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讀《老人與?!?/em>
區區兩萬六千字的《老人與?!?,青年時候讀過,為什么讀,全然不知,僅僅慕名吧。人生況味一概無知的我不可能讀明白它,更多的是借助文學評論被“弄懂”了。前一陣,三亞度假,海邊靜讀《老人與?!贰.吘鼓赀^半百,自然該真的懂了一些。
《老人與?!返慕Y構真是簡潔,與當今某些又臭又長的連續劇完全不同,故事十分簡單:老漁民圣地亞哥連續84天沒捕到魚,于是雄心勃勃地去了一次遠海,精疲力竭三天三夜,捕到一條平生從未收獲過的大魚,返程中先后四次被鯊魚糾纏,回港時只剩下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全書的角色充其量五位:除了漁夫,還有一個當助手的孩子馬諾林,作為文學“人物”還有那條大馬林魚、作為背景且被擬人化了的大海,還有就是真正的“敵人”鯊魚們(鯊魚有很多條,但作為“人物”可以合并算“一個”)。
大魚是老人的對手,同時也是老人的好友。老人一邊要殺死這條大魚,一邊替這條大魚傷心。當他抽筋的左手在生吃下一條魚后逐漸恢復時,不禁在心里念叨,“這對你是壞消息,魚啊”。老人對這條大魚有家庭寵物一般的情懷,故對買魚的人就會這樣想:“可是他們配吃它嗎?不配,當然不配。憑它的舉止風度和它的高度尊嚴來看,誰也不配吃它?!?/p>
有一句話最能說明老人對這條大魚的感情:“在海上過日子,弄死我們自己真正的兄弟,已經夠我們受的了。”于是,作者不得不把大魚的死去寫得如此美麗:“盡管死到臨頭了,它仍從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驚人的長度和寬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無遺。”緊接著的一句,似乎是難得的浪漫主義描寫,大魚流出的鮮血把海水染紅了,“它像云彩般的擴散開來”。在和大魚搏斗的過程中,老人始終在欣賞它,敬畏它,但從未蔑視它?!澳阋盐液λ腊?,不過你有權利這樣做。我從沒見過比你更龐大、更美麗、更沉著或更崇高的東西,老弟?!?/p>
老人對大海的理解如出一轍,“老人總是拿海洋當作女性,她給人或者不愿給人莫大的恩惠,如果她干出了任性或缺德的事兒來,那是因為她由不得自己?!弊⒁?,老人幾次與鯊魚斗爭,但海明威并不愿意為此多費筆墨,盡管更驚險,更加生死攸關。因為老人并不敬慕這些鯊魚。
最后的老人,既是英雄,也是失敗者,昏睡大半天之后,他還清楚地記得,“夜里,我吐出了一些奇怪的東西,感到胸膛里有什么東西碎了”。老人勤苦一生,“年紀是我的鬧鐘,為什么老頭兒醒得那么早?難道是要讓白天長些嗎?”只有走到人生舞臺的盡頭,老人明白了人生,于是心就碎了一地。
作品的語言真是干凈得不得了,簡直不愿多說一句話,甚至不能多寫幾個字。其實,對人啰唆實在沒有必要,越說越懵。多數人并不考慮人生,只糾纏生活。
老人不是84天沒釣到魚嗎,那是人生的常態,正如“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
而老人出一次遠海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釣到的大魚前所未有,連當地見多識廣的飯店老板都沒見過這么大的魚。人生只要努力,總是會收獲一些利益和榮譽,讓你對人生有了充實感、存在感和滿足感。就連智商平平的我,不也釣到過一條大魚《細節決定成敗》嗎?
然而,釣到大魚又怎么樣?老人在勝利歸來時魚肉被鯊魚吃光了,剩下的只是骨頭。要知道,這種結局是必然的。大魚擱到船上裝不下,流血的大魚綁在船梆上,鯊魚來襲是順理成章的。人生沒有偶然!結局再清晰不過,鎮上的一位婦女指著魚骨頭說:“它如今不過是垃圾了,只等潮水來把它帶走。”
老人在和大魚斗智斗勇斗意志的過程構成了他全部的人生意義,年輕時因掰手腕獲得過“冠軍”雅號的老人和大魚周旋的三天三夜,是其一生的濃縮:興奮,斗爭,堅毅,追求勝利。正如老人自己說的,“然而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多數人又何嘗不是如此?追求成功成為人生唯一目標,或者說追求的過程就是人生的全部。人們走了很遠,更多是跑,沖刺般的跑,跑得沒時間思考為什么出發。
老人差一點把人生弄明白了,他一個人孤獨地漂在茫茫的大海上,就開始為鳥兒的“人生”思考:鳥兒的生活過得比我們還要艱難,除了那些猛禽和強有力的大鳥。既然海洋這樣殘暴,為什么像這些海燕那樣的鳥兒生來就如此柔弱和纖巧?
海明威在獲得巨大成功后,苦苦對人生進一步思考了8年,于1961年自殺離世。我理解你,海明威。你弄明白了人生,就不再需要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