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來:建議人才機制創新,把真正懂文化的人納入文旅融合這項事業中
阿來 拍攝:王秋萱
即將召開的2021年全國兩會,正聚焦著全國人民的目光。在來自各行各業的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有一些是從事一線創作的優秀作家、編劇,比如王安憶、賈平凹、阿來、鄭曉龍等。秉承“當作家我愿安靜,當代表我不沉默”的阿來,在兩會上提過“關于維護生態安全底線”,“推動自然保護區立法”,“關于野生動物珍稀植物的保護”,“推動基于互聯網平臺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促進生成健康的文化生態”等建議。
在飛往北京開會的臨行前,阿來接受了封面新聞專訪。阿來提到,2021年的全國兩會,他將在以下兩個方面提建議,“一個文旅融合,另一個是鄉村振興。我要大會期間,與其他代表好好交流一下。”參加全國兩會,除了寫建議,阿來說,他還非常喜歡在會上,跟大家一起討論,“人大代表來自全社會各行各業,有各自的專業背景,所以我非常珍惜這個大家討論交流,互相激發,尋找解決之道的一個機會。
要用真正的文化
為旅游注入靈魂
在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旅游是滿足新時期人們美好生活訴求的最佳載體。近年來,在全域旅游、鄉村振興的積極引導下,體育、教育、科技、農業等多元產業文化在旅游領域的不斷延伸,為“旅游+”拓展了新的空間,文旅產業發展未來可期。而且隨著機構改革方案的落地推進,國家組建文化和旅游部,文旅融合的新時代已開啟。
四川是旅游大省。旅游資源多,旅游人口大,文旅融合有很好的發展勢頭。2021年春節期間,四川省以285.53億元的旅游總收入居全國第一。這個成績讓阿來感到自豪,同時他也看到,文旅融合方面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文化是旅游之魂。但是很多時候,我們在一個旅游項目中看不到,有什么文化的因素。如果說有,也多是比較虛假、表層的文化。當游客們去了一個景點,覺得沒有宣傳的那么好,抱怨幾句發點牢騷,微信上吐槽幾句也就算了。但像我這樣的人,就會想,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他們注入的文化顯得那么虛假,那么庸俗,沒有打動人的力量,到底是為什么?問題出在哪里?”
阿來思考的結果是,做文化不是簡單的事情,需要真正有文化的人精力投入進行深度調研,創新轉化。“有的旅游項目,花了很多錢,耗費了很多精力,但是做出來的東西,卻跟人家一模一樣,或者偽文化,沒有生命力,門可羅雀,根本沒人去。這造成不光是資本的大量浪費,土地資源的大量浪費,還造成人才資源的大量浪費。” 那么,有什么方法改善這種情況?”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阿來繼續深入思考的點就是,“不管是從政府的層面,還是民間投資的層面,還是旅游產品的設計的層面,要解決文旅融合當中這些問題,首先最重要的是,怎么把真正懂文化的人,吸納到文旅融合這項大事業里面。一個真正懂文化的人,他很可能既不是一個投資主體,也不是一個政府管理人員。怎么把他們的智慧,他們對文化的深入的研究跟理解,融入到文旅項目當中?這其中涉及到人才機制創新問題,值得高度重視,深度探討。”
期待“鄉村振興”前景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鑒經驗發揮“后發優勢”
作為從阿壩州馬爾康鄉下走出來的作家,阿來對農村有天然的感情,對農民的命運有格外的關切。他說,此次兩會,他還會格外關注“三農”方面的議題。
2021年2月25日,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標志著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偉大勝利。脫貧攻堅這一社會實踐,對廣大農村帶來的巨變,也讓阿來深有感觸,“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認識到,包括四川巴中的晏陽初在內,致力于鄉村教育的知識分子,中國發展最根本解決是農民的問題,農村的問題,農業的問題。只是這些知識分子生不逢時,他們積極改變鄉村的社會實踐只能在小范圍內進行,影響有限。新中國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40余年,中國社會安定,政府又有多年一貫的明晰的政策措施,投入巨大的社會資源,釋放社會制度的巨大力量,才真正完成這個偉大實踐。”
“脫貧的任務完成了,接下來就是鄉村振興了。”阿來說,“我們國家成立了鄉村振興局,開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嶄新時代。我非常期待。現在已經實現了“兩不愁”,不愁吃、不愁穿。接下來,“三保障”,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阿來說,他曾有機會去國外參觀,“我的感覺是,我們的北京上海廣州CBD,跟發達國家完全不相上下。但是,農村還是有差距。差距尤其體現在教育水平,醫療、衛生條件,以及公共文化設施,精神文化產品服務上。這方面,我們還任重道遠,前景廣闊。”
關于如何鄉村振興,見多識廣、博覽群書的阿來提到一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特點。但是鄉村巨變,在人類歷史發展中,還是有一些國家,已經經歷過這個過程,積累了一些共通的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同時他們的教訓也值得汲取,幫助我們少走彎路。這也是一種后發優勢吧。”
對我們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巨變
寫作者應該有深入探究的好奇和熱情
從對阿來多次的采訪中,也能感受到他對民生、政治議題的熟稔和高度關切。“我對很多議題的關切、關注,其實都是持續性的,并不是因為我當了人大代表才會關注這些。作為社會的一份子,關切社會和政治,是理所應當的。只是說,有的關切,我可以通過文學創作的方式,給予間接表達。有的關切,適合直接說出來,跟大家一起討論解決之道。當上全國人大代表,給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表達社會關切、討論解決之道的機會。”
阿來真誠地說,“對我來說,政治并不是空談,而是跟我們每個人密切相關,也是每個人應該關心的。水資源、空氣質量這些環境問題,教育公平,醫療資源分配,跟哪個人沒有關系?”
這一兩年,阿來一直在寫一本關于美國探險家約瑟夫·愛弗·洛克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川滇之間探險的作品。為了寫出這個人物豐富、復雜的一面,盡量真實還原一段歷史的真貌,阿來多次重走洛克當年走過的路,其中包括涼山木里、云南等地進行調研。這樣的行走,對阿來既是寫作所需,也是一次次文化內涵滿滿的旅行。近三四年中他已經十幾次前往涼山。“了解當地的歷史和當下。”當這部作品完成出版之后,經過阿來的發掘和描述,相信人們的好奇心會被大大激發。可以預見,會對那一帶的旅游有一定的帶動作用。
事實上,這樣的西方探險家,并不只洛克一個。歷史上,西方很多探險家來中國,進行地理的、政治的,自然的、科學的各種考察。比如亨利·威爾遜,自1899年至1911年,在長達12年的時間里,曾5次來到中國,3次進入橫斷山域考察。其足跡遍及四川、云南、重慶、湖北等地,尤以在四川境內的時間最長。還有俄國人顧彼德,在抗日戰爭時期,在偏僻閉塞的麗江一呆九年,幫助當地人組織生產,后來還寫出《被遺忘的王國》。阿來說:”一方面能感受到殖民主義那種高高在上的優越感,另外一方面也很感慨對他們所表現出來的發現世界的好奇心。今天的寫作者,對我們當下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巨變,更應該有深入探究的好奇和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