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才與科技在文化強國建設中發揮更好作用 ——訪全國政協委員侯光明
全國政協委員侯光明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文化強國、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十九屆五中全會更明確了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的發展目標。人才工程是其他工程的根基,怎樣培養卓越的文藝人才,培育“德藝雙馨”的藝術家,成為新時代高等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在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侯光明聯合十余位政協委員,共同提交了《關于啟動卓越文藝人才培養計劃的提案》。
侯光明認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一支卓越的文藝人才隊伍。2019年,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個部門在天津聯合啟動“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2019年-2021年),即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農林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卓越新聞傳播人才教育培養計劃2.0、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全面推進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建設,提高高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推進上述計劃實施,教育部與相關部門聯合印發了7個關于培養計劃的實施意見,對文、理、工、農、醫、教等領域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做出具體安排。遺憾的是,國家系列卓越人才培養計劃中,并不包括卓越文藝人才培養計劃,但我國頂尖藝術高校已經具備了培養卓越文藝人才的實力和水平。有鑒于此,侯光明建議教育部將卓越文藝人才培養計劃納入“系列卓越人才”計劃3.0,并由教育部、中央宣傳部統籌組織實施工作,構建中央和地方相協調的實施體系,出臺相關意見,明確卓越文藝人才培養計劃的總體思路、目標要求、改革任務和重點舉措等,并做好資金、政策等配套保障。
參考近幾年QS世界大學排名等國內外藝術院校排名榜單,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藝術院校已處于世界同類藝術院校前茅。侯光明表示,可依托北京電影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國傳媒大學等不同門類的頂尖藝術院校,給予政策傾斜和資金支持,率先打造一批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藝術專業點,形成一批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藝術課程,建成一批藝術創作實踐高地。在此基礎上,將更多符合條件的高校納入計劃中,力爭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高素質、精專型、復合型文藝后備人才。
侯光明密切關注我國電影產業發展。他談到,盡管我國電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升級速度和規模居世界第一,但仍然存在“卡脖子”的問題,我國專業級數字成像器件和數字顯示器件缺少核心技術和自主芯片。這就導致專業數字攝影機和放映機等數字電影產業的核心設備全部依賴進口,供應相應放映標準的高技術含量、大制作電影要使用價格高昂的外國軟硬件系統而受制約,同時也導致在技術標準話語權方面的衰弱。侯光明告訴記者,目前我國專業影院統一采用的是數字投影放映模式,六萬多塊數字電影放映系統和設備,必須完全遵循好萊塢數字電影倡導組織(DCI)發布的數字電影系統規范,并通過DCI檢測認證,否則無法放映進口影片。而DCI檢測認證除技術因素外,主要為了壟斷市場和保障好萊塢影片的發行。國內數字放映機廠家通過DCI檢測認證道路艱辛,費用高昂,研發積極性不高。
據侯光明透露,目前由國內中國電影科學技術研究所、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電影學院、深圳洲明科技有限公司等相關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積極推進的LED電影放映屏系統的自主研制,經過持續研發積淀,已實現重要突破,正在推進DCI國際檢測認證。但是由于新冠疫情持續蔓延,我國自研LED電影放映系統的DCI送檢認證工作難以推進,不利于后續部署應用。侯光明認為,應以優質國產片源供給帶動影院效益,提升和推動國產設備應用,并逐步降低對DCI技術體系和檢測認證體系的依賴,以促進民族電影工業健康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