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成:建議恢復“飛天獎”“星光獎”一年一屆
藝術素養教育應成為學校考評重要指標
建議“飛天獎”“星光獎”恢復一年一屆
視聽綜合藝術需要更多單項獎引領行業風尚
今年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導演劉家成聯名十余位全國政協委員,遞交了《關于恢復電視劇“飛天獎”和電視文藝“星光獎”一年一屆評選機制的提案》。飛天獎和星光獎是經中央批準的中國電視劇、中國電視文藝的最高政府獎,分別創辦于1980年和1986年,已成功舉辦了32屆和26屆,見證了中國電視藝術的發展軌跡,發揮著檢閱創優成果、樹立領跑榜樣、引領創新方向的重要作用。自2005年以來,經過多次調整,“飛天獎”“星光獎”由一年一屆改為兩年一屆。“飛天獎”獎項數額減至20個(含4個單項獎),“星光獎”獎項數額減至14個。身在電視劇創作一線的劉家成和不少業內人士交流時都認為,現行“飛天獎”與“星光獎”評獎周期已難以適應新時代電視藝術創作和發展的需要。
劉家成談到,“飛天獎”“星光獎”作為政府獎項,每次評選出的獲獎作品,都為未來一段時期的電視藝術創作樹立價值坐標與品質標桿,鼓勵什么、不提倡什么都要在評選結果中及時體現。但是,兩年一屆嚴重影響獎項的時效性,很難及時總結成果。“電視劇無論在形式表達還是故事講述方面,推陳出新較快,兩年后評選出來的作品可能已經陳舊,或者提出的問題已經有人解決,這不利于發揮該政府獎項的引領作用。況且,國際上有影響的專業影視評獎都是以年度為周期,現有兩年一屆的周期亦不利于與國際接軌,更不利于擴大中國電視藝術的國際影響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電視劇、電視文藝精品力作不斷涌現、節目形態日新月異。僅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就涌現了如《裝臺》《跨過鴨綠江》《山海情》《覺醒年代》等一大批優質劇目。劉家成談到,今年適逢建黨一百周年,我們既要有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也要有反映基層百姓生活的作品,二者應當并駕齊驅。習近平總書記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在劉家成看來,這個道理同樣可以轉換到藝術創作中,我們的文藝作品就是要緊緊扎根人民、服務人民、歌頌人民。“二者都要兼顧,這么多作品累積到兩年一屆的評獎中,難以平衡。在許多觀眾看來,最佳只有一個。逼著它下雙黃蛋,就會影響獎項的公信力。為避免優秀作品扎堆,很難平衡的弊病,‘飛天獎’‘星光獎’應盡快恢復一年一屆,根據行業發展做出適時變化。”
劉家成進一步談到,現階段飛天獎僅保留了優秀編劇、優秀導演、優秀女演員、優秀男演員4個單項獎。對于攝影、剪輯、美術、音樂、后期視效等多個工種,都缺乏相應的單項獎予以表彰,行業制作標準難以得到規范和引導。“電視劇同電影一樣,是視聽藝術,也是綜合藝術,哪一方面弱化了,都不足以支撐一部優秀影視作品。”與此同時,在去年落下帷幕的第32屆中國電視劇“飛天獎”中,首次將全國性重點視頻網站首播的電視劇納入評選范圍,盡管并非所有網劇都有參評資格,仍需獲得《電視劇發行許可證》,但著實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與態度。在劉家成看來,一切反映真、善、美的作品都值得鼓勵,播出平臺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好的作品應該一視同仁,好壞與否,實際上并不區別于臺播還是網播。隨著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更多優秀劇目積壓到一次評獎中去,無疑會削減權威評獎機制中的導向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和改進黨對文藝工作的領導,要把握住兩條:一是要緊緊依靠廣大文藝工作者,二是要尊重和遵循文藝規律。2019年,中國電影“金雞獎”已率先恢復一年一屆,這是順應電影快速發展的重要決策,是回應電影工作者呼聲的重大舉措。劉家成認為,電視藝術也不能例外。“文藝評獎作為行業管理評價的重要手段,有別于其他行業的評獎,有其特殊的時效性和規律性,應及時結合本行業發展情況進行設置和調整。”
整頓“飯圈文化”有賴全民族鑒賞力提高
讓藝術素養教育成為學校考評的重要指標
從事文藝創作數十年,劉家成深感現行制約中國文藝發展的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為了迎合市場需要在品質上做很大妥協。“現在許多年輕孩子盲目追星,形成了偶像什么都對、什么都好的飯圈文化,給整個社會的審美趣味和風氣都帶來了十分不良的影響。”劉家成坦言,實際拍攝過程中,許多出品方、制片方會極力推薦使用流量明星,甚至完全不考慮角色的適配度,犧牲了整部劇的品質,這令許多創作者苦不堪言。劉家成也同許多播放平臺交流過這一問題,流量明星確實能帶來可觀的網絡熱度以及會員充值,從后臺數據來看,為流量明星“買賬”的大都是十幾歲的孩子。“年輕觀眾群體的審美傾向一旦形成,并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自然改變,最終會造成全社會各個年齡段觀眾群體欣賞水平的普遍下滑。”
劉家成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追本溯源,還是應從娃娃抓起,全方位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提升年輕觀眾群體的藝術素養和欣賞品位。劉家成建議,在現實操作中應明確課程課時標準,建議藝術欣賞課每周保證兩到三節,總時長不得少于90分種。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提升審美能力,又可以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之余調節心理情緒。
加強中小學藝術教育,并不意味著要與學生成績掛鉤。“既有的藝術教育功利化傾向嚴重,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在課余時間參加各種藝術輔導,疲于奔命。在當前學生和家長負擔過于沉重的形勢下,加強藝術教育應力求避免再增加學生負擔。”如果藝術鑒賞課不計入考試成績,學校放幾個影音片段,占用點時間,就達不到開辦這一課程應有的目的。對此,劉家成表示,在實際操作時,我們不把藝術鑒賞課當作考核學生的標準,而應將其視為考核學校的標準,倒逼學校扎扎實實開好有品質的藝術鑒賞課。藝術教育質量如何,學生最有發言權。劉家成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在評估藝術教育質量時,設計學生評價指標,形成健全的反饋機制。與此同時,在全國層面出臺政策,將藝術教育考核結果與劃撥學校的教育經費掛鉤,獎優罰劣,形成有效的壓力傳導機制。
給行業的一份“心意”
光之所聚 心向往之
去年兩會甫一結束,劉家成就在思考,如何把本行業同委員的履職責任結合在一起。還有差不多一周的時間,劉家成的新劇《追光》(暫名)即將完成精剪。這部劇前期很低調,基本沒有任何宣傳。劉家成告訴記者,這部劇寫的正是對影視行業受到資本沖擊的種種亂象所進行的無情批判。追光,既是指舞臺上的追光,更是指行業的光明所在。
兩年前,編劇王海鸰拿著《追光》劇本找到劉家成,希望他能夠來拍攝這部劇。彼時的劉家成對行業劇有顧慮,未敢輕易接手。去年出品方又帶著這一劇本找到劉家成,看過5集劇本后,他毅然推掉了七八部戲的片約而選擇《追光》,“這里面,有我給行業的一份‘心意’”。
《追光》并不避諱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與職業環境所存在的問題,用劉家成的話講,甚至劇中有的地方“直呼其名”。例如劇中呈現了市場經濟環境下,流量明星缺乏對藝術的敬畏,但資本加持使得老戲骨連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劉家成請到了吳剛、劉蓓、何冰、韓童生等老戲骨出演,同時請到了黃子韜這樣的流量明星。“他們敢演,我就很敬重他們。”
劉家成透露,該劇不僅精準切中行業要害,也在戲劇矛盾的構建方面頗有新意。“劇中老戲骨要演出一場耗費畢生精力寫就的話劇《父與子》,但是為了市場前景,要想演這出劇就要把曾在劇場跑龍套后來靠影視走紅的流量明星請回來。流量明星演技不行,老戲骨向其經紀人索要排練時間,最終經濟人答應只給一個月排練時間,并且劇本必須要改成《子與父》,讓流量明星演男一號。后來流量明星在排練過程中,慢慢認識到老戲骨對藝術的堅守,在老一輩藝術家的引領下,有了一個完整的蛻變,成為一名合格的演員。”
文藝不能當市場的奴隸,不要沾滿了銅臭氣。劉家成相信,有陰影的地方,也一定有光。而光之所聚,心向往之,這也是《追光》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