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潘魯生:文化扶貧 手藝創富
    來源:中國文化報 |   2021年03月10日08:45
    關鍵詞:鄉村手藝

    2020年是我國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隨著貴州宣布最后9個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全國832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全國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勠力同心、不懈奮斗的結果,是貧困地區廣大干部群眾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結果,也是包括民革在內的社會各界共同參與、傾力幫扶的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先扶志,要“依靠自己的雙手開創美好明天”,提出“家有良田萬頃,不如薄技在身”“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何因地制宜從鄉村的文化資源著手,從農民的生產生活實際和需求出發,發揮鄉村文化資源的創造性稟賦,將傳統手工藝等具有生產性質和市場潛質的文化內容作為生態的、和諧的、幸福的發展范式,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實現文化傳承、產業發展和文化富民的多元作用,進一步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是我們持續關注和調研的命題。

    鄉村手藝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從調研實際看,鄉村手工藝具有經濟附加價值高、產業關聯度高、穩定返鄉就業、生態友好的優勢,是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重點發展業態。得益于近年來國家對特色文化產業的大力扶持,特別是伴隨脫貧攻堅及工藝振興政策的貫徹落實,鄉村工藝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例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劍川縣形成輻射全縣各村鎮的木雕產業格局,帶動當地貧困人口創業、從業、再就業;廣西靖西縣舊州村發展繡球產業,成為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青海提出以工藝美術行業為突破口,大力發展優勢文化產業,唐卡、堆繡、刺繡、剪紙、農民畫等民族民間工藝品發展良好。各地扶持建設的扶貧作坊也發揮了積極作用,根據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2020年底的數據,中國5年間累計建設扶貧車間32688個,吸納貧困人口家門口就業43.7萬人,帶動406萬名貧困人口增收。后續還應著力加強民族地區工藝美術產業發展規劃,整合產業鏈,構建更加完善的鄉村手工藝產業體系。具體通過資源配置,以更高效率覆蓋整個產業鏈,放大產業價值,降低市場成本,提高抵抗風險能力等,進一步在市場中形成整體競爭優勢。

    手藝文化等助力文旅融合、產業聯動。通過調研我們看到,文化資源稟賦較高、特色突出、保存有完整自然生態與文化生態環境基礎的鄉村,文化旅游的扶貧富民效應最為明顯,鄉村手工藝等特色文化資源與旅游業結合,形成了文旅融合的實踐探索。例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江千戶苗寨融合苗寨吊腳樓傳統村落景觀與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造技藝、苗繡等傳統工藝體驗,打造了文旅開發的“西江模式”;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梯田旅游帶動彝族刺繡旅游紀念品制作,成為當地脫貧致富的一支產業力量;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火把節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參與,帶動銀飾、口弦等傳統工藝消費,目前全縣開設商鋪的銀匠共68戶,年銷售額近3000萬元。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鄉村的文旅產業發展尤其要注意處理好傳承與創新的關系,應從人們的衣、食、住、行、育、樂等與生活息息相關的方面開展系統化的設計規劃,注重挖掘民族地區旅游的生活內容與美學內涵,強調服務和活動所傳達的深度體驗,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和地方資源的依賴度,重視設計創意與日常生活緊密對接所呈現出的文化特色和品質生活,發揮“生活內容與心靈體驗”高度一致的創意,深刻體現民族文化厚度、美學內涵、創意風尚與地方特色,據此彰顯民族傳統文化、地域資源對于現代人品質生活的重要意義。

    加強手藝賦權可提升自我發展能力和可持續生計能力,人才培養也是文化傳承、產業持續發展的根本。例如,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隆務鎮吾屯村的熱貢畫院對近百名貧困牧民進行5年免費的唐卡培訓,在傳承弘揚熱貢唐卡藝術的同時幫助貧困牧民學得一技之長,實現脫貧致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牙屯堡鎮的粟田梅既是手藝傳承人,又是文坡村黨支部書記,通過向村民免費傳授侗錦織造技藝,建成“中國侗錦傳承基地”,先后帶動4000多人走上侗錦織造的致富之路。加強手藝賦權,要解決民族特色文化進課堂和職業教育問題,并開展創意研發、交流培訓等文化幫扶。比如,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縣政府推進《關于全面實施民族文化進課堂工作的意見》,促進民族傳統手工藝等特色文化進課堂。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2007年起每年選拔100名民族民間優秀人才進入凱里學院深造,通過5年學制,將其培養成大專學歷的高級民間藝術人才。同時,發展提升鄉村特色傳統手工藝的文化內涵、技藝支撐和創意創新,還可在有條件地區建立“農村手工藝研發培訓基地”,搭建“產學研”協作平臺,集合創意研發、培訓和交流三項職能,促進高校師生、企業設計師和手藝農戶等開展交流協作,提升傳統手工藝產業內涵。加強手藝人培訓,鼓勵公益機構、慈善機構辦學助教,開展職業培訓,培養鄉村傳統技藝人才,并舉辦主題展覽,幫助產品直銷。有關手藝技法傳承、與當代生活結合的展覽等可納入公益紀錄片、公益宣傳等視野,全面動員吸收社會力量來發展鄉村特色手工藝。

    此外,隨著互聯網化生產與電商IP經營模式的大規模普及,從根本上拓展了傳統手工藝傳承傳播的空間范圍,加速消費由消費數量向消費質量與生活品質協同關系的方向發展,重構民族地區經濟發展要素。“互聯主義新農村”開始成為城鄉經濟一體化架構下傳統手工藝的“原創生產中心”,這是信息經濟主導下對傳統手工藝發展的普遍要求。互聯網電商、微商、直播等新平臺的出現,以“移動互聯網+社交+大數據”為依托,重建大眾日常生活方式,重構手工藝的多元化發展格局。同時,“互聯網+”打通了生產價值鏈和消費價值鏈,傳統手工藝人直接與市場對接,有效減少了中間環節,改變了傳統手工藝品的產銷模式,拓寬了手藝人的傳統思維模式,有利于傳統手工藝突破信息傳播局限的地域邊界,向更為廣闊的空間實現傳承與傳播,在獲得倍數收益的基礎上延展了傳統手工藝保護與傳承的新渠道。比如,直播、短視頻讓鄉村的工匠藝人成為主播和“網紅”,新媒體平臺快速匹配貧困地區的產出和消費者需求,帶動了工藝產業發展。從近幾年發展情況看,“2018脫貧攻堅公益直播盛典”上,短短4個小時的直播就有超過千萬名網友共同觀看,幫助貧困縣銷售農產品逾千萬元。2018年“雙11”當天,通過電商平臺從貧困縣賣出的產品交易額就達到13億元。又如“唯愛工坊”工藝扶貧公益項目,通過捐出善款建設合作社、提供技能培訓、重構設計美學等方式,幫助有傳統手工技藝的貧困媽媽們制作出青海土族盤繡等富有時尚氣息的手工藝品,并免費給予公益產品商品質檢、技術運營、傳播推廣、物流配送等支持,將售賣所得全部返給貧困地區的媽媽們,讓她們能夠更快地獲得一份更有尊嚴且可持續的收入,享受更幸福的生活。

    總之,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鄉村手工藝是名副其實的“雙手的文化創造”,是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經驗和技能,我們要充分認識其中的文化價值、發展價值,盤活這些土生土長、代代傳承的文化資源。特別是在當前“體驗經濟”“眾創”發展環境下,應積極發揮傳統手工藝以地方物產和自然資源為依托,發揮手工藝制作的生態環保優勢,手工藝原材料及產品可再生、可降解、可循環利用的循環經濟優勢,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生產,傳承文化。結合調研情況,我們建議,進一步加強文化創意,既要反映地方文化傳統,體現人文風土特色,還要融會當下創意創新,融入當代生活,同時拉伸延長產業鏈,拓展產業輻射力,帶動當地民俗旅游、土特產加工、智慧農業發展;積極借助互聯網等新經濟優勢發展鄉村文化經濟,具體要加強“以農為本”的文化體系解讀和挖掘,加強生產創意、生活創意、IP創意、功能創意、產業創意、品牌創意和景觀創意,通過營造優美意境,創造農民獨特增收模式,促進美麗鄉村建設,以實現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增美的新型鄉村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要把握縣域經濟在生產力發展水平、資源稟賦以及經濟發展階段等方面的特點,構建符合自身發展條件的商業模式,使鄉村文化經濟區塊在優化縣域產業結構中不斷轉型升級。同時,強化“慢經濟”“鄉愁經濟”與“價值共同體”的疊加效應,防止出現片面追求市場效益的負面情形。總之,文化資源的轉化創新是解決鄉村民生問題的有效方式,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將有效提升村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增強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国产在线国偷精品产拍| 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下 |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丝袜| 国内久久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臀控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v片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精品偷拍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无码免费播放|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专区| 国产精品多人p群无码|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牙蜜区| 竹菊影视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 精品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免费观看| 无码专区人妻系列日韩精品少妇| 91精品国产闺蜜国产在线闺蜜| 久热精品视频在线观看99小说|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国产VA免费精品高清在线| 精品国产自在钱自| 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久电影| 91久久精品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国产色婷婷五月精品综合在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久草视频精品在线|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婷婷| 丰满人妻熟妇乱又伦精品| 国产啪精品视频网站| 国产三级久久久精品麻豆三级 |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