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遠:小說歸根結底是寫不同境遇的人,寫人世間的“大多數”
關鍵詞:羅志遠
我曾經受困于一個觀念——小說需要主題嗎?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兩年之久,直到后來某次詢問一個老師。老師沒有直面回答這個問題,反而嘆了口氣,說,其實好的小說,往往都是主題先行的。我如醍醐灌頂,一下子豁然開朗。回想到寫《拳擊家》時,隱隱也覺得一抹念想在心中憋氣,想要猛烈地噴薄而出。學校圖書館禁止喧嘩,于是我只能反復瞥向窗外,落地窗后,陰云陣陣,大雨磅礴,我發一會兒呆,吸口冷氣,握緊拳頭,繼續寫。
小說完成很快,一星期左右寫完初稿。所投之時,卻如過往,不免碰壁。所幸得顧拜妮老師的垂青,得到回復,之后又修改兩次,見于天日。
我以為,小說歸根結底始終是“人”的文學——寫不同境遇的人,寫人世間的“大多數”,他們活于當下,卻被現實所包圍,密不透風,或錢財、或情感、乃至理想,面對這場無物之陣,當被逼入絕境,煢煢孑立之時,我試想,人應該怎么做呢。
其實,正面強攻也好,迂回姿態也罷,或者徹底妥協,兩膝跪下,雙手抱頭舉白旗,無需我多言,每個人心中自有答案。在小說結尾,我說了一句話——“期待天邊能出現一道巨大的閃電,伴隨著那抹聲響,把全世界都打亮,可等了很久,始終沒有。”
我將這句話進行一定程度的處理,同樣用在刊于《作家》雜志2021第2期的《書法家》一文的結尾。是啊,走在路上,我時常感到恍惚,期待著生命中什么能夠出現,像一抹光,照亮周圍的一切。可是時至今日,卻什么也沒有。于是,我心想,那好吧。只能小心翼翼將雙手圍攏,聚積一點零星文學的火星,溫暖雙手,以抗嚴寒,以免弱小的軀體被黑暗所完全吞沒。我親愛的友人,倘若你也感到寒冷,歡迎你的到來,不過請步子慢些,以免那細微的亮光,被風吹滅。我將這點光焰與你共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