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魯迅先生也是一位資深科幻迷么
原標題:《阿凡達》3月12日內地重映!你知道魯迅先生也是一位資深科幻迷么
3月10日,據多個購票平臺顯示,《阿凡達》將于3月12日在內地重映,部分電影院已經開放了預售通道。《阿凡達》由詹姆斯·卡梅隆執導,全球票房為27.9億美元,《阿凡達》重映后或將突破《復聯4》全球票房紀錄,引發網友熱議。
《阿凡達》的票房大熱反映了大家對科幻作品的喜愛。我國的科普科幻事業的發展過程中,很多大家熟知的前人,做著鮮為人知的拓荒工作,其中就包括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將顛覆你對先生的印象,也能從中一窺晚清民國時期的科幻“硬核”范兒。
19世紀末的晚清時期,一部分先進的中國人在追求民族復興、向西方尋求真知的過程中,把目光投向了科普科幻領域,認為其必將對普羅大眾的啟蒙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國早期的進步知識分子如梁啟超、吳沃堯等人都大力譯介西方科幻經典、創作“土味”科幻作品。鮮為人知的是,魯迅先生也是他們中的一員。
實際上,魯迅先生還是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家。學生時代,他先學采礦后又學醫,后來在大學教授生物、化學和地理。像“侏羅紀”“猿人”“地質”等術語就是魯迅先生最早發明并使用的。 魯迅先生在世時就注意追蹤世界最新科學動態,還是位資深的“硬核”科幻迷。
日本留學時期的魯迅
一、東京留學生,翻譯凡爾納
1902年,21歲的魯迅從南京礦路學堂畢業,公費赴日本留學。在東京,他博覽群書,廣泛接觸新思想。在魯迅當時的讀書列表中,有兩本科幻小說,說來大家可能會難以置信,是法國科幻小說大師儒勒·凡爾納的《十五少年漂流記》和《海底兩萬里》!
《十五少年漂流記》是梁啟超與羅普合譯的,當時譯名叫《十五小豪杰》,凡爾納則被譯作“焦士威爾奴”。《海底兩萬里》譯者盧籍東,當時的譯名叫《海底旅行》凡爾納被譯作肖魯士。這兩本書魯迅都讀得津津有味。
儒勒·凡爾納
凡爾納為魯迅打開了科幻大門,之后便一發不可收拾。魯迅先生讀了不過癮,市面上沒有的凡爾納作品,就自己親自上陣翻譯!當時在日本的凡爾納作品都是日文轉譯法文或英文本,魯迅選中了兩部,從日本文翻譯過來,命名為《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
您也許猜出來了,這兩本書就是《從地球到月球》和《地心旅行記》!兩本譯作出版的時間是1903年,那是魯迅還是一位籍籍無名的留學生,卻作了我國科幻接受史的拓荒工作!
插播一句,青年魯迅翻譯《月界旅行》同一年,在歐洲大陸,比魯迅年長20歲的法國導演喬治·梅里愛,把這部小說拍成了電影。這就是史上第一部科幻電影《月球旅行記》。
青年魯迅在我國科幻事業的拓荒上,與發達國家的有志之士竟然同步進行,其前瞻性與首創精神,給現在的年輕人以啟示。
二、追蹤世界最新科技動態
1904、1905兩年,魯迅又翻譯了兩部科幻小說《北極探險記》和《造人術》前面一部如今已經散佚,后者則是供職于美國紐約《國際人》雜志社的科幻作家路易斯·斯特朗,發表于1903年的作品。
當時,魯迅將作者的名字翻譯為路易斯托侖,但給自己起的筆名卻非常符書名氣質——“索子”。“造人術”不就是為了“索子”嗎?
科幻經典《大都會》反映了20世紀初人造生命觀
《造人術》全篇只有千字,用現在的話講,相當于“微小說”。魯迅用的是文言文直譯。由于魯迅年輕時受嚴復翻譯的赫胥黎《天演論》的影響,所以對生命科學研究以及相關科幻作品十分感興趣。原作出版一年多,魯迅先生就介譯到國內來,可謂神速。
這還不算是最快的呢。1903年,魯迅發表了一篇名為《說鉬》的文章。那個年代的“鉬”也就是今天說的“鐳”,你會想到居里夫人。沒錯,魯迅先生就是要介紹她的發現。要知道,居里夫人可是同年獲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啊,魯迅這波熱點追得相當可以!
三、愛看記錄片和科幻電影
前文提到的魯迅先生翻譯的《北極探險記》雖然已經散佚了,但是魯迅先生晚年時卻看到了同名紀錄片《北極探險記》,這部影片由美國福克斯影片公司于1928年出品。
兩年后,魯迅的視線從最北跨到了最南:1931年10月9日“夜邀王蘊如、三弟及廣平同往國民大戲院觀《南極探險》電影”,是美國派拉蒙影片公司1929年出品的記錄片。
《篤定發生》海報(1936年)
對未來和未知世界的探索,可以說是魯迅先生非常關注的方面。所以魯迅先生除了科幻小說,科幻電影也必看,而且是當下時新的。1936年10月6日,魯迅“午后同馬理及廣平攜海嬰往南京大戲院觀《未來世界》”,這部影片由英國倫敦影片公司于同一年出品,今譯《篤定發生》。
《篤定發生》是一部觀念非常超前的超現實主義科幻電影,由寫過《時間機器》、《隱身人》的世界著名科幻大師赫伯特·喬治·威爾斯編劇,卻難逃魯迅的“毒舌辣評”——“殊不佳也”。
向硬核科幻啟蒙者魯迅致敬
您看,魯迅先生不僅骨頭硬、頭發硬,還是一位資深的“硬核”科幻發燒友。魯迅先生對科幻的熱愛,做到了身體力行,這放到現在,都是十分“賽博朋克”的。
除了翻譯科幻小說、撰寫科普文章、觀看科幻電影,魯迅先生對我國近代科技的貢獻還有很多,比如魯迅先生繪制的地圖,貢獻的科學術語都被過收入民國時期的教材。
啟蒙民眾,可是說魯迅先生在我國早期科普科幻事業上拓荒的不竭動力,與和他同時代的知識分子一樣,將目光鎖定了西方最先進的技術,不遺余力地介紹當時西方最前沿的理論。
隨著近年魯迅研究的新發現,先生的形象愈發立體化起來。還原真實的魯迅,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本文從科幻的角度,來一窺先生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感受先生偉大的啟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