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文化強國建設 促進提升社會文明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規劃《建議》”),把文化建設擺在突出位置,確立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和“十四五”時期文化建設的主要目標,明確總體思路、部署重點任務,從提高社會文明程度、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三個方面對文化和旅游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從鄉村到城市,從線下到線上,提高社會文明程度,要堅持面向基層、重心下移,把文明理念融入日常生活,把價值要求植入群眾心中,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用而不覺”。要把培育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根本任務,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能。
傳承創新 多維度傳播中華文化精髓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堅持有鑒別的對待、有揚棄的繼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之與現實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以文化人的時代任務。
典籍,鐫刻著中國之精神、民族之靈魂,是破解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綿延發展的精神密碼,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思想智慧和知識體系,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不僅是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樹立文化自信的動力與源泉。特別是在規劃《建議》中,要求“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把典籍保護提到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度。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最近成了傳統文化代言人。由她擔任藝術總監的《典籍里的中國》在央視播出后,引發現象級傳播,當晚話題閱讀量就超過4.5億人次。該節目依托典籍來講中國故事,探尋華夏文明弦歌不輟的文化密碼。田沁鑫表示:“節目挖掘出了典籍里蘊含的思想精華,并讓它穿透數千年的歷史時空,與當下觀眾形成精神上的共振。”
中華傳統文化重點在保護,難點在傳承。如何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來?怎樣以古人之規矩,開今日之生面?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認為,除了深入地發掘和研究之外,還應該努力讓考古的成果以更加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給民眾。隨著5G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包括AR、VR等新的展示手段的出現,新科技手段為考古學的宣傳普及提供最大的可能性。通過這些技術,讓民眾能夠看到當時的生活的場景。
讓考古學走出象牙塔,讓民眾認識到考古學是跟我們的祖先在對話,是直接觸碰我們輝煌的中華文明的一個學科。通過學者、宣傳工作者的努力,在民眾與祖先和傳統文化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為我們的民族振興提供精神動力。
全國人大代表、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宋亞平說,在新媒體時代下,媒體方面也要多提供一些傳播健康、文明、向上等內容的信息渠道。網絡信息時代內容鋪天蓋地,對社會有幫助的信息常常湮沒其中,更多官方的主流媒體首先需要提升對信息的審核工作及正能量的傳播力度,保障文明互聯網環境的營造,這樣才能有效促進網絡文化高質量發展。
隨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身心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文化產業體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中華文化影響力必將得到進一步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也將進一步增強。
鄉風文明 為鄉村振興奠定精神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緊迫任務,重點是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護和傳承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移風易俗,改善農民精神風貌,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
農村群眾文化生活是否得到滿足,廣大農民精神風貌是否能改善,關系到鄉村振興的成效,更關系到整個社會文明程度能否邁上一個新臺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俞金堯認為,文化本質上是一個地區生產生活方式的凝練和體現,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區之間密切的相互作用的產物。鄉村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之魂,要通過文化振興幫助老百姓發現身邊之美、家園之美、歷史之美、未來之美,使文化融入他們的生產生活方式中,又使他們的生產生活、互動交流、守望相助等成為新的文化。
“要讓老百姓主動參與到文化振興中,通過引導他們挖掘自身的文化,發現自身的美、鄉村的美,構建他們心中的家園感,從而更自覺自愿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各項建設中。”俞金堯說。
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傳統文化不是遠去的歷史,不是抽象的符號,不是過時的皮囊,是民族前進的原力,是根脈。
五千多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屹立不倒、綿延不絕,就在于凝結了獨特的文化追求和精神標識;在歷史沉浮跌宕中之所以愈挫愈勇、不斷發展,就在于鍛造了與時俱進、革故鼎新的文化共同體。
俞金堯建議,對每個重點村落的老人開展口述史調查,梳理本地農村發展的各種故事,重繪傳統生產生活方式,形成村落文化基礎數據庫。“要讓老百姓意識到鄉村的文化,要讓他們為自己的文化感到自豪。并且要促進鄉村文化覺醒。”俞金堯說。
文化需要提升凝練,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引入社會資本,推動傳統文化保護、培育,并與旅游等產業發展相結合,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政府和專家學者要發揮幫助引導老百姓文化覺醒,然后行動起來繼而實現自我提升的作用。
同時,培育鄉村文化主體。挖掘、培育、利用和傳承、提升文化要發揮村民和村集體的作用,共同挖掘傳統文化當中最讓人驕傲的、最有特色的部分,探索重現這部分傳統文化的機制和路徑。
文化振興沒有按部就班的金科玉律,要打破現有績效考核的單一模式,要探索鼓勵百花齊放的多元路徑,在精神層面上激勵村民參與鄉村文化實踐。
最后,鼓勵鄉村文化創新。鼓勵農村地區的創新創業,并且將新時代農民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振興鄉村的精神變成村落文化的一部分,與時俱進豐富農村文化內涵,榮耀當代、激勵后人。
在脫貧攻堅任務圓滿完成、鄉村振興即將全面實施之際,文化建設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將更加凸顯。
注重細節 多路徑提升城市文明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
人民生活達到全面小康之后,對于豐富而有品位的文化需求更加旺盛,對于優美環境、優良秩序、優質服務的期待更為迫切,必須以文明建設成果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今年是民法典正式實施的第一年。宋亞平正在參與籌備一個關于青少年普法的系列活動。“我們想創作一部面向兒童、青少年普法的兒童劇,讓下一代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學習和認識民法典。通過作文、繪畫的表現形式,把孩子們對民法典的認知呈現出來,匯總成為兒童普法教育活動,通過線上線下宣傳推廣,讓社會各界都關注民法典。”
文明體現在一些小地方,甚至小到城市里一條街道上的店鋪招牌,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審美感受。全國政協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出版總社原總編輯林陽在出差到一些城市的時候,經常會有這樣的感受:“從南方到北方,無論一線城市,還是二三線城市,街道上的許多商家招牌統一使用一樣的電腦字。有的地方甚至是統一使用黑底白字,或白底黑字,遠遠看去,極不美觀。而一些地方政府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要求整齊劃一,但是其‘一刀切’的做法,令效果背道而馳,不僅影響城市形象,也影響市民的審美。”
林陽建議,城市文明提升應該從小事做起。街頭的招牌字,本身就是一道城市風景。可以吸收中國書法極具個性和表現力的形式,發揮中國書法博大精深的內涵,在街道商鋪的招牌設計中,多運用書法元素,用書法藝術來改變城市文明的面貌。
全國人大代表,國家圖書館原黨委書記、館長韓永進提出,社會文明的促進和提升,說得更長遠一些,就是要實現“文化強國”的目標。國家的文化強不強,文明程度高不高,需要相應的指標體系。這是一個理論問題,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目標任務,但什么是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有哪些中國特色的具體指標和標準,怎樣把精神生產領域的成果量化、具體化、指標化等等許多理論問題需要研究,也需要相關部門詳細研究如何在實際工作中落細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