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凱雄:推進傳統文學網絡文學協同發展
網絡文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經歷了從初始無序的文學網絡化到逐漸有序并逐步完成商業化及產業化的過程。長期關注網絡文學領域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原副總裁潘凱雄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帶來了《關于統籌推進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協同發展,共同講好中國故事、增強文化自信的提案》。
記者:據您觀察,當前的網絡文學創作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走向?
潘凱雄: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學事業,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等會議上發表的系列重要講話,更是為廣大文學工作者提供了基本遵循。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中國網絡文學作者數量達1936萬,網絡文學作品累計達2590.1萬部,行業市場規模達201.7億元,覆蓋用戶超過4.5億。
網絡文學創作有這樣3個值得關注的新走向。一是書寫社會變遷與時代情緒共振的作品引起讀者共鳴。今年年初,熱播電視劇《大江大河2》即改編自阿耐的網絡小說《大江東去》;此外,《朝陽警事》《何日請長纓》《大國重工》等現實題材佳作均有不錯反響。二是傳承歷史文化并推動其煥發活力。網絡文學自出現之初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扎根于中華傳統文化土壤,它們或從遠古神話中獲得靈感,或從古典文學中汲取營養,或基于悠久的中華歷史展開想象和演義。這類網絡文學作品有的被改編成影視劇后產生了更廣泛的影響力,比如《慶余年》小說的累計點擊率2000多萬,同名電視劇總播放量高達160億。此外,網絡文學平臺還承擔著傳統文化經典推廣的作用。前不久,歷經26年精校精注的《今注本二十四史》除了在傳統渠道推廣,還選擇在用戶數量以億計、通俗大眾化的數字閱讀平臺上發布,這無疑使其觸達更多的讀者,對文化經典傳承大有裨益。三是講好中國故事,助力中國文化走出去。截至2019年,國內已向海外輸出網文作品萬余部,覆蓋40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記者:當前,網絡文學正處于高質量發展關鍵期。您對此有哪些思考和建議?
潘凱雄:在看到網絡文學創作新走向的同時,其自身存在的種種問題也不可小覷。比如,其野蠻生長的狀態依然故我,數量之龐大從來就不是也不該成為評價文學優劣的指標與標準。比如,即使是相對不錯的網文作品,欠剪裁的注水現象依然比較嚴重,這或許又與網絡文學平臺現行運營模式的不盡合理有關。
有鑒于此,我有三方面建議。一是做好頂層設計,統籌推進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協同發展。無論是傳統文學還是網絡文學都是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的組成部分。建議各級領導機關及文聯、作協等職能部門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學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時,切實將傳統文學與網絡文學的協同發展納入統籌考慮的大盤。客觀地說,這項工作在近年已有所加強,但力度和具體工作層面的落實還有必要進一步細化與加強。比如,在各級文學評獎、組織作家深入生活、重點作品扶持與推薦、作家職稱評定、“四個一批”人才推薦等各項具體工作中都需進一步統籌考慮網絡文學的客觀存在,或統一安排、或專項設置;在發展作協會員和作協各層級機構組成時也應進一步考慮網絡文學作家的結構與比例,而不只是象征性地存在。
二是加強對網絡文學運營平臺及創作群體的研究、培訓與引導,培養新型文學人才隊伍。網絡文學運營平臺及創作群體的出現,一方面給文壇帶來了不少新鮮的經驗與活力,另一方面也的確存在著一些有悖于文學創作與發展基本規律的做法。如何加強對其運營與創作特點的專項研究,有針對性地予以引導與培訓是當下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是為網絡文學作家從事現實題材創作提供便利條件,從國家層面支持網絡文學精品走出去。建議作協、文聯等為網絡文學作家從事現實題材創作創造更多便利條件,為他們深入生活協助聯系相關單位和企業,提供外出采風考察的機會。此外,在“優秀現實題材文學出版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絲路書香出版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等國家級項目中,給予網絡文學優秀作品更多的機會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