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逐夢,共繪文化強國美麗圖景 ——代表委員熱議“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
“全面彰顯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一系列增進人民福祉的政策舉措,一大批保障改善民生的具體項目,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將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一個集眾智、匯眾力、育先機、開新局的規劃綱要,讓人備受鼓舞、倍感振奮、倍增干勁。”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在審查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草案)》(簡稱“‘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時普遍表示,“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準確研判大局大勢、精準聚焦發展主題、科學構建指標體系、扎實謀劃思路舉措,科學總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的偉大歷史性成就,生動描繪了立足五年、放眼十五年、著眼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時代圖景,忠實體現了對“國之大者”的全局謀劃。
把“文化強國”的大目標落實、落小、落細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在文化方面明確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升囯家文化軟實力”。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時間表已經明確,該如何抓落實?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文化強國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綱領性文件,是未來5至15年我國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的實施綱領,令人振奮鼓舞。”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副主席馮遠說。在他看來,要建成文化強國,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使全體人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覺和文化凝聚力顯著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明顯增強,中華文化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對此,他今年帶來了“關于制定‘文化強國’戰略目標,落實實施規劃的建議”的提案。作為一名“老”委員,馮遠曾連續兩屆在提案委員會中履職。“因此,我注重提案的針對性和可實施性,更關注建設文化強國的推進落實。”馮遠表示,作為國家發展建設的基石、民族振興的力量,文化涉及面寬、關聯領域廣。建議由主管職能部門牽頭,做好頂層設計,制定和落實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和實施計劃,并使規劃轉化為各級政府、各地相關部門和全社會每個人的具體行動,是達成落實建設文化強國的重要保障。
“文化思想、文化教育和文化新成果的創新、發展、積累,是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亟須重視和加大投注的核心前導內容,需要精心設計、務實規劃,并采取措施助推涌現一批具有世界一流水準的新成果,以此引領國家文化的整體水平、文化凝聚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馮遠說。
用美育打開未來一代的智慧之門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形成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范。
“美育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關鍵。”對此,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宋亞平提出“加強美育”的相關建議,特別強調要完善教育評估機制。“加強美育,對于基礎教育初期的兒童尤為重要,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創造力、想象力,有利于提升孩子對美術教育和藝術作品的認知,通過美術教育促進其全面均衡發展。”宋亞平指出,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央美院8位老教授回信時強調,美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美育指明了方向;去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為新時代美育工作明確了目標。
“少兒美術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在宋亞平看來,學生按照預設好的套路去考,將原本生動活潑的藝術創作演變成了工藝品的流水線加工廠。絕不能將鮮活的少兒美術教育變成僵硬的應試技巧傳授。她建議,取消對12歲以下兒童進行美術考級,包括水彩、水粉、色彩、油畫、國畫等技術門類在內的考級。此外,要大力開展美育和藝術通識教育,鼓勵孩子多參與公益性展賽、室外寫生、美術館博物館參觀等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其藝術素養。應對孩子的日常表現進行跟蹤記錄,作為孩子活動課程的測量指標之一。用好博物館等公共教育資源,講好美術文化故事,提高全民審美認知。
文博高質量發展有數字化與制度化加持
“規劃綱要草案用了很大篇幅對文化事業做了全面的、前瞻性的規劃,必將有效引領、規范文化事業朝著又快又好的方向發展。”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研究館員王瑞霞說。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令她感受最深的是數字化在文化領域的更廣泛應用。王瑞霞說,規劃綱要草案中明確提出,建設智慧圖書館、博物館、智慧景區。在“十四五”時期和今后,數字技術將在文化領域發揮更大作用,使古籍、文物信息得到更全面的記錄,使中華文化得到更廣泛的傳播,使博物館、圖書館、景區得到更好、更科學的管理。
作為文博人,王瑞霞還特別注意到“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及“完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制度”。“由于歷史原因,很多文物流失海外,近年來,我國追索流失文物的力度不斷加大,圓明園、天龍山等地流失文物不斷回歸,分離幾十年、上百年后重新合璧,這就是國力強盛的表現。”王瑞霞說,“今后會有更多的流失文物回到祖國,回到它的家鄉,更好地保存中華文化的完整性。”
用優秀傳統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十四五”規劃綱要草案提及“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持續提升公民文明素養”“擴大優質文化產品供給,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對此,全國人大代表、湖南省湘繡研究所刺繡生產部主任成新湘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大力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賦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時代內涵、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治國理政、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應對國內外重大挑戰,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升到嶄新階段,有力凝聚了民族精神。
自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如何更好地把湘繡傳承好”一直是成新湘建議的重點。今年兩會她又帶來了以“打造湘繡品牌 擦亮湖南名片”為主題的相關建議。“‘十四五’期間,湘繡企業應加快改革步伐,進一步建立健全現代化企業體制和競爭機制,提高從業人員積極性,激發活力,創新湘繡產品與服務,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湘繡技藝傳承是湘繡發展創新的前提。”成新湘說,如何探索湘繡連接現代生活的“密碼”,是現代湘繡人需要攻克的課題。同時,要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助推品牌宣傳。在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湘繡也要盡可能地利用互聯網多走出去,運用新媒體推廣宣傳,創新科技打造數字博物館,不斷引導更多人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