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中發展文化產業 ——訪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
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作協主席阿來
記者:請您談談對“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的看法。
阿來:草案中關于文化的表述非常充分,一共分了三個層次。首先突出了文化的精神屬性,增強全民對中國文化的共識,提高全民的道德水準和公民素養。過去我們也講文化的重要性和引領性,但還是第一次見到闡述得這么完備、充分。第二個層面強調了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本身也是國家和政府要給老百姓提供的公共服務之一,公共服務中包括建設公共設施,近些年鄉村與城市中的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等等文化設施逐步增加,我覺得做得比較好,但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第三個層面講到了文化產業的問題。文化產業從改革開放以來就在不斷地發展,過去雖然講文化產業講得比較多,但關于它的精神引領性講得比較少,而這一次不管是“十四五”規劃還是2035年遠景目標中,對此都做了比較充分的表達。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除了國強民富之外,大家也開始更多地討論文化在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我們說文化自信也好,提升國家軟實力也好,這都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今天我們的文化確實有些過分注重產業化,過分服從消費市場的娛樂需求。我們自古就有“文以載道”的傳統,目前對文化春風化雨的教化功能其實是忽略的。雖然有經濟上的繁榮增長,但是從文化品質上來講,還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間。
記者:2月25日舉行了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標志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今年既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又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您認為進入這樣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會對作家創作產生怎樣的影響?
阿來:四川是脫貧攻堅的一個重點地區,尤其是大涼山的彝族區。四川作家深入生活,跟老百姓一起工作、生活,并進行了文學表達,四川省作協也盡所能做了一些組織性的工作,取得了不錯的成績?,F在我們下一步的工作是鄉村振興,這是與脫貧攻堅成果的自然連接。四川被稱為“天府之國”,也有很多地方發展得非常好,所以已脫貧地區要跟上這些地方的發展速度。進一步發展產業也好,改變老百姓落后的生產生活方式也好,更重要的是通過教育和文化改變他們的精神世界,使他們成為一個生活在現代、具有現代意識的人。這中間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我們的作家和寫作者,在全國脫貧攻堅階段深度參與的基礎上,要更多地書寫這些鄉村發生的變化和新情況,寫人們怎樣在鄉村振興的過程繼續走向更好的生活。這個過程當中肯定還會出現很多新的問題、新的矛盾,需要不斷解決。再進一步仍然是要扎根這些地方,觀察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正在產生的情感。相信我們的作家還能寫出質量更高、視野更寬、精神境界更高的文學作品。
記者:您今年的議案除了鄉村振興的內容,也包括了文旅融合的內容。您近期正在寫關于西方探險家20世紀初在中國西部探險的故事,為此還專門去重走了這條探險之路,包括之前的《攀登者》《云中記》在內,您寫過一系列關于人與自然搏斗和相處的作品。請您談談對文旅融合和生態寫作之間關系的思考。
阿來:西部脫貧攻堅有特殊之處,并不能放手發展所有產業。比如說有些貧困地區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資源和森林資源卻不能開發,因為這些地區位于長江、黃河中上游,要保證整個國家的生態安全,尤其是用水的安全。盡管這些地區交通困難一點,信息閉塞一點,但是從自然生態環境上來講是很好的,最好的發展產業就是觀光旅游。除了自然風光以外,當地還有不同民族的豐富文化資源。這些文化資源如果開發得好,也是一個很好的旅游觀光資源,而且不會破壞生態。這些年,文旅融合逐漸發展成為國家戰略的一部分,但是怎么融合,融合到什么程度,作家和文化工作者也有責任貢獻我們的智力和知識,正確地挖掘文化資源。
上個世紀前半葉,西方人絡繹不絕地到中國西部進行各種各樣的考察,中國過去在教育和文化方面確實都很落后,我們對自己的國情不了解,對礦產、資源等都沒有足夠的認識,所以很多東西都是外國人率先發現的。西方探險家在這些地區的活動,一方面成了中國人認識自己國家資源的借鑒,但是也顯示出國家主權在當時被肆意踐踏。外國探險家在這些地區如入無人之境,從政治上來講,他們的身份是狂妄自大的殖民者,不把中國的老百姓和官員放在眼里。所以一方面他們作為具有科學精神的探索者,身上有很多品質值得敬佩和學習,但是另一方面,也讓我們看到當一個國家不夠強大的時候,國家的資源怎樣被肆意使用。我覺得把這兩項結合起來才可能寫出一個有意思的小說。同時通過挖掘這些故事,也能對當地文藝融合發展提供一些思路和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