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魯爾福:塵土、熱浪和孤絕
“多年以后,奧雷連諾上校站在行刑隊面前,準會想起父親帶他去參觀冰塊的那個遙遠的下午。”
《百年獨孤》的經典開篇,在過去、現在、將來之間自如切換,被后代眾多作家爭相模仿。這一令加西亞·馬爾克斯蜚聲文壇的名句,靈感來源于較《百年獨孤》早十余年出版、墨西哥文學大師胡安·魯爾福的作品《佩德羅·巴拉莫》:
“雷德里亞神父很多年后將會回憶起那個夜晚的情景。在那天夜里,硬邦邦的床使他難以入睡,迫使他走出家門。米蓋爾·巴拉莫就是在那晚死去的。”
胡安·魯爾福被譽為“魔幻現實主義”小說流派的開山鼻祖,1982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稱其為“拉美文學王國中最早的國王”,著名作家、評論家桑塔格盛贊其小說“不僅是20世紀文學的杰作,也是20世紀影響最大的書籍之一”。
上世紀80年代起,魯爾福的文學作品被很多西語學者和研究者爭相譯介;2021年譯林版“魯爾福三部曲”完整囊括了目前魯爾福基金會可授權的虛構作品:《燃燒的原野》《佩德羅·巴拉莫》《金雞》。
1917年,魯爾福出生于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的小鎮。他做過會計、公務員、輪胎銷售員,借著推銷產品的機會走訪墨西哥各地,在鄉村中聽老人們講述最淳樸的故事。他的處女作刊發于自創雜志《美洲》,此后陸續創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說,并于1953年以《燃燒的原野》為題結集出版。《燃燒的原野》以17個故事講述龜裂大地上的苦難與抗爭、酷熱與荒涼,成為墨西哥現代文學的開創性作品之一。
兩年后,魯爾福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佩德羅·巴拉莫》問世。通過一段尋找亡父的故事,魯爾福徐徐展現了拉美這片人鬼莫辨的土地。小說不僅立意深刻,在藝術形式上也富有新意,迄今仍被認作“拉丁美洲文學的巔峰小說之一”。博爾赫斯盛贊《佩德羅·巴拉莫》“是西班牙語文壇乃至世界文壇最好的小說之一”。
1956年,魯爾福回到首都開始寫商業電影腳本,此后不久《金雞》完成。《金雞》于1964年拍成電影,由加西亞·馬爾克斯、富恩特斯聯手改編。“魯爾福三部曲”中的《金雞》一書是魯爾福基金會為紀念其百年誕辰而出版的最完善版本,包括《金雞》、一封作于1947年寫給愛人克拉拉的信、12部短篇和一首詩作《秘方》,15篇作品貫穿和滲透了魯爾福的創作全過程。
1962年以后,魯爾福幾乎不再發表新作,他一直在墨西哥國立印第安研究所工作,直至1986年1月7日逝世。按照他的遺囑,“葬禮要像我的一生那樣簡樸。”然而墨西哥文化界還是在國家藝術宮為他舉行了隆重的悼念儀式。
魯爾福的小說突破了傳統小說的“時空觀念”,試圖模糊真實與想象的界限,讓情節的延伸不受時間和空間、主觀與客觀的限制,使讀者充分調動自己的判斷力和想象力。同時,人物的生死開始變得模糊,蒼茫大地上鬼魂晝行,常常出現“死人說話”的現象。實際上,這來源于拉美大地獨特的傳說與信仰。阿茲特克人認為,人死后,靈魂得不到寬恕,便難入天堂,只好在人世間游蕩,成為冤魂。墨西哥人對死亡的看法也有別于其他民族,他們不懼怕死人,每年都有亡靈節,讓死人回到活著的親人中來。
魯爾福善于以詩意而細膩的筆調展現殘酷﹑絕望﹑孤獨的美洲大地,同時通過獨白、對話、追敘、意識流、暗示和隱喻,使小說猶如一塊塊看起來互不相關、實際上卻有著內在聯系的畫面鑲拼而成的畫卷。在干燥、炙熱的白土平原上,烈日將大地曬出溝壑。一座座被遺忘的破落小鎮,青壯人口棄它而去,只留下為數不多的婦女、小孩和老人,在孤獨中等待老去和死亡。“在那個死氣沉沉的地方,連狗都死光了,這寂靜都沒有狗叫聲相伴了。人去了那里,待到習慣了那里的大風,就只能聽到這在萬物的孤獨中包含著的寂靜了。”在這里,生是死的開始,死是生的希望。對此,富恩特斯認為,“胡安·魯爾福反映的是我們土地上最后的男人和女人。”將近百年過去,魯爾福筆下的“盧維納”并沒有隨著“現代化”消失,而是越來越多了。魯爾福展現的不僅僅是墨西哥哈利斯科州的鄉土世界,更是對“現代化”的反思,在滿是塵土、熱浪和孤絕的文字里,呈現從貧瘠土壤中盛放的原始、豐饒而頑強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