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傳》與“獨尊儒術”背后的故事
在中國文化的歷史長河中,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重要舉措,使儒學又一次登上了新的高峰,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漢武帝采用董仲舒 “天人三策” 的建議,吸取他所闡釋的《春秋》“大一統”思想,把儒學與王權緊密結合,有效地實現了對內“大一統”,對外“大復仇”。漢武帝還采用《春秋》中的理論,完善道德體系,規范思想行為,多次下詔推行,直至確立為士紳必須具備的品德標準和學術水平,從而使舉國上下延續了一種崇尚儒術、弘揚經學的風氣。 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尊崇的是春秋三傳中《春秋公羊傳》的學說。
向前追溯,這一學說也曾影響到了景帝時期冊立劉徹為太子。 景帝時期,太后竇漪房與景帝關于冊立太子的權力斗爭,《春秋公羊傳》由此顯身,成了確立太子的理論根據。
竇漪房出身于清河郡,漢惠帝時期入宮在呂后身邊做宮女。呂后想選一些美貌宮女賞賜給諸侯王,竇漪房也在此列。因趙國離清河郡最近,她向管事宦官懇請派自己到趙國。 但臨行時竇漪房出現在去代國的名單上,她痛哭流涕,責怪宦官言而無信,最后還是被迫去了代國。劉恒非常喜歡她,竇漪房到代國不久,王后不幸病故。 公元前一百八十年,呂后駕崩,諸呂被滅,大臣們迎代王劉恒為帝,史稱漢文帝。劉恒登基未久,王后所生四子又相繼去世,而竇漪房已生有一女館陶公主劉嫖,還有兩個兒子劉啟與劉武,她順理成章當了皇后。文帝死后,劉啟繼位,是為景帝,尊竇漪房為皇太后。作為深諳黃老之道的信徒,竇太后堅持文帝時期無為而治的國策,開展了種種抑儒手段。 按照劉邦創立的漢家規矩,皇帝即位就應策立太子。景帝因薄皇后無寵,立了庶子劉榮,即栗太子,不久又廢。在確立太子的事情上,竇太后因為寵愛小兒子梁王劉武,想讓景帝改變立嗣制度,立弟弟為太子,提出的根據是:“殷道親親”和“周道尊尊”的意義是一致的。
“殷道親親”是商朝的繼承制度,是“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相結合的繼承方式。 周朝初期,如果承襲商朝的制度,武王去世后,應該由弟弟周公繼承王位。武王病重時,想把王位傳給周公。但周公只是涕泣沾裳,不肯接受。 “周道尊尊”是周公建立的嫡長子繼承制。規定嫡長子在繼承權力、財產和主持祭祀等方面,相對于其他兄弟有優先權。“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周道親親”它說明的是一種法律關系。 在竇太后與景帝爭論激烈之際,景帝召集精通儒術的袁盎等人商議。袁盎等引用了《公羊春秋?隱公三年》所記載的宋宣公的例子,說明立子的重要性,提醒景帝必須引為鑒戒,結論是“君道大居正”,即君子必須以恪守正道為貴。 這個奏折讓竇太后不再堅持立劉武為太子的主張,保證了只有七歲的劉徹有了帝位的繼承權。《春秋公羊傳》中的例子適應了奪嗣斗爭的需要,受到了漢景帝的重視。而漢武帝則在年少時代就愛好《春秋》三傳,也為其之后“獨尊儒術”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