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古風內容風靡網絡 體現優秀傳統文化強大生命力
當“極新”愛上“極舊”
近年來,網絡文藝傳播和接受方面出現“極新對極舊”現象。平臺提供的傳統文化元素內容也向著越來越精致、越來越有差異化的良性方向發展。這也推動青年人去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國風、古風內容風靡網絡,體現出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也折射出當代青年人的文化自信。
綜觀2020年短視頻平臺上林林總總的視聽內容,一個有趣的特點越來越突出——“極新”愛上“極舊”。明明是“新新人類”聚集的視頻平臺,火爆的作品卻是如《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綜藝節目、影視劇。即使吸收了一些中國傳統水墨畫風格的原創動畫作品如《霧山五行》,也掀起了一陣觀看熱潮,網友直呼過癮。
這些內容,青年人不僅熱衷觀看,還被其中的人物、事件、情節、時間節點等引發好奇心,進而去瀏覽傳統藝術作品,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專家認為,這背后體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審美習慣和文化選擇。
“國風”“古風”成爆款
“極新”遇到“極舊”的現象,在B站上面表現尤為突出。
被稱為B站的嗶哩嗶哩是最具影響力的二次元網絡社區之一,每年除夕的拜年祭、元旦的跨年晚會等吸引許多人關注。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的原創歌曲已成為近年拜年祭的保留節目,內容涵蓋三國文化、西游文化、金庸小說等,成為年輕用戶中的“爆款”。
2020年拜年祭上,導演之一超然最滿意的是一首關于漢字的歌曲《橫豎撇點折》。“傳統文化能引起大家精神上的共鳴,使用動畫及虛擬歌手作為外在表達形式,可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而在2020年12月31日晚,B站跨年晚會上,青年演員裘繼戎表演的《驚·鴻》,以舞蹈將6種優秀傳統戲曲片段進行了創意混搭和融合,在青年群體中收獲了極佳反響。他們紛紛通過彈幕、微博、網頁等留言:“太美了”“看哭”“當晚最佳”“再刷億遍”。
“用年輕人喜歡說的話、喜歡的表達方式來展現,讓傳統文化有了新的活力。”B站資深用戶張恒志說。
一些非遺文化傳承的短視頻內容也活躍了起來。
朱付軍生活在素有“中原泥塑第一村”之稱的河南省浚縣楊玘屯村。以前的楊玘屯整個村子家家戶戶都做泥塑,受此影響,朱付軍從小就喜歡做泥塑。但因為掙不了多少錢,而今村子里只有不到一半的人還在堅守這門老手藝,多數都是老年人。2018年,因為在工地上摔傷了腿,原本在外打工的朱付軍選擇回家養傷。朱付軍重拾兒時愛好。他嘗試捏了一個泥塑拖拉機發布到了快手,沒想到,這條視頻一夜之間播放量就突破了200萬。從那以后,朱付軍開始在快手上發展,靠短視頻傳播泥塑技藝。
在快手上,朱付軍創造了全新的泥塑創作方式,他把泥塑做成劇情、段子,甚至通過綠布摳像技術還原影視片段。除此之外,朱付軍還用泥巴制作了電影《頭文字D》的精彩片段。他用泥巴拍攝的電影在村里播放,成為孩子們夜晚的最大樂趣。
從2018年至今,朱付軍已經幫助一百多位手藝人銷售了10萬多件泥塑作品,總銷售額達到120萬左右。
截至2020年12月31日,快手平臺上,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覆蓋率達96.3%,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快手涵蓋1321項。抖音的數據表現也呈現這樣的特點。
優質內容才是王道
年輕人對傳統內容的追捧折射了這樣一個道理:傳統文化不是過時的東西,而是可以進行新媒體化改造賦予其網感的。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轉換,已經有了很多成功的嘗試。優質內容才是王道,其余只是外在的技術形式,這已成共識。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虞鑫認為,國潮回歸、國風大熱、傳統文化內容在青年群體中受熱捧,這些說明了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有著強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也折射出當代青年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更加自信。
“他們生長于國家經濟實力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的環境下,在精神文化層面有更豐富的選擇,也有更強烈的創作表達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與表達上更加自信,也更加開放包容。”虞鑫說。
這讓我們認識到,追逐新潮并非青年人的唯一“天性”,他們對傳統也不會敬而遠之。
熱衷卻也挑剔
在目前流行的傳統文化短視頻內容中,傳統文化藝術中精華部分的“點”被提煉出來。如將詩詞、情懷、意境等元素進行抽取,巧妙分插進網絡文藝的適當環節:主題設定、人物性格、故事陳述等,進而與當代青年人的價值觀念、行為習慣等融合對接。
近期,在愛奇藝上線播出的文化類網絡綜藝《登場了!敦煌》正是這樣一部向海內外觀眾講述敦煌故事、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節目,從禮俗、服飾、音樂等多個方面向觀眾展示了當地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遺產。
節目巧妙利用紀實影像與真人秀結合的拍攝手法,以年輕化的語態、寓教于樂的表現形式,傳播趣味盎然的歷史知識,呈現紛繁多姿的文化景觀,有助于激發年輕觀眾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將文化自信根植于心。
在傳播方式上,受青年受眾追捧的傳統文化視頻通常都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傳播策劃,通過引發青年人在網絡社交空間大量的、密集的分享,達到高度滲透、刷屏傳播的效果。畢竟在這樣一個媒介融合時代,當下的青年人早已經習慣了“眾樂而非獨樂”“接受而非尋找”的內容接觸方式。
實際上,“數字原住民”一代的當代年輕網民,經過互聯網使用、新媒體生存的長期培育,已經習慣于期待高創意、有品質、能分享的網絡視聽文藝作品,并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方式。
這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重要的挑戰。提供更加有智慧、有水平的傳統文化視聽產品,或許已是一種時代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