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幕:中國當代文學與文人》
《啟幕:中國當代文學與文人》
作者:汪兆騫
出版社:現代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1年01月
ISBN:9787514389708
定價:68.00元
1948年11月23日,在中共的安排下,郭沫若、茅盾等與三十余名愛國民主人士,分批乘豪華海輪,由香港起航,駛向解放區沈陽。他們是李濟森、沈鈞儒、馬敘倫、章伯鈞、譚平山、于立群等。他們一路談笑風生,欣賞途中風光,觸景生情,便吟詩作賦。這些革命文藝工作者和民主人士,是我黨從解放戰爭開始,陸續從白色恐怖的國統區轉移到香港保護起來的。如郭沫若,便是1947年由葉以群陪同,從上海轉至香港,住進九龍公寓的,在此主持中國學術工作者和中華全國文藝界協會香港分會工作。不久,其夫人于立群及五個孩子也被接到香港,與陸續到港的茅盾、胡風諸人會合。
革命的作家到安逸繁華的香港,當然不只是為了躲避國民黨的政治迫害,在香港享受舒適生活。實際上,我黨早就在香港建立了黨領導的革命組織,使其成為黨活動的橋頭堡,也是革命文藝的重要陣地。
1948年1月,國民黨改組派首領孫科,在國民黨節節敗退的形勢下,想與共產黨接頭,就派其友人韓侍桁到香港找潘漢年。韓侍桁與潘漢年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在上海見過面。韓侍桁通過馮雪峰見到馮乃超,然后與潘漢年見了面。經中共中央批準,潘漢年與孫科的代表鐘天心會談,但條件分歧太大,會談并無結果。
不久,韓侍桁到了上海,將會談情況告知馮雪峰。為了后續工作,2月,馮雪峰赴香港,見潘漢年、邵荃麟,又會見夏衍、馮乃超、葉以群、周而復等人,一周后返回上海。
是年3月,由內地轉到香港的革命作家,在那里出版了《大眾文藝叢刊》,對胡風的“主觀論”文藝觀進行第二次批判,從世界觀與創作方法的關系上,從作家與人民的關系上,批判胡風背離《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胡風自己講,香港發動對他的批評,對他是很不公平的,使他“感到迷惑”。是年9月,胡風寫《論現實主義的路》,回敬夏衍、馮乃超等人對他的批評。這種爭論,一直持續到1955年,胡風和他持相同文藝觀的一大群作家、詩人,被打成“胡風反革命集團”。胡風事件已經平反,“但無論對于生命個體,還是社會群體,無論對于血肉之軀還是靈魂,胡風‘集團’案所造成的創傷都是極其深巨、難以愈合的”(謝泳《思想的時代》)。
新中國的誕生,讓作家們完全沉浸在歡樂和憧憬中,根本想不到政治與文學、權力與文學、宗派與文學、作家群落與精神氣候等產生的矛盾,離他們并不遙遠。
如今,他們乘風破浪,前往解放區,大有“春風伴我返故鄉”的慨嘆。中共中央特派原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林伯渠,專程從中共中央的中樞地區西柏坡到沈陽,隆重迎迓這批各界名流,足見中央對他們的重視程度。
1949年2月18日,又一艘豪華外籍客輪“華中輪”,在濃濃的晨霧中,從香港起航。二十七位社會賢達和進步作家,由喬冠華具體安排指揮,悄悄乘船,駛向渤海。他們是柳亞子、葉圣陶、鄭振鐸、馬寅初、趙超構、陳叔通等人。曹禺和方瑞于2月剛由中共地下黨組織安排,秘密抵達香港。這次也一同回內地。
此次航行,比兩個月前郭沫若等人歸國那次,要緊張多了。就在三天前,國民黨海軍最大的巡洋艦“重慶”號,剛剛在吳淞口宣布倒戈,即被國民黨派轟炸機擊沉。國民黨對海域加強了封鎖。“華中輪”在行駛途中,有國民黨軍的艦只監視尾隨。但歸人的興奮沒有被敵人的威脅壓倒,南社詩魁柳亞子憑欄遠眺,撫髯即興歌曰:“六十三齡萬里程,前途真喜向光明!”
為避開敵艦的尾隨,喬冠華指揮“華中輪”改道,舍沈陽而駛向韓國,然后掉頭至煙臺拋錨,時間是3月5日。
次日,華東局秘書長郭子化、宣傳部副部長匡亞明,從山東青州匆匆趕來,為貴賓舉行了盛大的歡迎會,安排了精彩的京劇演出。他們至萊州,又應軍政之邀,參加了熱鬧的三八婦女節聯歡晚會。是夜,在革命口號和評劇、花鼓戲歡快悠揚的唱腔里,來賓感受到解放區的新生活是多么幸福和充滿活力生機。
到了濟南,當地駐軍領導許世友,還有從北平趕到這里,專程歡迎貴賓的鄧穎超,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歡迎大會,讓貴賓感受到歸家般溫暖,他們熱淚盈眶,無比激動。
然后,主賓同乘火車,一路歡快交談,一路放聲高歌,開進紅旗招展的北平,下榻北京飯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