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談 | 逐光者也成了光
寫作《逐光的孩子》時,我的腦海里總會浮現(xiàn)孩子們稚氣天真的臉龐和親切閃爍的眼睛。他們有的是我的訪問對象,有的是我短期支教時的學生。除了孩子們,我還會時常想起那些青年志愿者們。我想,不是我書寫了他們的生活,而是他們讓我看見了更寬廣的世界。
《逐光的孩子》一書的人物原型是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教師范獻龍。2004年至2011年,他在湖北省神農(nóng)架林區(qū)下谷坪民族學校(原神農(nóng)架林區(qū)下谷中心學校)做了7年支教老師。7年里,范獻龍在下谷坪第一個使用多媒體教學,第一個募集資金設(shè)立助學金,第一個引入社會力量共建校園,第一個倡導開辦家長培訓班……他背著筆記本電腦,帶著投影儀,翻山越嶺走村入戶,培訓家長1000余人次。
從下谷坪到城關(guān)鎮(zhèn)、松柏鎮(zhèn)160多公里,從學校到最遠的孩子家近90公里,遇到大雪封山或山體滑坡,只能靠步行。幾乎對每一個學生,范獻龍都做過家訪。4000多公里,這是范獻龍支教期間走過的路。他會成為孩子們心底的一粒種子,伴隨孩子們長大。
7年,一個人,堅持做,改變看得見。這些年我們多次回到神農(nóng)架,學校每年都有新變化,在硬件設(shè)施上和大城市的示范學校幾無差距,老師們也普遍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校的門樓從水泥變成電動,衛(wèi)生間從沼氣式變成水沖式,操場從水泥地變成塑膠跑道,食堂也提供了學生標準餐。教學樓、學生宿舍修得漂亮,孩子們的校服尤其漂亮,是由政府補貼購買的。目前,全區(qū)實現(xiàn)了義務(wù)教育階段學生“上學不交費,吃飯補助錢,冬天不受凍,坐車補車錢”的目標。
范獻龍說:“最大的改變是人。孩子們學成之后大多回到家鄉(xiāng),有當老師的,有進政府部門的,更多的是自己開辦民宿或者進了旅游公司。當?shù)囟嘌惹白屓顺鲂胁槐悖F(xiàn)在已經(jīng)有了五個滑雪場,造福百姓。”這一點我深有體會。因為寫作兒童文學,這些年來我持續(xù)不斷地走進偏遠地區(qū)的中小學。最初,那些孩子們好奇地圍著我,可是當我提問時,他們要么羞紅了臉,低垂著頭,一言不發(fā),要么遠遠地張望,好奇而膽怯。誰能想到,如今的他們辦起了“網(wǎng)紅”民宿,做起了直播帶貨,與人交流時落落大方。他們知曉了天下事,更熱愛家鄉(xiāng)!
教育扶貧著眼未來,需要幾代人接續(xù)努力;教育扶貧培養(yǎng)的是新農(nóng)村的新主人,改變的是幾代人。自1999年至2019年,中國青年志愿者扶貧接力計劃研究生支教團招募并派遣萬余名志愿者,赴中西部20省份301縣的600多所中小學支教。他們以無私與堅韌的奉獻精神感動著我們,比如大山深處希望的播種者范獻龍;有的支教志愿者甚至付出了生命,比如倒在支教崗位的志愿先鋒趙福兵。
那些追逐著光的人,自己也成為了光。他們傳遞心中的火把,把光和熱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照亮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