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批評拓展文藝公共空間
春節假期,認真追了部劇,看了電視劇《山海情》。看得很感動,也很感慨。說實話,很長時間沒有一部當下文藝作品讓我這么感動了。這又讓我想起這段時間重讀中國當代文學重點作品的感受。讀這些作品,比較有收獲,有時候還很興奮。比如讀張潔的《沉重的翅膀》、柯云路的《新星》、蔣子龍的《機電局長的一天》《喬廠長上任記》等作品時,都有這種感覺,但這種興奮感在我讀到1990年代后的作品時卻逐漸減弱。
這種閱讀中的反差,讓我思考中國當代文學在演變中發生了什么。一個不成熟的想法是,大致自1990年代以來,文學的公共空間變得越來越狹窄了,這個判斷擴大到文藝方面也基本能成立。簡單地說就是,1990年代以前的文藝作品,尤其是優秀文藝作品,較為關注公共生活,有意識地維護、拓展文藝的公共空間。而1990年代以后的文藝作品,在內部空間上變得相對單一、狹窄,甚至變成了“自言自語”和“雜語”,“對話”越來越少。這種收縮導致這些作品雖然形式上看似花樣繁多,但給人的感覺卻比較單一,很難給人帶來沖擊力和感染力。
這又讓我想到《山海情》中的一個主要人物——農業科學家凌一農。他用自己的技術幫助閩寧鎮的人們脫貧,他也因此留在了閩寧鎮人的心中。同樣都是從事研究工作,為什么凌一農能贏得人們的心,而我們大多數人卻做不到?當然,凌一農從事的是“硬科學”,他的技術能給人帶來物質利益,而我們從事的是“軟科學”,不大可能給人帶來物質利益。但這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我覺得,凌一農能贏得人們的心,原因在于他愿意用自己的“知識”拓展人們的生存、生活空間,為此不遺余力。我們從事文藝工作,本質上也是為了拓展人們的生活、生存空間。捫心自問,我們在這方面盡管做了一些努力,但做得不夠好。
這就回到我們的議題上來了。我們從事文藝工作的人,包括從事文藝評論工作的人,應該用自己的筆、自己的作品,努力拓展人們的生存、生活空間。其實,這也是文藝的本質要求,優秀的文藝作品也都是因為做到了這一點才贏得了人們的心,為人們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