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藝術功能 提高社會文明程度 ——委員聚焦文藝工作培根鑄魂
全國政協委員王黎光
全國政協委員王黎光:
建設“中國樂派” 惠及全社會
“在往屆全國政協會議上,我提出了關于基層美育建設的相關提案,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方,都給予高度重視。希望逐漸把民族性很強的音樂藝術體系建設起來,納入中小學考試以及專業院校的課程設置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音樂學院院長王黎光說,作為全國政協委員,能影響到一些教育工作者,同時又能培養一批文化傳承人,感到很欣慰。
扎根基層,為落實美育建設建言獻策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王黎光進一步提出倡導和建設“中國樂派”,為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做出貢獻的議案。王黎光表示:“‘中國樂派’是在傳統文化和美育建設的基礎上提出來的?!袊鴺放伞且灾袊魳吩貫橐劳校灾袊魳凤L格為基調,以中國音樂家和音樂人為載體,以中國音樂作品為體現的一個音樂學派?!?/p>
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而追溯“中國樂派”建設的歷史淵源、確定“中國樂派”是文化傳承的方向,以及延續藝術實踐的時代脈絡,就是重新樹立音樂自信和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鑄造軟實力。
王黎光認為,一個國家的文化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真正體現。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而所謂強國,不僅體現在有多少高精尖人才,還體現在全民文化素養的提高。倡導“中國樂派”,就是要惠及全社會,最終形成和呈現中國氣質和中國特色。
文化與教育相輔相成,才能成就文化強國
“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是相輔相成的?!蓖趵韫庹f,經過深入北京、新疆、青海、廣西、貴州、云南等地采風和調研,他發現這些地方普遍存在美育體系建設人才缺失的問題,這使得這些地區形成“零文化”傳播渠道的局面,無法達到國家基本的美育標準。他說:“在建設文化強國和教育強國的過程中,首先我們應該著重培養音樂教育人才。但對于我們這個人口大國來說,目前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和教育條件處于不平衡狀態,這是我們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其次要提升藝術的審美標準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文化藝術扎根,才能在基層形成強大的文化力量,進而逐漸達到一種藝術的高度?!?/p>
在提升藝術審美標準和能力方面,王黎光提出,現在中小學課本的音樂教材有待提升和完善,教材里要有貝多芬,也要有王洛賓;要有肖邦,也要有劉天華;要有帕瓦羅蒂,也要有郭蘭英。他說:“我們要有文化自信,也要汲取其他文化的養料。中小學音樂和美術課程,要讓孩子們打開視野、凈化心靈、塑造人格?!?/p>
“中國樂派”核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樂派”的核心是不可復制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精神面貌與審美趣味,是重建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徑。“中國樂派”及其話語體系建設關系到國家文化戰略的實施,關系到國家軟實力和文化凝聚力的提升,也有助于音樂界現實問題的解決。
“當下,我們正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教育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需要具有時代精神,體現中外文化精髓。”王黎光認為,要讓各個年齡段的學生充分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也是歷史賦予中國音樂的重要使命。因此,有必要在21世紀樹立起中國自己的音樂流派、音樂學派與音樂教育體系。
“未來,我們要把握住時代機遇,配合國家文化戰略建設,在21世紀這一個偉大時代對‘中國樂派’進行梳理、總結與建設。讓‘中國樂派’在塑造中華文明的基礎上,對東方文明、世界文明有所貢獻?!蓖趵韫庹f。
(融媒體工作組 張 欣)
全國政協委員邰麗華
全國政協委員邰麗華:
幫助特殊人群更好融入社會
3月4日,在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開幕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團長邰麗華用手語“唱”國歌的一幕登上社交媒體熱搜榜,引發關注。認真履職14年以來,邰麗華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為殘疾人權益保障發聲,為殘疾人群體“代言”。近年來,她更加關注特殊教育學生受教育的問題。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辦好特殊教育”。近年來,國家出臺了《殘疾人教育條例》,以及《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4—2016年)》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2020年)》等文件,發布三類特殊教育學校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各級政府也發布實施細則和相關落實文件,特殊教育得以快速發展。
據了解,全國以各種形式(含特殊教育學校、附設特教班、隨班就讀和送教上門學生)招收的特殊教育學生逐年增加。2019年,在校特殊教育學生達到79.46萬人,比上年增長19.32%。其中有39.05萬名特殊教育學生以隨班就讀的形式進入了普通學校,占特殊教育在校生的49.15%。但是,大部分普通學校在工作機制、師資專業水平等方面,仍然無法滿足特殊需要學生隨班就讀的多種需求。就此,邰麗華提出了《關于推動第三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中加強落實普通學校特殊需要學生“一人一案”的相關建議》。
邰麗華用手語表示,希望隨班就讀或隨班混讀不只停留在表面,而要真正落實到實際行動中,讓特殊教育學生享受有質量的教育?!霸诘谌谔厥饨逃嵘媱澕磳⒊雠_之際,希望普通學校能針對特殊教育學生的特性,制定更加全面系統的措施,為每一個殘障學生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教育方式,從而讓他們更好地融入社會。” 邰麗華說。
邰麗華用手語表示,基于隨班就讀覆蓋規模的擴大,不同地區的普通學校借助政府資源投入、社會組織專業支持等多種方式,在探索中不斷解決殘障學生的特殊需求。這些支持確實發揮了一定作用,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各種支持沒有被有效統籌規劃做到很好的資源整合,并受限于經費管理的僵化,可用的預算和經費使用要求不匹配。其次,校內已有的支持與校外專業化支持沒有整合,殘障學生個別化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導致他們在校內融入及學業發展上受到局限。最后,為保障課堂秩序及協助教師促進殘障學生的課業跟進和融入校園,很多家長自費聘請特教助理,這必然加重家庭負擔,同時也為學校的管理帶來問題。
“由于學校缺少具備特殊教育知識的人員,不了解特殊教育學生的發展特性,導致對他們個性化支持的缺失……這些問題無疑對特殊教育學生在校的學習、融入和發展帶來諸多挑戰。”邰麗華用手語表示。
為了有效推進隨班就讀為主體形式的融合教育,保障殘障學生的教育權利,邰麗華建議,《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第三期》應進一步規范具體措施,引導普通學校在常規教育工作中全面整合、融合教育內容,鼓勵地方政府制定政策方案,經費得到科學、靈活的管理和使用。圍繞殘障學生的實際需求,整合學校的硬件和軟件支持,引入必要的外部專業支持,保障教育品質。
邰麗華建議,結合教育部2020年出臺《關于加強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階段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在教研和實踐層面深入研討規范隨班就讀“一人一案”的目標及工作流程,整合不同的資源并尋求多元支持,提高特殊教育學生學業發展規劃的科學性、系統性及可行性。
邰麗華希望進一步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教育條例》和《教育部關于普通中小學做好殘疾兒童少年隨班就讀工作的指導意見》,準許普通學校在現有可申請使用的經費額度內,根據需要臨聘特教教師,圍繞特殊教育學生的需求形成“班主任全面負責兒童發展、特教教師入班支持、資源教師總體統籌協調”的校內資源整合體系。
“讓健全學生和特殊教育學生盡早就可以彼此認知、接受對方,了解生命的多樣性,并培養他們和睦相處、互幫互助,如此,特殊教育學生的身心得以良好發展,健全學生也通過接納殘障學生,有利于培養學生寬厚、理解、尊重等良好品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邰麗華用手語表示。
心理健康對一個人擁有健全的人格是至關重要。舞蹈,是一種動態語言,是一種肢體協調的鍛煉,是一種表達內心世界精神領域的載體。讓殘疾小朋友從小接觸舞蹈,鍛煉身體的同時,可以愉悅孩子們的心靈,讓孩子們找到表達內心世界的方式,潛移默化形成自信、向上、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邰麗華把藝術當成養分,每個個體就是一棵棵小樹苗,用養分澆灌樹苗,從小就要給孩子傳遞美的點點滴滴,如熱愛祖國、熱愛人民、尊敬師長、孝敬父母、禮義廉恥等,讓孩子們學會用各種感官來體味大自然之美,用心感受書卷中的文字之美,聆聽用音樂撥動心旋的激蕩……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和事業,需要每一個人身體力行,從我做起,將澆灌一棵棵小樹苗變成灌溉無邊無際的萬頃良田。
(本報實習記者 李榮坤)
全國政協委員劉月寧
全國政協委員劉月寧:
加強美育評價體系設計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國藝術院團生存狀態舉步維艱。作為在專業藝術院校從事了30余年教學和表演的一線工作者,我清楚地知道,如果專業藝術工作者或專業藝術院團自身的生存狀況尚且不能保障,則藝術創作的品質也將很難保障。所以,今年我在《關于藝術類大學就地收編瀕危藝術院團的建議》中提出,大多數院團尤其是傳統戲曲、戲劇等地方院團目前仍面臨生存困境,亟待國家相關方面給予扶持。
在當前演出市場短期內無法恢復正常化的情況下,可以從持續推進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的角度,由藝術院團所在地的藝術類大學就地收編瀕危傳統藝術院團,讓中國的基層藝術創作力量,通過重新整合、盤活藝術生產力存量,從而使得中國藝術創作生力軍向好發展。我建議,一是,由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通過部際聯席會議,框定亟待扶持的地方性瀕危藝術院團名單,并通過所在地或所在省藝術類高校收編的方式,納入高校統一管理;二是,收編后的藝術院團,可作為高校的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藝術實踐基地及在高校的產學研藝術研究和創新實踐中心,充分發揮來自一線的藝術家實踐經驗,帶動在校的教師和藝術類學生,擁抱市場,創作市場化的演藝作品,從而起到盤活高等藝術教育創作活力,提升學生舞臺經驗,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三是,人員收編問題,可采用部分納編和合同聘用雙軌制的勞動用人關系,這也是目前藝術類專業團體和高等藝術院校通行的勞務用人模式。在聘用方面,可按照高校的教師上崗資質,專業藝術劇團的老藝術家可聘為研究生導師,帶專業研究生,帶專業課題項目。年輕藝術工作者可帶相關專業的本科課程和學生的實踐類活動。只有下決心將現有的藝術生產力存量盤活,才能激發行業內的內生活力,才能更好地服務于為國家,為民族培根鑄魂。
此外,我一直關注藝術素質測評納入中考之后,效果如何?沒有開展的地區如何實施?為此,我深入北京、南京的中小學開展了詳細的調研。我組織的調研小組于2020年12月下旬赴江蘇省南京市玄武區十三中學鎖金分校、第九中學初中部進行實地考察,觀摩了這兩所學校的初中音樂課及社團活動,并與玄武區音樂調研員張艷麗以及兩所中學的音樂老師座談??偨Y出當下存在的幾個主要問題:頂層設計尚待完善,教育鴻溝較難跨越,具體實施細則仍待明確。
藝術測評的目標就是給孩子藝術和美育教育,幫助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形成健全的人格。應樹立正確導向,完善評價機制,切實推進學校美育評價改革。為此,我建議:一是提高認識,加強頂層設計。鑒于我國目前各地區經濟、文化、教育水平發展不均衡,評價考核不能全國一刀切,應遵循美育特點,構建適應各地情況、符合學生成長規律要求,弘揚中華美育精神的評價體系,發揮“指揮棒”作用,避免培訓機構功利化炒作,因地制宜、分類、分層地將藝術測評納入具備測評條件的省市,開展試點。
二是強化保障,建強師資隊伍。建立美育經費保障機制,多種形式籌措資金,改善學校美育辦學條件;加強鄉村學校美育教師培養,加大“國培計劃”“省培計劃”力度;進一步完善美育浸潤行動計劃,鼓勵高校建立與中小學藝術教師互聘和雙向交流等長效機制;建設一批高質量美育慕課,擴大優質課程覆蓋面。
三是以考促教,注重美育過程。學校美育是培根鑄魂的工作,要通過藝術測評考試形式的多樣性,提升藝術教育的教學質量和有效性。建議推廣江蘇南京模式,將藝術素質測評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通過以測促效、以測促教、以測促學和以測促研,最大化撬動藝術教育資源,來達到以教化育,提升學生的藝術創新與表達能力以及藝術探索、合作等綜合能力的目標,同時也化解因考試內容變化帶給家庭的壓力,減輕學生課外負擔,真正培養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希望能整合現有針對中國音樂海外傳播的窗口,建立一個統一的對外傳播平臺來規范、管理、共享這些中華傳統音樂和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形成集聚效應,實現可持續發展,使線上與線下互動的中外文化交流活動成為一種常態。
通過線上交流學習的方式,中央音樂學院探索了一條中國音樂海外傳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路徑??筛爬椋旱谝唬槍χ袊魳泛M鈧鞑サ男旅襟w平臺傳播問題,建議從頂層設計入手,強化海外傳播,建設由國家層面牽頭的傳播平臺,同時體制內外互動,形成多元性傳播路徑。第二,針對中國音樂海外線上傳播的必要技術支持問題,建議各大音樂藝術院校學習和參考中央音樂學院探索開發的“央音·互聯”App,通過5G技術,為中外音樂工作者和愛好者構建線上學習、分享、互動的技術支持平臺。第三,建議教育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門創設支持中國音樂海外傳播的相關項目,鼓勵和扶持有意愿從事這一事業的相關音樂院校和團體,創作形式多樣、立意高遠的文藝作品。我認為,音樂是最柔性且傳播力極強的講述國家故事、讓世界認識中國的方式。
(本報記者 程 佳 采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