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土地上的秀美人生
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2月25日上午在京隆重舉行,大會授予毛相林等10名同志,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等10個集體“全國脫貧攻堅楷模”榮譽稱號,其中就包括生前為中共百色市委宣傳部派往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黃文秀同志。
在得知黃文秀同志的事跡后,《民族文學》于2020年第7期,刊發了林超俊的報告文學《紅土地上的秀美人生——追尋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的足跡》,講述的就是黃文秀將生命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帶領百坭村的鄉親脫貧攻堅的光輝事跡。本期微信全文推送,以饗讀者。
——編者
扶貧之路,就像一條長征路,無論多么艱難,都會堅定不移走下去。
—— 引自黃文秀《駐村日記》
序:總書記的感動和牽掛
現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他們的一舉一動在溫暖著我們,感動著我們,鼓舞著我們。
2020年5月17日晚上8點,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201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典禮,一個百色女孩光榮入選,她如清雅的蘭花,幽谷遺芳遠,神州美名傳。
她的事跡令人為之動容,為之震撼,也感動了共和國的領袖。
元旦前夕,北京。
新年的鐘聲就要敲響,在辭舊迎新之際,億萬聽眾、觀眾習慣地在期待一個激動人心的聲音。自2013年12月起,習近平總書記以國家主席的名義,已連續7年向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發表新年賀詞。他始終用聊天語言說“知心話”、用群眾語言講“大白話”,每一年的賀詞都有溫暖人心、催人奮進的力量,年年有精彩、篇篇有金句。比如2014年的“改革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的“蠻拼的”,2016年的“讓貧困人口生活好起來,是我心中的牽掛”,2017年的“擼起袖子加油干”,一直到2018年的“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正因如此,習近平主席每一年的新年賀詞都直抵人心,是溫暖人心的新年序曲,更是滌蕩人心的奮斗旋律。
2020年新年的鐘聲敲響之前,習近平總書記的新年賀詞,通過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互聯網如約而至。
這一年來,哪些人和事感動了我們的總書記?他將為誰喝彩?被誰感動?我們仔細地聆聽著。他在賀詞中說道:
“一年來,許多人和事感動著我們。一輩子深藏功名、初心不改的張富清,把青春和生命獻給脫貧事業的黃文秀,為救火而捐軀的四川木里31名勇士,用自己身體保護戰友的杜富國,以十一連勝奪取世界杯冠軍的中國女排……許許多多無怨無悔、傾情奉獻的無名英雄,他們以普通人的平凡書寫了不平凡的人生。”
我們聽到了,習總書記講到三個個人和兩個集體,其中滿含深情地講到了黃文秀!“把青春和生命獻給脫貧事業的黃文秀”,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我們記住了這個叫黃文秀的姑娘。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累計選派300多萬縣級以上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干部參加駐村幫扶,197.4萬鄉鎮扶貧干部和數百萬村干部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在全中國有19.5萬像黃文秀這樣的駐村第一書記,她是19.5萬駐村第一書記的杰出代表。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全國有340個左右貧困縣摘帽、1000多萬人實現了脫貧,取得了輝煌的成就。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中國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盛景舉世矚目。
習總書記牽掛著文秀,也就是牽掛著全國的脫貧攻堅這一偉大事業!
剛滿30歲的她,在扶貧一線上因公殉職,她的生命定格在了2019年夏天的那個暴風雨之夜,她的事跡感天動地!她生前的一個個心愿,依然激勵著她的樂業“百坭村”的鄉親們脫貧奔小康。
一、奔向百坭
百坭?百坭在哪里?
百坭,這個在百度上都搜索不到的地名,深藏在廣西百色偏僻的大山之中,毫無知名度。然而,因為一個駐村第一書記的到來,后來的“百坭”名揚天下,成為大家爭相關注的熱點山村。
這個駐村第一書記,就是“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脫貧攻堅模范”——黃文秀。
黃文秀2016年從北京師范大學研究生畢業,放棄留在大城市的機會和高薪的職位,毅然選擇了回自己的家鄉——廣西百色。她通過選調生考試進入百色市委宣傳部工作,因表現突出,一年后,于2017年9月被組織安排到基層掛職鍛煉。
2018年春節后,此時被任命為市委宣傳部理論科副科長的黃文秀,正式結束在田陽縣那滿鎮掛職副書記的半年基層鍛煉,回到原單位。當聽到部里同志說要增派干部到深度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的消息,她對照了條件要求,覺得自己非常適合,就毫不猶豫地報名了。根據她的申請,組織部的任命很快批示下來,她被派往樂業縣新化鎮,擔任百坭村駐村第一書記。
百色,是一個集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大石山區、貧困地區、水庫移民區“六位一體”的特殊地區,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現在她要去赴任的“百坭村”,就是被認定為“深度貧困”的山村,是廣西“貧中之貧”“困中之困”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偏僻山寨。
2018年3月26日,這個普普通通的日子,卻又是文秀第一次踏進“百坭村”的特殊日子,也是她正式就任駐村第一書記的第一天,更是她奔赴扶貧第一線的第一個腳印,開啟了她人生的“新長征”。
從此,“黃文秀”這個名字就和“百坭”緊緊地連在一起了,她的汗水、鮮血,甚至生命,全部獻給了百坭這個小山村。
從百色市到百坭村所在地——樂業縣新化鎮,路程也就200多公里,可是由于還沒通高速路,汽車爬行在云貴高原余脈蜿蜒崎嶇的山路上,搖搖晃晃將近5個小時才到鎮上。從鎮下到百坭村,只能換坐村干的摩托車,摩托車走不了的山路,只有下來步行前進。盡管在田陽那滿鎮掛職時經常下鄉,但走進這么偏僻的大石山,文秀還是第一次。
百坭有11個自然屯,13個村民小組,共有472戶2067人,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戶195戶883人,貧困發生率高達22.88%。到任之初,經新化鎮領導和村干們介紹,文秀了解并記下了關于百坭的“第一串信息”。
盡管做足了思想準備,但一踏入百坭,文秀還是感到了震驚!高高的大山,深深的谷底,再往前,已無路可走,感覺到了天盡頭!
文秀感到泰山壓頂般的沉重,有點喘不過氣來,擺在她面前的,是一塊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貧困發生率高達22.88%,這已超出了全國的平均數!
她意識到,要啃下這塊硬骨頭,必須要打一場習總書記說的“硬仗中的硬仗”。
已沒有退路,也別無選擇,她在心里暗暗下了決心:必須啃下這塊硬骨頭!
二、走進百坭村民的心
百坭村群眾忘不了文秀第一次和村民們見面的情景。
那是一個陽春三月的上午,春風拂面,村干和村民代表聚集在一起,他們在等待市里派來的第一書記。會議開始,村支書周昌戰介紹到她,告訴大家這位就是新來的第一書記。大家這才看清楚,剛才和大家說說笑笑的“學生妹”,就是他們等待的第一書記、北師大碩士研究生黃文秀。
“大家好!我是黃文秀,大家可以叫我阿秀。”她自我介紹說,“畢業之后,我主動選擇回到家鄉工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我的工作,我阿秀不是來作秀,而真的是來干活的,謝謝大家!”
青春的氣息,愛笑的動人臉龐,文文靜靜的模樣,這就是文秀留給當地群眾的第一印象。
文秀繼續笑著說:“我初來乍到的,也不會講什么大道理,先給大家唱首歌吧!以前有一部老電影,叫《我們村里的年輕人》,我是我們村新來的‘年輕人’了,就唱電影里面的插曲吧!”
還沒等大家鼓掌,她就大方地唱起來了——
“櫻桃好吃樹難栽,不下苦功花不開;
幸福不會從天降,社會主義等不來!
……”
文秀那甜甜的歌喉、爽朗的笑聲、得體的話語和落落大方的言行舉止,沖散了沉悶的會議氣氛,會議室里頓時活躍了起來,百坭村人用掌聲歡迎這位“學生妹書記”。
唱完之后,她謙虛地說:“從北京讀研究生畢業之后,我選擇回到家鄉工作,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脫貧攻堅工作,支持我的工作。謝謝大家!”
文秀的到來,也給村民們帶來了新的信息。第一次開村委會,她介紹了全國貧困人群和貧困地區的特征與情況,讓村干部根據這些特征與情況和百坭村的貧困狀況作比較。為了全面掌握百坭村的致貧原因和現狀,她決定采取土辦法,對村內的貧困戶開展遍訪工作,認真查擺問題并聽取民情民意。
百坭村19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分散居住在幾個不同的山頭,對不熟悉地形的“新手”黃文秀來說,要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全村貧困戶的詳細情況,是有很大難度的,而且一開始村民們與這個如此年輕的女書記多多少少都有點隔閡。
其實,也不是村民不愿配合這個新來的第一書記,而是他們疑惑:之前來了這么多書記,有的來村里“鍍層金”就回城里升官了,這個小年輕估計也是來走個過場的,跟她聊了也沒用。
“跟你說了你能幫我們解決問題嗎?來了這么多第一書記都沒讓我們村富起來,你一個女娃娃就能行?別在這兒耽誤工夫了,趕緊回城里享福去吧。”
村委主任班智華回憶說,很多村民一開始都認為這個書記是來我們村走過場的。
這些議論,有些出乎文秀的意料之外,她在日記里寫道:“我覺得心里憋屈,搞不懂為什么辛辛苦苦翻山越嶺、走街串戶,老百姓卻對我這么排斥……”她感到非常委屈,但也絕不氣餒。
她給自己打氣:“有人曾說‘要讓扶過貧的人像戰爭年代打過仗的人那樣自豪’,長征的戰士死都不怕,這點困難怎么能阻止我繼續前行。”
她找到了村里的梁老支書請教,老支書語重心長地告訴她:“黃書記,你剛來村里,老百姓們對你還不熟悉,他們不愿意與你深聊,你也要理解他們。農村其實是一個熟人社會,老百姓們跟你熟了,自然就接納你了。”
如何才能跟老百姓熟起來?這是擺在文秀面前的首要問題。
那天晚上回到宿舍,文秀和父親通話,父親說“問題并不可怕”,同時給她出了一些主意,強調她不能把自己當官,而是應該成為村里的一員。要想讓老百姓愿意接近,就得讓老百姓覺得你和他們是一樣的。
老支書和父親的話啟發了她。
于是黃文秀改變方式,到貧困戶家不再拿著筆記本問東問西,而是直接脫下外套幫貧困戶家掃院子;有的貧困戶不讓她進家門,她就去兩次、三次;貧困戶不在家,她就去田里幫他們摘砂糖橘、收玉米、種油茶,一邊干農活一邊商量脫貧計策。為了能夠更好地和村民們交流,從來不會喝酒的她,甚至會主動帶上酒和老鄉們坐在一起敘敘家常。
這些做法看似簡單,但是村民們都看在眼里,開始慢慢地接受了這位新來的第一書記,一個月后,村民們跟她也就無話不談了。
“你這個女娃娃還真是難‘纏’得很哩!”氣氛開始融洽了,不少貧困戶還經常這樣跟她開玩笑。
“文秀書記任務很多,但是她非常認真,每個環節都很細心,經常開會開到很晚,有時候會一直開到凌晨一兩點,把工作都落實好了才休息。”百坭村村支書周昌戰回憶道,“因為許多村民白天不在家,所以文秀書記只好錯開時間段,一般選擇早上一大早和下午五六點鐘兩個時間段入戶走訪。走一戶家里沒人,我們就走下一戶,如果還是沒人再往下走,就這樣循環地走,有時只能趁著人家煮飯的時候聊。”
村婦女主任韋玉行告訴我,為了盡快熟悉貧困戶的情況,黃文秀在筆記本上繪制了貧困戶分布圖。
自從駐村以來,黃文秀就一直到處跑,沒閑過。當地的村莊分布比較分散,好幾個屯都是距離村部10公里以上的山路,最遠的那洋屯要走13公里山路。黃文秀用了兩個多月時間把全村跑遍了,將全村人的所有情況都掌握起來,了解了村情民意,摸準了致貧原因,親手繪制了全村貧困戶分布圖,為進一步開展扶貧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只見她穿過一次裙子
她像春雨,潤物細無聲。
百坭村村支書周昌戰用上了這個比喻來形容黃文秀。他回憶和文秀書記在一起工作,沒有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她就像春雨,細致而溫柔,而且還很及時。
周支書告訴我們,文秀書記于2018年3月來到村里做第一書記。為了不耽誤村民白天農忙,又要遍訪群眾,她常常利用晚上和下雨天入戶。一旦下雨路很滑,“她既是書記又是司機,從來沒有退縮過。”
“把群眾放在心上!”“群眾事,無小事。”這是黃文秀的工作原則,黃文秀以百坭村為家,把村民當成自己的親人去關心。
經過仔細的走訪調研,黃文秀對村里的發展心里有了底。她認為,百坭村最突出的問題是生產生活條件差、農民增收難、集體無收入,因學致貧和因殘、因病致貧占比高。說到底,百坭村最需要的是發展;而發展,在百坭村主要要抓兩個方面——交通與產業。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是制約百坭發展的最大瓶頸,黃文秀也是把解決交通問題放在了首位。
在很多地方,早就解決的修路問題,在這個偏僻的山村還是個“老大難”。黃文秀了解到,百坭村群眾對山上片區5個屯的通屯道路硬化問題意見較大。這5個屯2014年已經修通通屯的砂石路,這條路有22公里長,但路面尚未硬化,由于當地雨季長、雨量多,暴露出砂石路的所有弱點,多處路段的砂石已被雨水沖刷流失,坑坑洼洼是常態。每當下雨時,這些地方的路面就泥濘不堪,至少有3處泥濘路段,連越野車也很容易深陷其中。部分路段連摩托車都無法通行,有些路段甚至因泥石流、滑坡等出現垮塌。這不僅影響了附近群眾的交通出行,孩子上學難,更限制了全村的產業發展。
對于這些路段,她作了這樣的思考:要把砂石路改成水泥硬化路,修成產業路,為此,她立即做方案向上級爭取硬化路面的資金,以盡早完成路面硬化。
經過黃文秀的爭取與努力,馬上有3條通屯路列入樂業縣2019年第一批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安排項目。她和村兩委制定了5項水利工程建設規劃,涉及煙葉生產基礎設施的有3項。她在筆記本上詳細記錄著工作計劃:百果屯和百愛屯“那紅”水利工程全長600米;百布水利維修20米;百果、百坭水利維修20米……村內開展樂鳳二級公路建設,產生征地和土地糾紛大大小小共計20多起,黃文秀前后40多次深入現場了解情況并耐心調解,成功化解矛盾,她也由此成為不少群眾的“知心人”。
為了解決這些難題,黃文秀把自己的美美裙悄悄收起來,換上運動裝,脫下高跟鞋,穿起運動鞋,風風火火,顯得更樸實精干了。她走進了貧困戶的家里,大家也越來越喜歡這個從北京畢業來的大姑娘了。在大學里愛穿漂亮裙子的文秀,在駐村期間,一直是一身的運動裝扮,活脫脫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農民。
那天過節,周支書不想讓她一個人孤零零地自己過,就盛情邀請她去家里吃飯,文秀也很爽快地答應了。
進村入戶回到村部宿舍,她特意回房間洗漱、換裝,只見她一襲白色長裙,長發飄飄,背著吉他走出來,充滿青春的朝氣。
見她笑盈盈地走出村部辦公樓,周支書以為看走眼了,簡直是換了一個人。
文秀說:這樣去赴宴,才合乎禮貌,是對主人的尊重啊!
周支書也實話實說:你這么一打扮,太漂亮了!
文秀頑皮地說:哈哈,你沒看見,我穿長裙,但腳上卻穿運動波鞋,還是不協調的,但是穿高跟鞋走不了山路啊!
這是駐村第一書記黃文秀留給周支書、也是留給大家的唯一一次穿著長裙的記憶。
她從不談家里的情況,直到出事后媒體報道,大家才知道她家也是貧困戶,她靠黨和政府的資助完成學業,現在老父親又患重病,但為了百坭,她很少回田陽老家。
在駐村滿一年那天,她的汽車儀表盤里程數正好走到了25000公里,她發了一個朋友圈:“我心中的長征,駐村一周年愉快”。
憑著一顆純粹的心和腳踏實地的作風,黃文秀如溫柔的春雨,一點點潤澤了百姓們的心。
村支書周昌戰最難忘文秀這個妹妹了,他回憶:“文秀書記駐村一年多的時間,帶著我們學經驗、找路子。她往來奔波于崎嶇的山路,跑項目、找資金、請專家,為群眾拓寬產業發展門路,讓群眾看到了脫貧致富的新希望。”
四、從“種地”到“產業”
都說山里人傍山而居,靠山吃山,然而往往又因山而困。
百坭村的村民多是散落雜居,每家守著幾畝山地,種些玉米、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維持生活,自給自足。常常是一家人忙活一整年,稍好的收成也不過兩千元左右,經濟效益非常低,遠遠達不到脫貧線。文秀來到百坭村之后,越來越強烈地感覺到,簡單地“靠山吃山”不是辦法,只有走產業發展的路子才是硬道理。因此她思考,在這山高坡陡之地,什么樣的產業可以打響全村致富的第一炮呢?
貧困戶班龍排對文秀書記的第一次家訪記憶深刻。當時他家東挪西湊只蓋起一間房子,所有家當亂七八糟地堆在了這間房里。進門后,黃文秀二話不說,就帶領一起走訪的村干部整理打掃起來。
班龍排身體有殘疾,上有老母親,下有兩個讀中學的孩子,就靠種幾畝煙葉為生。生活的重擔壓得本就內向的他更加木訥。
“你身體不好,但要想辦法跟上大家,樣樣不能落后。有什么困難告訴我,我幫你解決。”把房間收拾妥當,黃文秀坐下來,詳細了解了班龍排家情況后,笑意盈盈地跟他說。
“沒見過這樣細心體貼的干部”,看著變整潔的家,看著滿臉笑容的黃文秀,不善言辭的班龍排不知道該說什么,心里暖暖的。
她挨家挨戶地走訪,了解村民生產經營情況,不是在貧困戶的家里,就是在去貧困戶家的路上;不是在田間地頭同村民一起勞作,就是在和村干部一起研討政策,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在村民班智華家中找到了答案。
班智華在村里種植了最多的煙葉,收入不錯。他告訴文秀,種植煙葉有煙草公司做保障,技術、物資、銷路都不用愁,旱澇保收,賺得的錢還可以種植其他農作物,屬于“短平快”產業。
“那得首先抓好這個產業。”黃文秀提出來和村委們商量得到大家的初步同意。
煙葉種植對不會抽煙的黃文秀來說,是完全陌生的。為了搞清情況,善于學習的她,開始關注煙葉種植,還到縣煙草局、鄉鎮煙草站做調研,了解煙葉生產政策、動態,學習基本的生產技術。只要經過煙田,她都要和煙農、煙技員聊聊,掌握第一手材料。
進入烘烤季,班智華開始忙著采摘煙葉裝爐烘烤。有天一大早,第一爐煙葉烘烤結束,他正準備裝第二爐,突然接到黃文秀電話,讓他去村委會商量事情。聽說他正忙著烤煙葉,黃文秀掛了電話主動直奔過去。
望著剛剛打開爐門、掛滿金燦燦煙葉的烤房,黃文秀嘖嘖贊嘆。了解到這一爐煙葉可以賣一兩萬元錢時,她掐著手指頭盤算:要是一戶煙農能種出這么一兩爐煙葉,脫貧不就有希望了嗎?
從此,她更加關心村里的煙葉,每次走訪貧困煙農都鼓勵他們用心種植,不但要脫貧還要奔小康。
通過廣泛的走訪,從村到鎮到縣的各有關部門了解情況,文秀更加堅定了在百坭村發展煙草和砂糖橘兩項種植產業的決心。她同村委干部一道,號召村民大規模種植煙葉和砂糖橘,并組織有種植經驗的村民為經驗不足的村民傳經送寶,她自己也積極參加相關技術培訓,親自給村民講授需要注意的技術環節。
2018年,百坭村煙葉種植取得大面積豐收并取得了良好的銷售成績,有9戶貧困戶靠煙葉種植脫貧,貧困率由22.88%下降到2.71%;進入2019年,又有部分貧困戶煙葉長勢不錯,有望順利脫貧。村民韋峰靈是享受到產業脫貧致富的典型。他因三個兒子上學陷入窘境,是靠著黃文秀幫助申請的“雨露計劃”才得以讓孩子上學,然而2019年,他將煙葉種植從上年的12畝擴大到20畝,并且長勢良好,年收入超過了5萬元,馬上實現了脫貧。
至今,在百坭村剛脫貧的煙農家里,他們還會把黃文秀的工作照掛在墻上。她溫暖的笑容,連同她在脫貧攻堅第一線奮勇擔當、奉獻自我的精神,深深嵌入百坭百姓的心里。“文秀精神”如同明亮的火把,照耀著這條脫貧攻堅之路。
五、寫給文秀的感謝信
樂業地處廣西的西北角,是百色市海拔最高的縣份,有“小東北”之稱,冬天來得早,秋風掃過后,就有冬天的寒意了。但在種植蜜橘的山上果園里,果農們干得熱火朝天。
在百坭村,流傳一個現代版的文秀三顧“班”廬的故事。
秋天的一個黃昏,我專程來到那用屯,找到文秀其中的一個幫扶戶——班統茂家里,這就是文秀三顧“班”廬的地方。
剛從果園回到家的班統茂,有點疲憊,可說起文秀,他立即來了精神,盡管很多記者都來采訪過,但是他還是很耐心地繼續講述,他回憶說:
“文秀書記到我屯入戶調查后,她最擔心的就是我們果農的運輸問題,因為這里都是山地,地勢偏高,到處都是砂石路,一下大雨路就被沖垮。后來她幫助我們屯申請了1.8公里的通屯硬化項目,新建4個蓄水池,組織力量統一管護,不到一年時間解決了從產到銷的各種問題。
“2017年自家40畝果園收了6000斤左右,通過科學管理,2018年產量翻了兩三倍,豐收以后,全村銷售旺季時,黃文秀帶著幾個客商住在幾戶果農家里,解決了50萬斤果子的銷售難題。她說到做到,我佩服她!”
關于班統茂種橘子的故事,后來村干們又給我做了補充。
一沓厚厚的《第一書記工作實績報告表》第一頁記錄的是2018年5月文秀書記在百坭村開展工作的情況。在“下個月工作打算”一欄中,她寫道:“在對全村基本情況進行一個初步掌握之后,重點推進產業園的建設和致富帶頭人的工作。”
如何激發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如何發揮致富帶頭人的作用?
文秀和村委們商量請有一定經驗的果農班統茂“出山”,提議村民班統茂作為村里的五個致富帶頭人之一。
可是,對于這個提議,班統茂起初比較抵觸,不接受。
為什么當初會拒絕呢?這次在他家里采訪,我專門詢問了他這個問題。
這位憨厚的中年農民,話語不多,但說起文秀來,眼里滿含感激之情。他說,我一開始有點不相信文秀書記這個小姑娘,因為她太年輕,像個學生小娃娃,和我女兒差不多的,北京畢業的研究生,我覺得她可能寫寫論文、動動嘴巴可以,真的就能有辦法幫我們脫貧致富?
文秀第一次跋山涉水來到班家登門造訪,班統茂對文秀不理不睬。
可是,文秀不甘心,接著第二次再來!
班統茂第二次見到這位年輕的第一書記到來,心里松動了些,如實說出了自己的擔心:
“我剛剛脫貧,致富帶頭人,這個名聲我還當不起啊!再說我又沒有什么種植技術,怕帶不好大家,干不好,就拖累大家了,你還是另請高明吧!”
經過兩次上門造訪,文秀覺得班統茂勤勞、肯干,而且很有集體榮譽感,這點非常難得,更認定他是最合適人選了,文秀于是又第三次登門。
有村干說通知他來村部不就行了嗎,何必走這么遠的山路去?文秀還是堅持登門去做工作,更有效果。
然而這次出門不利,恰好遇上大雨,爬了十幾公里的山路,當文秀一身泥一身水地來到班統茂面前時,這位實誠的壯家漢子眼睛濕潤了!
他清楚地記得,那天文秀依然微笑著對他說:
“班大哥,你主要認真種好你家的果,再領著屯里的果農擴大種植面積,你擔心的問題,由我來解決!”
真可謂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班統茂對文秀徹底心服口服了!
后來,文秀說到做到,主動聯系并專程把農業技術員帶到了他們的果園里,手把手地教會了班統茂和村民們如何把果子種好管好,待到果子成熟后,文秀又積極聯系銷路,幫大伙找外地銷售商。
班統茂不負眾望,2017年,百坭村全村果園的產量只有6萬多斤,2018年產量增加到50多萬斤,收入比前一年翻了好幾倍!
靠著這一片果園,他蓋起了樓房,摘了“貧困帽”,同時還帶動了屯里其他農戶種植砂糖橘,走上了共同致富之路,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致富帶頭人。
村里群眾這回更佩服了,文秀這么會看人,她用對了人!三顧“班”廬的故事,從此傳開了。
“如果沒有文秀書記,那我們屯的砂糖橘產業可以說是毀了。”
班統茂說,之前村里的砂糖橘種了4年,缺乏管護,沒有結果的跡象,村里很多人失去了耐心,拋下果樹出去打工,產業處于失敗的邊緣。黃文秀天天跑到縣里、市里,請技術人員下村指導。今年春節,砂糖橘迎來了豐收。
說著,這位皮膚黝黑、身體壯實的漢子掉下眼淚。“我實在不想提起她,但是我又很想她。她選擇我做致富帶頭人是對我的信任,我肯定不會讓她失望,我一定認真地帶好大家,讓文秀書記放心。”
班統茂感慨:“如今文秀書記不在了,多想讓她嘗嘗自家種的砂糖橘啊。”
國慶前夕,他受邀到北京做電視訪談節目,講到懷念文秀時,他很激動,一激動,本來普通話就很“夾壯”的他,對著攝像機更慌張地哆嗦,一遍遍地沒錄好,到了夜里,他徹夜難眠,提起筆來寫了一封信給文秀,表達自己的懷念和感激,后來錄制節目就是讀的這封信。
他從臥室拿出親筆信給我看,一邊看,一邊讀,聲音哽咽著,而后泣不成聲。信是這樣寫的——
文秀書記:
距離你離開我們已經有131天了。最開始聽到你遇難的消息,我們都不太敢相信,明明前幾天還見面的人怎么說沒就沒了呢?自從你離開了我們,我們每天都在悲傷中度過。
曾經,你是我們脫貧致富的引路人,更是我們走向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然而,正當花開結果之際,你卻無聲無息地走了,留給我們的只有無窮無盡的思念。
我們知道你有太多太多的不舍和牽掛。今天我借此機會告訴在另一個世界的你:文秀書記請你放心,你未走完的長征路有人接過接力棒,你所許下的諾言,如今有政府來幫你兌現和完成。
在你的鼓勵和幫助下,今年我們村的砂糖橘又有了很好的收成,再過兩個月就可以采收,但是此時此刻,我們說什么也高興不起來。
因為我們失去了你,再也盼不到你像去年那樣來幫我們摘果、背果、收果……
文秀書記,我們不能沒有你,我們在等著你!我們在呼喚你!你聽到了么?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會化悲痛為力量,加倍努力,決不辜負你對我們的期望,早日走出貧困,奔向小康!
文秀書記,百坭村的父老鄉親永遠懷念你!
班統茂
2019年10月寫于北京
這封信,文秀是看不到了!然而,這是一個貧困戶、一個樸實的農民的真情,是發自內心的肺腑之言,也許,文秀在九泉之下,會感知到這份真心吧!
是的,果農班統茂所寫的,正是百坭村村民們的心聲:“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們會化悲痛為力量,加倍努力,決不辜負文秀書記的期望,早日走出貧困,奔向小康!”
第二天,我又來到新修通的通屯路旁,這里果林遍山,金黃的砂糖橘掛滿了枝頭。和班統茂一樣,脫貧戶韋勝峰一早便開始在自家砂糖橘林里忙碌,收購橘子的車停在路邊等候。
“路好了,農產品更加好賣,價格也高了。”新近銷售的砂糖橘、蔬菜已經給老韋帶來六七萬元的收入。
水果收購商劉美寬開著大貨車從貴州趕來,每天在百坭村收購2萬多斤砂糖橘。“這里空氣好、土質好,果子甜,我們愿意來收購,現在路通了,也比原來省了不少時間,更方便了!”
產業上規模,村民不用擔心加工和銷路。在由黃文秀幫扶建起的榨油坊里,村民可免費榨油。負責人羅向誠則參與收購加工后剩下的茶枯,并拓寬村里茶籽、茶油銷路。從貧困戶到產業致富帶頭人,羅向誠對黃文秀充滿感激。
2019年6月14日(周五),黃文秀生前的最后一個工作日,她還在翻閱村民韋乃情家的《幫扶手冊》。
韋乃情曾是百坭村的貧困戶,一家八口人,于2018年正式脫貧。
“她對我比自己的女兒對我都好!”韋乃情逢人便夸文秀。
文秀書記多次來他家,一來就是幫忙掃地、干活。韋乃情不識字,他的孫子上戶口,還有他到市里看病的費用逐一報銷,都是文秀跑前跑后幫忙弄的。
他家后山的果林結的枇杷果,以前都是爛在地里,今年文秀幫忙找銷路,賣了2000多元。
老梁今年68歲了,他家中的油茶,就是文秀書記幫助他做規劃的,今年賣了幾批茶籽,光這一項收入就進賬2萬多元。
我見到他的時候,他是到村里榨油坊排隊榨油,留著過年自己食用。
聞著榨油機飄出的山茶油香,他說著說著,就想起了文秀姑娘:
“我們家這一年的好收成,是離不開文秀姑娘的!之前,家里窮,不好意思請文秀書記吃飯,現在我們家脫貧了,想請她來吃個飯,她卻不在了……”
2019年,村里油茶種植面積和產量都增加了。全村約有5000畝油茶,投產面積已達2000多畝,還成立了油茶專業合作社,戶均增收1萬多元。
看到村里日新月異的變化,許多村民有了新打算。
“今年我計劃再擴種些砂糖橘,爭取早點搬進新家。”在離村部10公里左右的那洋屯,脫貧戶班龍春站在尚未完工的2層樓房門前謀劃道。
如今,新路直通屯口,屯里有近20戶購置了小汽車。
辭舊迎新,村民們買來燈籠裝飾,準備扮靚村里文化廣場,好好慶賀脫貧致富的好生活。
六、圓夢了,她卻喝不到慶功酒
對于農村工作,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過:中央政策好不好,要看鄉親們是哭還是笑。
文秀經常在心里琢磨這樸實的話語,品出了其中的深意。工作的目的和落腳點,就是一切為了老百姓,一切為了群眾的利益,要讓百坭村民都笑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六個精準”的論述,一直是文秀開展扶貧工作的方法論,為了實現“幫扶措施”精準,按照縣里的統一要求,她在村內組織召開了多輪研判會,針對全村未脫貧戶、已脫貧戶,每一位結對幫扶干部就自己幫扶貧困戶的收入情況、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匯總。對于已脫貧的貧困戶也不能降低幫扶力度,繼續做好跟蹤幫扶工作,同時建立返貧預警機制,鞏固脫貧成效;對于未脫貧戶則是因戶施策,杜絕虛假脫貧和“數字”脫貧。同時,同步做好國家扶貧政策的宣傳,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獲得感”。
為激發貧困戶脫貧內生動力,黃文秀還以鄉風文明紅旗村創建工作為切入點,結合百坭村實際開展了文明家庭評比、善行義舉榜活動和村規民約吟誦比賽,并與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本科生社會實踐志愿隊結對聯建百坭村“鄉村振興青年有為”志愿服務隊,定期在村內開展志愿服務活動。
經過黃文秀一年多不懈的努力,百坭村發生了一個個喜人的變化:2018年,全村通過易地扶貧搬遷脫貧18戶56人,教育脫貧28戶152人,發展生產脫貧42戶209人,貧困發生率降至2.71%。,完成了屯內1.5公里的道路硬化,新建4個蓄水池,完成一個屯17盞路燈安裝,村集體經濟收入實現增收6.38萬元……村里的路平了,夜晚的燈亮了,百坭人通往小康的“路”也平了,心中的“燈”也亮了。
百坭人終于笑起來了,發自內心地笑起來了!
百坭村前后的變化,處處凝結著黃文秀和村兩委的付出與努力。文秀自己也由“新手”變“熟手”,成為農村工作的行家里手了,跟群眾的心貼得更緊了。
周支書記得,黃文秀遇難的前3天,在下村屯檢查道路被洪水沖毀情況,返回的路上,她還認真地對他說:“再加把勁,我們全村今年年底就脫貧了!”
她自己掏錢跟釀酒的村民訂了兩壇農家自釀酒,打算到時候拿來當慶功酒。
村民釀好了酒,用紅布包好,恭恭敬敬地送到村部給文秀。如今用紅布包著的酒壇,靜靜地躺在村部的一個角落里,仿佛在等待她的主人來打開……
“現在,好酒好菜已備齊了,可是我們的文秀書記卻不在了……”
每當說到這里,當過兵的樂業壯漢子,周昌戰眼睛濕潤,聲音哽咽……
2019年6月16日,那場突如其來的山洪永遠地帶走了百坭人的第一書記黃文秀!
百坭村民們一直有個心愿,他們表示:等我們村都脫貧了,我們還用這壇酒來慶功,以告慰文秀的在天之靈。
對于熱愛這片土地的文秀來說,最好的告慰是什么?
就是在脫貧攻堅奔小康的路上,繼續前行!
百坭村,這個樂業的幽靜小村,依山傍水。這個被列為預脫貧村的深度貧困農村,不論時光如何流逝,村民們將永遠銘記一個人,她就是——黃文秀。
在百坭人心中,黃文秀是一盞明燈,照亮全村的扶貧路。
七、文秀和她的戰友們
百坭,我又來了!為追尋文秀的足跡,我再次走向樂業,走進百坭村。
2019年國慶期間,我利用“十一”長假,開始我深入樂業百坭村的第三次采訪。走在海拔1000多米高的山路上,我迎著秋風,來到百坭村,看到了百坭村民們忙碌勞作的身影,感受到在這片充滿希望的田野上,為實現全村脫貧奔小康的夢想,他們揮灑汗水,做自己的追夢人。
正如習總書記說的:擼起袖子加油干,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百坭人知道,再不努力奮斗,對不起自己,更對不起文秀的真心付出。
這一天是10月10日,中共中央正式宣布追授黃文秀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的消息迅速傳遍了這個小山村。當天,全村黨員干部重走“黃文秀產業扶貧路”,深切緬懷黃文秀同志,學習她的感人事跡和精神,把榜樣力量轉化為脫貧攻堅的強大動力,以更加昂揚的精神狀態開展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工作。
去年3月,黃文秀剛到百坭村時,這里還有未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戶103戶474人,貧困發生率22.88%。“百坭村是深度貧困村,100多戶貧困戶分散在河邊片區6個屯和山上片區5個屯,脫貧難度大。”楊杰興說,“壓力很大,但動力更足,文秀留下了很好的群眾基礎。”
文秀犧牲后,2019年7月,楊杰興接受上級任命,來到百坭村接任第一書記。上級組織還為百坭村駐村工作隊配備了精兵強將:張德富曾有連續兩年駐在百坭村的經歷,駐村工作經驗豐富;黃應戰會說壯話,與群眾溝通順暢;“90后”29歲的譚天社,是駐村工作隊的“新鮮血液”。
“文秀書記對我們很好,經常入戶了解并解決我們的困難。我們都相信她,支持她的工作。現在楊書記來接任,我們照樣支持!”
得到村民們的信任,新到任的楊杰興感到,如今百坭村很多工作順利開展,與此前黃文秀的群眾基礎牢固關系很大。“百坭村的群眾樸實真誠,對文秀書記感恩,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做好工作呢?”
這次他建議我們沿村里新修的水泥路走一圈,“感受一下我們的產業路,這是文秀生前最掛心的事。”
10月11日清晨,隨著雄壯的國歌響起,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舉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暨升國旗活動。接任文秀的第一書記楊杰興緩緩升起五星紅旗,升旗臺下,廣大黨員干部心潮澎湃齊聲說:“我們一定繼承文秀同志的遺志,繼續奮戰,完成她生前的心愿。”
此時秋風送爽,我走在文秀經常進村入戶的屯級公路上,發現昔日的崎嶇小道,現在已經改造鋪成了水泥路,也加寬可以通汽車了,遠遠看見村民在果園里干活。一陣秋風吹進了砂糖橘的果園,陣陣清香撲面而來,樹枝晃動發出沙沙的聲響,仿佛在吟唱豐收的贊歌。
“去年,文秀書記在果園指導我們抹芽控梢,大幅度提高了果實的質量和產量,幫助我脫貧增收,真希望她還能來看看……”摸著掛在枝頭的果實,脫貧戶梁家忠眼泛淚光。
經過入戶了解,文秀發現砂糖橘也可以找到不錯的銷路。她極為興奮,開始特別留意砂糖橘種植,只要經過煙田、橘園,都要和煙農、果農聊天,了解有關生產政策、動態和生產技術。
目前,該村種植杉木從原來的8000余畝發展到2萬余畝,砂糖橘從1000余畝發展到2000余畝,八角從600余畝發展到1800余畝,油茶、養蜂、八角、枇杷、獼猴桃、清水鴨等特色產業逐步形成規模。周支書比喻說,我們的特色產業現在是“百花齊放”,已經看到希望和成果了!
駐村期間,黃文秀注重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斗堡壘作用,不僅組織開展各類主題黨日活動,還將“三會一課”等組織生活融入扶貧工作中,扎實推進抓黨建促脫貧工作。“文秀為村子長遠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一定會代她走完扶貧‘長征路’。”楊杰興說。
黨建引領促發展,黃文秀引導黨員致富帶頭人以“互助組”的模式,將分散的貧困戶組成農事生產、家事活動、臨時救助等互助小組,實現貧困戶自我管理、互相幫助、主動脫貧。“成立‘互助組’后,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被激發,大家的生產性收入不斷提高”,周昌戰介紹,今年全村貧困發生率有望降至1.88%。
拿著黃文秀手繪的“民情地圖”,第一書記楊杰興逐一梳理每天的工作任務:全村安全飲水和農業灌溉工程進度完成100%,22公里的產業路正在建設,預計下個月完工;“文秀希望幼兒園”正在規劃建設中,完工后不僅能滿足百坭村兒童入園難問題,還可以輻射到相鄰的諧里村、中合村等……
走進百坭村,感受的不僅是村貌的變化,還有蓬勃的朝氣。目前,該村正火熱開展“黨旗領航電商扶貧”和線下大賣場活動,通過打造“百坭扶貧網店”“百坭秀起福地品牌”“大賣場”等品牌、項目,以“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運營模式,實行訂單種植,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開辟農民增收致富新路徑。
黃文秀的生命定格在30歲,卻綻放出壯美的芳華,她的精神在百坭村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激勵廣大黨員干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于擔當、甘于奉獻,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砥礪前行。
尾聲、一起走完扶貧“長征路”
這次再訪百坭村,村民的話語中滿是對黃文秀的懷念,也透著對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干勁和信心。我看到了文秀精神在他們手中傳承著,續寫脫貧的新篇章。
新的一年,樂業縣的領導表示:我們都是追夢人,為夢想成真,就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百坭村村支書周昌戰說:“如今百坭村發展越來越好,我們爭取更大的豐收!”
現在接任第一書記的楊杰興說:“我們會沿著文秀書記帶領的路,埋頭苦干,百坭村會和全國一道實現全面脫貧!”
百坭村的村民互相打氣鼓勵著,脫貧攻堅,我們一個都不能少!明年還要加油干,努力不掉隊,不拖后腿。
在這場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反貧困斗爭中,令世界驚嘆的,不僅是精準施策、入村到人的國家臺賬,更是“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的上下同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打贏脫貧攻堅戰,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存在的絕對貧困問題,將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里歷史性地得到解決。”
魯迅先生曾說:“我們自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
文文弱弱的黃文秀正是這樣的中國脊梁,她扎根泥土,將青春熱血都播撒于故鄉的紅土地上。
黃文秀的生命就這樣定格在了30歲,定格在了扶貧第一線。她走了,帶著對父母的牽掛,帶著對家鄉人民的熱愛和脫貧致富的愿望,走了……
她從大山中來,是黨的扶貧政策讓她家易地搬遷,擺脫了貧困;她向大山中奔去,放棄大城市的工作機會,把扶貧路當作自己“心中的長征”。她將生命綻放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黃文秀同志“在扶貧攻堅第一線傾情投入,奉獻自我,用美好青春詮釋了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譜寫了新時代的青春之歌”。
在這場偉大的脫貧攻堅戰中,有些人,雖然走了,卻還活著。她芳華雖短,但璀璨地綻放過,馨香永存,精神長留。亦如中央電視臺2019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評選頒獎典禮上,授予她的頒獎詞:
有些人從山里走了,就不再回來;
你從城里回來,卻再沒有離開。
來的時候惴惴,怕自己不夠勇敢;
走的時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華。
百色的大山,你是最美的朝霞;
脫貧的戰場,你是醒目的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