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出沒·狂野大陸》:一次快樂的“淺嘗輒止”
“熊出沒”系列電影的特點就是合家歡,找到家長和孩子興趣點的最大公約數,具有名副其實的賀歲作用。今年春節檔的《熊出沒·狂野大陸》,也延續了以往“熊出沒”系列電影“微穿越”和“微借鑒”的創作模式,打造了一個既在現實之中但又脫離狗熊嶺的主題樂園,讓主人公們穿越其中去冒險,同時還將《瘋狂動物城》中那個給觀眾帶來夢幻之感的動物烏托邦世界借鑒了一二。
但是“熊出沒”系列電影的問題恰恰就在于對合家歡主題的深度挖掘不足,每次找到公約數卻沒能發揮它的最大價值,每次穿越到一個極富創意的世界卻往往又淺嘗輒止地走出來。拿這部《熊出沒·狂野大陸》來說,影片希望表達一個人們尋找真正的快樂的主題。快樂是小孩子和成年人都渴望的事物,這本是一個很好的出發點。影片也觀測并揭示了生活中種種令人深思的現象,比如“微信全在線,現實全掉線”,比如小孩子作業堆積成山,成年人把精力全部用于賺錢等等。這都讓“狂野大陸”這個能讓人變身成為動物的主題樂園,很自然地成為人們放松自我、放飛自我甚至放縱自我的一片“樂土”。
但影片中的那些人們最終真的找到快樂了嗎?或者說他們找到尋找快樂的方式了嗎?恐怕沒有。樂天的孩子永遠離開了他,他在“狂野大陸”無外乎是與自己的孩子做了一場訣別,他走出心理困境了嗎?他怎么把對女兒的思念轉化為未來生活的動力,從而繼續快樂地生活?湯姆作為“狂野大陸”的運營者,他最后免不了被人工智能利用,但當他重新回歸人身之時,他找到運營“狂野大陸”的真正意義了嗎?他從中感受到快樂了嗎?熊二跟隨光頭強來到“狂野大陸”冒險,它從短暫的與熊大的分離之中體會到親情的可貴了嗎?對它來說真正的快樂又是什么呢?這些影片全都沒有講清楚。
光頭強想賺錢,從往狗熊嶺拉團搞旅游,到參加“狂野大陸”的競賽贏取獎金,仿佛賺了錢就能使他快樂。那影片就應該真的讓他實現愿望,讓他變得有錢,讓那100萬獎金砸到他的頭上,然后看看有了錢但卻沒了朋友的他究竟快樂不快樂。事實上,影片多次提到金錢,提到100萬,提到有錢能讓人過好的生活,這是筆者看過的提到錢的次數最多的一部動畫電影,這未免有些太過現實了。而最為關鍵的是,影片并沒有為這種“金錢快樂觀”做一個價值判斷,究竟有了錢能否讓人真的快樂,人的生活是不是應該以獲取金錢為目標,這個判斷的缺失可絕不是什么讓觀眾自行思考的開放式結局,而是一種創作上的價值觀疏漏。
所以,影片看似是以“快樂”為主題,但其實是一次快樂的“淺嘗輒止”。看似尋找到了孩子與成人的一個公約數,但其實并沒有通過這個公約數實現生活方程式的化簡。光頭強的一句“快樂來自于內心”,看似重量級,但實則很無力。
在筆者看來,那個化身為雪豹的喜歡拍照的小女孩,她的拍照愛好就應該成為她的快樂。其實她的快樂一直在她身邊,只不過她不曾注意到而已,應該讓她的拍照在劇情中發揮更大價值。而那個化身為土撥鼠的光頭強的伙伴,與光頭強這樣的朋友相聚就應該成為他的快樂。其實他的快樂也是其伸手可及、可以盡力去爭取的東西,他與光頭強最后的聚餐絕不應再像影片開頭那樣的兩個人,而應該是朋友們“微信全下線,現實全上線”。
《熊出沒·狂野大陸》是“熊出沒”系列大電影的第7部,渡過“七年之癢”還能有非常不錯的票房成績是實屬不易的。當年“喜羊羊”系列大電影就是截止在第7部,讓人扼腕痛惜。但第7部“熊出沒”大電影的票房仍能有上升趨勢,這與其合家歡的定位是分不開的。筆者希望“熊出沒”系列能在堅持這樣的主題創作的同時,加大對主題深度的挖掘,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打動觀眾,使“熊出沒”真正成為一個長周期的國產動漫品牌。
(作者系中國動漫集團發展研究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