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首要的是恭謹、尊重與坦誠
被認為是“諧星”的演員賈玲,以創作演出小品為主,近年來一直活躍在喜劇舞臺上并廣受歡迎。忽一“觸電”并初執導筒,便拿出了幾十億票房的作品《你好,李煥英》,在辛丑年春節檔,已經成為一個現象級話題。
這部電影是賈玲參與編劇并自導自演的,內容是一部以自己母親為原型的追憶式的親情還原或紀念故事。情節不復雜、制作不繁雜,沒有炫目的畫面,也沒有炫技的打斗或刺激場面,應該說就是一部平平常常的故事片,似乎缺少了一些通行的博眼球技法。但為什么能在短時間內票房沖上40多億,且有繼續攀升的趨勢?而且從觀影人群來看,也幾乎涵蓋了各個年齡層。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讓這部影片取得如此成功?
首先是創作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只有端正了態度才可能有成功。什么是態度?態度是人們在自身道德觀和價值觀基礎上對事物的評價和行為傾向。對于一個團隊創作態度的認識,可以從其自身表述或相關資料知其一二,但更多的了解則來自于看過作品之后的感知。觀影后,我們感受到的創作態度大致有幾個關鍵詞:恭謹、尊重、坦誠。
先說“恭謹”。恭敬謹慎,是對待藝術創作最根本的態度。且不從哲學角度論述這個問題,只說從古到今中國文學的創作態度,就有“敬畏字紙”“落筆千鈞”“推敲琢磨”等經典傳統,這一傳統,應該被一直傳承和發揚。對待藝術創作,本就應該是敬畏在先、恭敬在先并謹慎從事,而絕非一般意義的“搞藝術”或“玩藝術”,這也是藝術態度的高線和底線。對待這樣一個普通平凡的題材,編、導、演都極盡認真,恭謹面對。無論是編劇的真實合理符合邏輯、導演對藝術規律的尊重、演員的投入表演,以及劇中服化道對時代的還原等,都恭恭敬敬、規規矩矩、認認真真。這種恭謹的態度,勢必要付出更多的精力財力,在藝術商品的生產上勢必加大成本,但這種態度也是藝術作品高質量的不二前提。
再說“尊重”。這里的“尊重”,更多說的是對受眾的尊重。作為藝術創作,惟一的目的就是交給受眾去審美,這本來是天然的。但是,有的藝術創作者以高人一等的專家姿態自居,輕視受眾的審美能力,一旦有了這樣的態度,那在藝術創作之中一定會先入為主或自說自話,自大輕狂。殊不知高手在民間、藝術在基層,任何不尊重受眾的藝術必然是短命的。《你好,李煥英》的創作,充分秉持“尊重”態度,有這樣的態度在先,“后知后覺”的觀眾也充分感知到尊重,這就難能可貴。比如劇中的情節延展、感情處理、語言對話等,都很客觀、接地氣。往深里探究,這實際上是創作者平民意識的充分顯現,創作者牢記自己來自民間、自己就是百姓,認真展現人事、說人話,唯其如此,才能讓觀眾感受到尊重與親切,進而接納藝術作品。
三說“坦誠”。坦誠是態度的組成部分之一,也可以看作是在“恭謹”“尊重”基礎上的延展。坦率與誠懇,在藝術創作中,首先就避免了扭捏、做作甚至虛偽。影片的劇情設置、人物塑造、故事展開等,都力求坦率誠懇。
這樣的態度為影片的成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說完態度,再說說這部作品的喜劇正演。喜劇是戲劇的一種類型,一般以夸張的手法、巧妙的結構、詼諧的臺詞及對喜劇性格的刻畫,從而引人對丑的、滑稽的予以嘲笑,對美好的人生與理想予以肯定。從藝術的基本要求來說,喜劇的藝術特征是“寓莊于諧”,“莊”是指喜劇主題所體現的深刻社會內容;“諧”則指主題思想所賴以表現的形式是詼諧可笑的。在喜劇中,“莊”與“諧”是處于辯證統一的狀態。但該片所采用的“寓諧于莊”,更多論及的是喜劇的表演狀態,與喜劇總體要求并不相悖。具體說來,影片的喜劇演繹、或者說導演調度和演員表演風格是“寓諧于莊”。全片一直是按“正劇”的路子演繹的。正是態度端正且具有較深專業藝術造詣的正向演繹,從而呈現出喜劇效果,達到了深情的正劇效應。所以說,“喜劇正演”也是影片成功的一個原因。
當然,如果說還有另外一點的話,那就是對“子欲養而親不待”的真情呼喚了。影片通過展示對親情回報的遺憾,進而引發許多人共鳴,進一步呼喚人們珍惜當下、及時盡孝。就在該片播放之際,就有許多觀眾做了平常被忽略的事情,比如西安一位觀眾,看完電影后,當即驅車千里,帶著自己的媽媽去山東看望姥姥,圓了母親想見娘的愿望,及時行孝、不留遺憾。這種親情的呼喚,也是該劇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了好的創作態度、好的戲劇演繹、好的情感呼喚,這樣的電影想不叫座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