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世界年紀小》:寫給兒童的考古科普讀物
近期,《當時世界年紀小:考古學家爸爸的12封來信》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該書以廣袤的曠野為背景,還原一線考古人員發掘的現實場景,通過鮮活的案例介紹考古調查、發掘和研究的方法,以書信形式探知和體驗遠古人類的生活日常。書中配有大量考古人現場作業的真實照片、出土化石與石器的照片,以及遠古生活的復原場景插畫。
作者徐新民長期主持浙江省內舊石器遺址發掘工作,是浙江省主要從事舊石器考古一線工作的研究員。書中,徐新民介紹了北京周口店、浙江七里亭、安徽人字洞等十余處國內舊石器遺址的發掘始末,并將筆觸延伸到北森提奈島上的森提奈人,直至人類的發源地——東非大裂谷,從人類工具制作聯想到用火熟食,從直立行走聯想到原始藝術中審美意識的覺醒。他還將我國的舊石器考古事件嵌入到整個人類舊石器考古成就的圖譜中,從一個更宏大的視野看待人類進化的道路。
據責任編輯王雨吟介紹,人類進化的遠古時代漫長遙遠,這給考古發掘蒙上了神秘面紗。同時,考古語言晦澀難懂,限制了舊石器考古知識的普及,讓大眾特別是孩子,對人類從猿進化為人的歷史十分陌生。徐新民是考古學家,同時也是一位父親,因考古工作終年駐扎在發掘現場。為了讓孩子理解考古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他著手寫家書,每月一封。
考古需要獲取第一手資料,所有的考古發現都是執著和經驗共同書寫的產物。即便是偶然的考古發現,也來自學識和經驗的累積。在小浦鎮光耀村發掘銀錠崗遺址時,徐新民與炮手交談得知,他曾在石頭山工作時炸出過很長的骨頭和大拇指粗的動物牙齒。徐新民認定這是動物化石的線索后,帶著團隊前往,原有山體已被移走,僅殘存一個小山包。團隊在山包的斷崖上發現了動物骨頭,還找到2件石制品。就這樣,考古隊發現了浙江第一個有人類文化遺物的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徐新民將其命名為“合溪洞”。
在考古領域,新的發現讓人們重新認識祖先,了解人類曾經走過的路。徐新民也在書中發問,引發兒童思考未來將走向何方。據介紹,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方學者、探險家來到中國,從事文化探險活動,收集掠奪走大量文物。正如英國人斯坦因和法國人伯希和打著探險考察的名義,擅自進入敦煌莫高窟,掠走大量文書經卷。樓蘭古城、仰韶文化都是在那個年代發現的。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現代考古學在國內傳播,帶動了考古這門學科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