒發技能培訓師證,讓他們有培訓資格。
孫艷玲的企業在不斷擴展,在深圳已建立了研發基地。她幫扶的人群也在不斷擴大,涵蓋了殘疾人、低收入家庭、低保家庭等群體和個人。孫艷玲表示,只有基層老百姓生活水平真正提高了,我們才是真正地富了。
(本報駐黑龍江記者 張建友)
全國人大代表高建軍
全國人大代表高建軍:
修繕宋都古城 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都”
作為八朝古都、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河南開封這片熱土孕育承載了黃河文化、宋文化、運河文化以及焦裕祿精神等紅色文化,擁有完整度高的明清城墻,文物遺存豐富,古城風貌濃郁。
在黃河河南段不足200公里的范圍內,鄭州商城、隋唐洛陽城、北宋東京城“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的歷史文化景觀串珠成線。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開封市委書記高建軍建議,從國家層面支持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鄭汴洛黃河文化旅游帶,支持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更好地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同時,他還建議設立宋都古城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探索一條“有效保護、合理利用”的路徑。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強文物保護利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高建軍聽后感到方向明確、干勁十足。他表示,下一步,開封市將堅持文旅強市戰略,圍繞高水平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都”發展定位,持續實施宋都古城保護修繕工程,加強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利用,增加精品文旅服務供給,依托開封自貿區作為文旅型自貿區的特色定位,提升中華優秀歷史文化國際影響力,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
高建軍建議從以下3個方面整體推進開封宋都古城保護與修繕工作:第一,強化頂層設計,科學編制規劃。建立高規格的領導機構和工作機制,成立市委古城保護與旅游發展委員會,統籌推進宋都古城保護和文旅融合發展工作。
第二,突出項目支撐,打造文旅品牌。堅持規劃引領謀項目,在13平方公里老城區,謀劃古城墻、千年中軸線、大運河及水系“三條文化帶”。在城市新區,設立文創產業發展專項引導資金,高標準打造文創藝谷等;堅持優化環境招項目,每年謀劃招引建設一大批重點文旅項目,年年滾動推進;堅持培育平臺做項目,培育開封市文化旅游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等國有平臺,為全市重點文產項目的開發、建設和營運提供保障。
第三,堅持深化提升,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都。作為開封最獨特、最鮮明的發展標識,圍繞做好古都保護、壯大文旅產業,明確了高水平建設世界歷史文化名都,全力打造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黃河流域水治理生態城、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品質宜居消費智城的發展定位。
(本報駐河南記者 陳關超)
全國政協委員張建國
全國政協委員張建國:
戲曲搶救性傳承還要加緊
身為知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京劇藝術基金會理事長張建國多年來一直在為京劇的傳承、發展、傳播、普及鼓與呼。
去年,張建國提交了《關于將已列入〈北京市“十三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的中國戲曲博物館工程項目繼續列入北京“十四五”規劃的提案》。
2020年9月,文化和旅游部以書面形式對提案進行了答復。答復函中寫道:“作為定位為國家級戲曲類保護利用設施項目的中國戲曲博物館,將根據國家相關部委對博物館建設的具體安排和建設內容,適時納入《北京市“十四五”時期加強全國文化中心建設規劃》。在此項目實施過程中,文化和旅游部將予以大力支持,并積極配合北京市做好相關工作。”
經過一年的調研和走訪,今年,張建國與袁慧琴、董圓圓兩位委員聯名提出《關于盡快搶救國家京劇院老藝術家藝術的提案》,自己單獨提交了《關于新時代背景下完善戲曲人才教育培養機制的建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了一系列有關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注重薪火相傳、守正創新,充分體現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殷切希望。國家京劇院是國粹京劇的最高殿堂,劇目浩如煙海,名家燦若星辰,在京劇藝術的繼承創新、京劇文化的傳播弘揚中,應該發揮導向性、代表性、示范性作用。”張建國說。
據他介紹,國家京劇院擁有新中國培養的第一批京劇演員,杜近芳、劉秀榮、朱秉謙等已年近九十;改革開放以來,京劇舞臺上的中堅力量劉長瑜、楊春霞、李維康、耿其昌等年逾七十;跨世紀的一代新星于魁智、董圓圓、李勝素、李海燕等也年約六十。然而,在他們之后,至今仍沒有出現新一代領軍人物,人才梯隊建設出現斷層。
“戲曲藝術精髓存在于藝術家的心里、口中、身上,如果不及時對他們的絕技絕藝進行傳承,不對文獻史料和音像資料進行挖掘整理,京劇藝術將人去藝失、不可再生,京劇資料將永久毀滅、無法修復。”張建國認為,優秀人才培養迫在眉睫,搶救性傳承不容緩。
張建國表示,國家京劇院擬通過藝術實踐傳承和藝術理論提煉解決這一問題。在藝術實踐傳承方面,建議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京劇代表性傳承人親自傳授技藝,將自己一生積累的藝術實踐經驗“口傳心授”給下一代;選拔具備領軍人才潛質的優秀青年演員,為其量身打造重點劇目,對經典劇目進行搶救性挖掘、創造性改編,使更多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精品力作呈現在觀眾面前;劇目傳授完成后,將安排對外展演場次,在以老帶新“傳幫帶”的舞臺演出中,對藝術傳承和劇目教學成果進行驗收。
戲曲舞臺藝術博大精深,但戲曲理論研究十分薄弱。張建國建議,通過系統整理老藝術家的口述史、藝術經驗和藝術資料,加強戲曲表演理論建設。包括傳記、劇本、理論評論文章、報道等文字資料,形成理論專著;劇照、創作排練照、節目單等圖片資料,形成藝術圖譜;演出、排戲、教學、談藝講座等立體音像資料,形成動態展陳館。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加強京劇資料數字化,以物態形式把非物質文化保存下來,對精品藝術資料實施出版計劃,讓珍貴資料“活起來”。
目前,國家京劇院已積極推進“名師傳藝”“名家傳戲”“珍貴資料搶救——老藝術家口述史”等工程,但苦于資金少、任務重,傳承力度有限。“為搶救劇院老藝術家的藝術,解決京劇人才梯隊建設的問題,希望相關部門成立專項資金,并到國家京劇院調研,支持京劇藝術的傳承,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培根鑄魂作用。”張建國說。
對新時代背景下戲曲人才的教育培養,張建國也有著自己的看法。“戲曲藝術是‘角兒’的藝術,戲曲藝術能否繁榮發展關鍵在人。”張建國認為,目前,戲曲教育中普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生源嚴重不足、質量偏差的問題。其中,中專教育面臨的危機尤為突出,戲曲類中專學校數量越來越少,招生越來越困難,教師隊伍萎縮。戲曲演員的培養具有特殊性,要從小抓起,基本功的扎實程度決定著戲曲演員未來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但是按照當前政策規定,孩子必須要小學畢業才能進戲校,這樣就錯過了戲曲教育啟蒙的最佳年齡,成材率大大降低。另外,戲曲學校的教育教學模式過分向普通學校靠攏,忽視戲曲人才培養規律,直接導致畢業生雖有文憑,但表演水平偏低的情況,不少學生直到大學畢業,還會不了幾出戲。這些戲曲人才教育培養機制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
為此,張建國建議,進一步深化戲曲院校改革,抓早抓小,按照戲曲教育規律培養人才,不搞教育培養模式上的一刀切。建議教育部門在入學政策上給予戲曲類中專招生一定的靈活性,未小學畢業的優秀戲曲人才,可以直接進入戲校,在戲校中完成小學階段的文化課程。建議加大對私立戲曲學校的扶持力度,在法律和政策允許范圍內,鼓勵按照戲曲人才培養的成功經驗和做法來培養戲曲人才。
(本報記者 劉 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