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共話文化強國—— 凝聚全民力量 賡續中華文脈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建成文化強國的具體時間表。方向已明,時間已定。文化工作者如何作為?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們建言獻策,為文化強國建設“添磚加瓦”。
立足根基 堅定文化自信
“在抗疫斗爭中,文化展現出強大力量?!比珖舜蟠?、國家圖書館理事會理事長韓永進認為,文化服務開辟新路徑,助力疫情防控,充分展現了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就是要對本民族文化有深入理解和高度認同?!痹谌珖f委員、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原總編輯林陽看來,“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是新時代的要求?!痹谒磥恚裉欤嗣竦男枰呀洀奈镔|文化需求發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因此,文化建設也要提高層次,肩負起更多的使命”。
“中國要成為一個文化強國,必須發揮中華文化的影響力,要使人感覺到我們的文化有吸引力,愿意與我們交往、交流、交融,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督學丁元竹談道,這句話前三句說的是文化自覺,“天下大同”則指的是文化自信,“把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有機結合起來,對于我們進一步推動文化強國建設非常重要。在堅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推動文明之間的交流、交往和交融,形成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力”。
“在建設文化強國中重視發揮文獻典籍的力量,要讓書寫在典籍里的文字活起來?!表n永進表示,典籍鐫刻著中國之精神、民族之靈魂,“是破解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發展的精神密碼,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此外,他還建議加強建成文化強國的理論研究,在國家文化建設“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文化強國指標體系考核。
與時俱進 適應數字時代
“建設文化強國,需要更好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以繼承和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更快提升全民族文化自信。”全國政協委員、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副院長郭媛媛建議,“將更多的文化資源搬到線上,使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實現數據化,夯實虛擬空間中文化產業發展的基礎?!?/p>
在郭媛媛看來,要用好數字技術,讓VR、AR、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數字化技術、手段,通過創意、創新,使歷史得以當下化,使精神得以擬像化,使靜態文物得以動態化,使舊有文化資源得以創新化,使當下現實得以虛擬化,“以生產出高品質、社會需要的數字內容產品”。
《國家寶藏》衍生出了線下“國寶音樂會”“國家寶藏·挖藕季”等諸多節目形式,《衣尚中國》系列文創產品已經在“總臺文創”天貓旗艦店銷售……
“事實上,為了更好地服務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我們已經不止于打造一檔檔文化節目,而是將它們運營為一個個有號召力和引領力的文化IP。”全國政協委員、國家一級導演、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文藝節目中心統籌規劃部主任呂逸濤表示,這些積極的嘗試,持續提升著觀眾們的審美體驗、文化體驗、社交體驗、場景體驗?!拔磥恚覀冞€會嘗試更多的與大屏節目融合的新媒體產品,以及更多的文化、文藝IP,去適應數字時代的發展要求?!?/p>
“我們要做到的是讓文化、文藝去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在呂逸濤看來,要抓住數字時代“碎片化”“快餐化”傳播的“導讀”功能,使得“碎片化傳播”成為“興趣的入口”,“影響到越來越多的人,從而吸引更多的人去深入探索文化的魅力”。
多管齊下 共促共建大眾文化
“我們對于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存在著一個誤區,就是認為搞文化建設就是蓋房子、配設備,對于人員的配置關注不夠。”丁元竹認為,“只有把設施、設備和人力資源配置起來,開發出群眾喜聞樂見的項目,讓人民群眾廣泛地參與文化,才能夠真正成為大眾的文化?!?/p>
“夯實大眾文化基礎,公共文化服務要提質增效?!比珖舜蟠?、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別必亮認為,關鍵點在于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普及性文化產品占領市場,壓縮“三俗”產品的生存空間?!白龊弥黝}出版和精品出版,避免同質化出版和短期化行為,將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奉獻給讀者。此外,還要用高端文化引領時代,增強文化的國際話語權,增進公信力、影響力?!?/p>
“希望有更多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創作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作品?!比珖舜蟠?、貴州省作協主席歐陽黔森表示,像作家柳青那樣,跟百姓生活在一起,這樣才能知道他們想了什么、做了什么,才能寫出他們看得懂的作品?!拔幕瘡妵ㄔO,需要更多更好的文學作品來凝聚力量,為國家和民族積淀文脈?!?/p>
“文化強國建設,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這是一項非常大的體系工程,尤其是基層文化構建更需國家建設與投入?!比珖舜蟠?、華中師范大學教授周洪宇近期在江浙地區基層進行調研時發現,當地的基層文化中心在保障老百姓文化需求方面發揮著很好的作用,“但還有很多文化中心由于經費、人員等問題,無法發揮效用,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扶持”。
“總體來看,要充分發揮政府和市場兩方面的優勢,雙方互相配合、互為補充,共同激發文化創造活力?!比珖f委員、導演劉家成建議,可以從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方面入手,利用市場機制把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充分盤活,設立保障基金對文化企業施以援手,確保企業可持續發展,以強大的企業為基礎壯大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