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共話精品創作—— 獻禮建黨百年 匯聚奮進力量
書寫百年風華,唱響時代旋律。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參加2021年全國兩會的一些代表委員暢談感受,表達了賡續奮進、為人民奉獻更多精品的心聲。
廣角呈現成就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對于出版業而言,這既是宣傳與傳播工作的神圣職責和使命,又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內容創新和拓展市場的機會。”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成員,中國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總經理于殿利表示,在呈現中國共產黨走過的百年不平凡歷程和輝煌成就、揭示大黨成功和大國發展的內在邏輯,以及從各個方面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等方面,都存在廣闊的創新空間。“可以利用媒體融合,打造各種各樣的多媒體數字產品,擴大傳播力和影響力。”
“出版人要努力打造一批經得起讀者好評和時間檢驗的精品出版物。”全國人大代表、讀者出版集團副總經理富康年認為,打造獻禮建黨百年的出版精品要從3個維度衡量,即深度、廣度以及新鮮度:出版界、學界、作者之間要展開深度溝通,找好角度進行題材開掘;要考慮到出版物的定位及讀者群體,其中涉及選用的方法、史料、筆調都要有所不同,要考慮到不同閱讀群體的閱讀需求;要運用多種手段,以豐富的題材和新穎的呈現方式,以及融媒體出版等技術,讓讀者愛看、想看。
“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迎接中國共產黨百年華誕,出版界是主力軍,也正是貢獻力量的時候。”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印刷博物館館長孫寶林介紹,為迎接建黨百年,一個反映出版工作圍繞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中心任務發揮作用和作出貢獻的大型出版專題展覽正在緊鑼密鼓籌備中。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出版集團副總編輯別必亮則強調了創新內容載體與傳播方式、提升精品傳播力的重要性。他說,在“四全媒體”時代,出版的融合發展已是大勢所趨,要利用新技術、新平臺,讓精品力作以不同載體、不同渠道加以傳播,做到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迎接建黨百年,要充分利用好紅色資源。”全國人大代表、南京圖書館研究館員劉忠斌認為,有必要統一設計制作新四軍紀念標識,并以此為起點,帶動全國紅色紀念地標識的推廣。“總之,通過現代文化創意,建立紅色文化標識系統,將有利于加強新四軍等紅色文化傳播,實現紅色基因傳承。”
精品奉獻人民
守正創新,匠心致遠。如何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別必亮認為,要做好調研、精準謀劃,豐富精品類型,針對不同讀者對象的不同需求,另辟蹊徑策劃選題;要提早謀劃、精心準備,夯實精品內容,牢牢把握“內容為王”這一關鍵點,真正讓內容立起住、傳得久;要貼近時代、服務大眾,煥發精品活力,讓好作品“經得起人民評價、專家評價、市場檢驗”。
全國人大代表,貴州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黃定承介紹說,圍繞慶祝建黨百年主線,集團將推進《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百年大黨的紅色地標》《初心與使命:中國共產黨百年出版》《開刃之秋:中共貴州省工委英烈傳》等規定選題,《貴州紅色故事叢書》《中國共產黨決策思想史》《新時代黨的領導力研究叢書》等自選選題的出版。
對于如何出精品,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認為,一方面要抓好重大歷史題材作品創作,推出一批有分量的新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力求創新突破,對以往反映不多的題材進行補充創作;另一方面,要深挖100年來的基層故事,從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變遷入手,講述中國共產黨的風雨歷程和輝煌成就。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電影學院教授侯光明表示,圍繞建黨百年,未來影視界應進一步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電影創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既堅持守正創新,用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創作、衡量作品,又充分拓展創作空間,鼓勵、調動和保護藝術家創作的積極性,推動影視題材和樣式的多樣化。
“文學是人學,文學是寫人的,一部黨史,也是人的歷史,是一群了不起的人共同創寫的歷史。”全國政協委員、江蘇省作家協會第九屆委員會名譽主席范小青表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只要用心研究,潛心挖掘,一定能夠得到創作的靈感和素材。“作家無論人在何處、家在何處、工作崗位在何處,心一定要潛下來。下面是群眾,是大地,是我們堅不可摧的基礎。只要大地還在,我們的根就不會動搖;只要大地一直在發生變化,我們的作品就能不斷地創新創優。”
講好黨的故事
“故事好,老百姓是愛聽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原總編輯林陽說,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間,有許多可歌可泣、生動感人的故事。“許多優秀的共產黨員就生活在我們身邊,但他們的許多故事并不被人所知,我們的任務是把他們的故事表現出來。”他認為,《山海情》這樣的現實題材電視劇因為故事真實、人物塑造完整,能夠讓觀眾如臨其境、感慨萬千。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向世界傳遞中國理念、中國精神、中國道路?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外文局《今日中國》雜志社副總編輯王茂虎認為,外宣工作要大力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貼近中國實際、貼近國際關切、貼近國外受眾,不斷提高采編譯能力與水平,多用對方聽得懂、易接受的話語體系和表達方式,深入淺出、有的放矢地介紹闡釋中國理念、中國道路、中國制度、中國價值;有理有力有節、有張有弛有度地講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故事、中國人民奮斗圓夢的故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血肉相連的故事、中國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故事。同時,通過還原故事真相、刻畫立體人物、援引真實數據,規避誤讀誤解,消除偏聽偏信,幫助國際社會加深對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的認識。
在別必亮看來,要開闊思路、融通中外,推動精品走出去,以國際化視野策劃精品力作,加強交流與合作,消除國外讀者的認識偏見,使之更深層了解中國,進而理解我們的道路、制度、理論、文化,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