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的文化節目給媒體融合帶來啟示
如果要問春節期間有哪些文化節目迅猛“出圈”,央視推出的節目《典籍里的中國》和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宮夜宴》應該是榜上有名的。一眾“自來水”不吝嗇點贊和轉發,在年節期間掀起一波傳統文化的傳播熱潮,也展示出視聽精品內容促進傳統文化傳承創新的巨大力量。
《典籍里的中國》開創性地利用“戲劇+影視+文化訪談”的形式,集中了各方面的精兵強將,在第一期中為我們展示了典籍《尚書》的精華。伏生等歷史人物故事的跨時空講述,充分發揮了舞臺藝術的創新潛質,使艱澀難讀的傳統典籍通過舞臺演繹完成了當代表達。
河南春晚的舞蹈《唐宮夜宴》雖然表演時長不足5分鐘,但處處體現出藝術的匠心和創新的轉化。舞蹈以唐代女樂官進入皇宮進行宴樂表演為基本情節,舞臺設計與電視轉播借助高科技手段為穿越時空的舞者提供了讓人沉浸和震撼的背景環境。節目的大多數要素,如妝容、服飾、舞姿、背景的設計靈感,均來自千年之前的那個傳奇時代。而當代舞者的一顰一笑,則讓凝重變得靈動、讓傳統融入當下。
這些節目何以流行甚至“出圈”?它們為視聽創作和傳統文化傳承發展提供了哪些路徑啟示?這些問題不該被輕輕滑過。
得到青年群體的共鳴與認可,一直是當代文化工作者的創作命題。這些節目在進行形態創意和主題設置時,都瞄準了當代主流觀眾尤其是青年群體的需求。它們充分運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萌、趣、情、識營造共情體驗和藝術共鳴,并創新舞臺表現手段,將傳統元素與當代視角相結合,從而呼應了當代年輕人關心的情感話題和美學話題。《典籍里的中國》舞臺上,伏生對于妻子的懷念和對戰火逃生的追憶,不僅是簡單的史實描述,還可以感受到試圖聯通古今情感與價值觀表達的努力。當這些視聽內容得到青年群體的喜愛和認可后,他們會主動分享與點贊,為傳統文化注入傳播能量。
要承認,《唐宮夜宴》的驚艷和“伏生護書”的動情,離不開技術的支撐。多場景變換和舞美設計等舞臺創新,以及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黑科技”,讓古今對話成為可能,讓“戲劇+影視化”的表現方法有了物質基礎,也讓時空的穿透力變得真實可感。短視頻和社交平臺等傳播領域的新技術也推動著精品節目以更快的速度、更強的力度在當下的社會場域中迅速傳播并維持熱度。
我們可以看到,大屏和小屏的融合與互動,讓各自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短視頻成為“出圈”的勝負手,傳統電視節目中需要針對短視頻專門設計動情點和傳播點;而長視頻則具有完整的知識信息和多元的表達空間,適合集體觀看。主動擁抱技術變革,將新技術納入創意視野,是文化創新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網絡平臺高頻度推出各類綜藝,且風頭一直不減,對傳統媒體來說確實構成不小的壓力。值得欣慰的是,傳統媒體也不乏讓觀眾眼前一亮的精品力作。這啟示我們,在媒介融合的語境下,雖然在技術革新和資本運作方面,傳統媒體或無法走在市場化媒體的前面,但精品視聽內容正是傳統主流媒體轉型為新型主流媒體的重要憑借。事實說明,新的傳播技術和新的傳播平臺可以拉平起跑線,平衡不同機構之間的既有優劣勢。只要積極進取、銳意創新,把握文化傳承發展的轉化規律,那么,傳統媒體就仍有機會在移動互聯網的新舞臺上大放異彩。
(作者:梁君健,系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