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題材創作的內心境界
有境界的文學創作,作品自成高格,這是一個文學共識。應該說,總是先有作家的境界,才有作品境界的。作者深悟生活,將內心與外界貫通融合,才能創作出富有持久感染力的文學作品。
對靈魂培育和滋養的耐心。文學歸根到底是關乎心靈活動的。現實題材文學創作在呈現社會、發掘人性、把握時代上需下大力氣:拷問社會,揭示生活經驗;探問人性,觸摸情感實質;審視時代,追尋內在精神。文學的教育是人文教育,應以振奮積極進取的民族精神為意旨。作家汪曾祺的創作常常“以小見大”,多關注底層小人物的悲歡離合,卻蘊含大美的憧憬。因此而言,善于叩擊心靈之門,發現人性之光,并在最能呈現人生價值處施予濃墨重彩,應是作家企及之高度。
對社會發展與警示的用心。成熟的作家是講故事者、教育家和魔法師,這個觀點耐人尋味。文學作品是一種基于社會認知的創造,題材選擇很多時候直接影響敘事內容和情感價值,由此對社會發展的用心觀察,是現實題材文學創作不可或缺的一環。作家選擇了創作題材以后,還要被這個題材所培育,即在挖掘和豐富題材蘊含的過程中,不斷地被感動、提升,直至把握題材的實質,沿循文學規律進行創作。社會現實中有進步有矛盾,而作家要弘揚真善美,批判假惡丑,擯棄那種為趨時尚而粉飾現實,或為博流量而妄擾社會的心態。
對民族文化積累和傳承的盡心。作家孫犁說:要留心今天對一些事物和問題的看法,已經和過去在文學作品里表現的有了什么不同。我想,這是一種在文學創作領域里富有時代思想力的“接著說”,道出了文化積累與傳承的關系。恩格斯曾高度贊揚巴爾扎克小說的社會內涵,認為“比從當時所有職業的歷史學家、經濟學家和統計學家那里學到的全部東西還要多”。好的文學作品,精準描繪了時代變革和社會龐雜的生活,讓民族文化浸透于世俗與個體生命,并流淌在作品的字里行間,讓歷史原生態和現實多面性盡染于文學的悲憫情懷,統一于文學的精神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