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馬慧娟: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文化是未來
全國人大代表,作家馬慧娟
全國人大代表、來自寧夏紅寺堡區的“拇指作家”馬慧娟今年的議案是將紅寺堡區打造為全國易地扶貧、移民搬遷的脫貧致富示范區。紅寺堡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核心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政府貫徹落實國家“八七”和寧夏“雙百”脫貧攻堅計劃,為從根本上解決寧夏南部山區群眾脫貧致富而實施的“扶貧揚黃”灌溉工程的主戰場,也是全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扶貧揚黃”集中安置區。從1998年開發建設以來短短二十多年間,紅寺堡區緊隨國家的發展步伐,在2020年3月份成功實現了脫貧摘帽。據馬慧娟介紹,脫貧攻堅計劃實施期間,紅寺堡區總結了許多經驗,如“吊莊移民”“揚黃灌溉”等,值得全國其他地區學習和借鑒。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文化是未來
對于中央“十四五”規劃提出的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馬慧娟充滿了期待,在她看來,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個點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她認為當下最重要的還是產業振興,只有打下產業基礎創造更多就業機會,才能保住脫貧攻堅的成果,讓大家的生活更加富足,從而進一步推動鄉村的文化振興、人才振興等。她認為,隨著鄉村的發展,文化在鄉村的重要性會越來越明顯。
“這些年鄉村發生了很深刻的變化,過去我常說(在村里)‘借書比借錢還難’,大家覺得農民就是土地上的勞動者,和文化沒有什么關系。”馬慧娟說,但是這種情況隨著移民搬遷有了極大改善,村里開辟了文化活動場地,配備了農家書屋、電子閱覽室等文化設施,馬慧娟還利用村里的農家書屋創辦了“泥土書香讀書社”,響應村民的要求,每年組織各種文化活動。馬慧娟說:“希望能讓大家更多地學習文化、參與文化活動。西部地區的發展相比全國其他地區來說存在一定差距,縮短這種差距是需要時間的,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脫貧攻堅的親歷者與書寫者
來自紅寺堡區的馬慧娟,作為脫貧攻堅戰的親歷者,深刻地感受到這場變革帶來的個人命運的轉變——16歲初中畢業后沒能再上學的馬慧娟,一步步成長為草根作家、成為文化站站長、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個人命運的轉變不僅是馬慧娟自己努力與堅持的結果,某種程度上也是國家、社會幾十年來發展變化的一個縮影。這次馬慧娟帶來兩會的新作品《出路》是一部自傳體紀實文學,它從自身的經歷出發,講述了個人、社會和國家的蛻變。
與此同時,馬慧娟還是一位記錄者和書寫者,她曾多次奔赴移民區采訪,講述當地脫貧攻堅的故事,如《走出黑眼灣》聚焦西海固移民搬遷的故事。親歷者的身份讓她能夠更加真實地還原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某些心情、場景,“有一些情緒可能當時沒有經歷過的話很難理解,比如一些人可能認為易地搬遷時會有一種鄉愁和不舍,但我們搬遷時其實是喜悅的,因為之前所處的環境實在是太惡劣了”。馬慧娟說,不同的人對脫貧攻堅有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呈現,但寫作終究還需沉下身子,親身到現場去作深入了解,才可能書寫出更加真實感人的作品。
談到接下來的寫作計劃,馬慧娟表示,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和社會的不斷進步,鄉村也在不斷發生新的變化,未來她的關注重點將落在對鄉村的重新審視上,去追尋人們思想上的新變化,講述尋求新出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