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童詩的語言節奏
近些年,統編版教材中選入大量優秀的童詩,低段教材中童詩的數量占課文總數46%,比例接近一半,可見童詩閱讀越來越受到重視。筆者在教學實踐中也發現,孩子對于童詩的喜愛似乎源自于一種天然的屬性,除了內容與生活貼近以外,他們更熱衷于那些讀起來有節奏、富于韻律感的詩歌。追溯到他們還只是個聽眾的時候,媽媽唱的搖籃曲,奶奶哼唱的民間歌謠,都是他們語言發展的啟蒙。這些有節奏的語言,給了他們安全感,也給了他們生活的詩意。
我國古典詩歌一直注重語言運用的對仗和韻律,其中那些用詞淺顯清新的詩歌,一直為兒童喜愛和傳誦。如漢樂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朗讀這樣的詩,是要不知不覺唱出來的,并且手舞足蹈才過癮。在這重復的節奏里,孩子們自己仿佛變成了一條條的小魚兒,在荷葉間穿梭而過,快活至極。有節奏的語言賦予了詩句生命的活力,不需要老師逐字逐句的講解,這首2000多年前的詩歌,現在的孩子們理解起來毫無難度,他們通過身體的律動和詩句本身的節奏,完美地詮釋了詩歌的內容。再比如“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詩句按照自然數列形成了一種天然的節奏,輕松活潑又朗朗上口。近現代兒童詩的語言節奏也延續了古典詩歌的韻律之美,主要體現在押韻、反復、疊詞等手法的使用上。
統編教材一年級上冊的《說話》這首詩以摹聲、回環的方式創造了音樂韻律的境界,再加上疊詞的使用,孩子們讀起來像唱歌,特別歡快,又像模仿動物說話,特別有親切感。教師可以負責朗讀前半句:“小溪流說話”,孩子們就會不自覺地開始了模仿:“嘩嘩,嘩嘩”。老師繼續朗讀:“小雨點說話”,孩子們輕聲讀:“沙沙,沙沙”。就這樣,在節奏、呼吸,甚至音量、語氣中,孩子們與詩歌融為一體,甚至會不知不覺地進入模仿、創作的環節。而這恰恰是他們喜歡的學習方式。
如果說《說話》的句式整齊,節奏感強烈,那么《雪地里的小畫家》就顯得句式長短不一了。那它是不是就沒有節奏了呢?仔細研讀,它依然遵循了韻文的規律。首先,“啦,家,畫,花,牙”押的是“a”的韻;再看“小雞畫……小鴨畫……小狗畫……小馬畫……”就像小孩在反復練習說話一樣,充滿童趣和節奏感。“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看似是一句簡單的陳述,但是如果換成“不用筆不用顏料”是不是完全沒有感覺了?因為它也在遵循七言古詩里的“四三分”的斷句規律。
《四季》同樣是一首充滿韻味的兒童詩。變化的是一年四季,不變的是行文的結構。“草葉尖尖……荷葉圓圓……谷穗彎彎……”都是整齊劃一的詞語排序,到了冬天突然變成“雪人大肚子一挺”這種不變中的變化,亦是一種節奏,因為孩子們對于冬天堆雪人、打雪仗的向往似乎是與生俱來的,所以詩人到這里故意打亂了原本的節奏,反而使詩歌在高潮部分迎來結束,余韻悠長。
借助語言的節奏來傳達主題內涵,可以說是中國現代兒童詩歌繼承借鑒古典詩歌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傳統。但是,受改革開放藝術嬗變的影響,兒童詩的音韻格律在慢慢淡化。我想,這是童詩創作者需要警惕的。節奏也是感情的表現,它隨著感情的變化而變化,輕松喜悅的情緒表現為明快的節奏,慷慨激昂的情緒表現為急促有力的節奏,而悲哀傷懷的情緒又表現為舒緩低沉的節奏。《一株紫丁香》的句子舒緩而深情,《花牛歌》的句子簡短而詩意,朗讀《聽聽,秋的聲音》,你會在錯落有致的節奏中獲得一種對秋天的發現和欣賞。教材中還出現了問答歌《比尾巴》,孩子們會自主地和同桌采用一問一答的形式對讀,或者根據上文繼續提出問題,自編自答。你會發現這樣的行文規律或者說節奏,已經被他們在朗讀中發現,并充分利用這樣的節奏來學習、創作詩歌。
孩子們對童詩中的聲音和節奏的敏感度遠遠超過大人,隨著他們慢慢長大,這些節奏會自然而然地內化為他們理解生活、表達自我的一種基礎節奏。我想,這才是我們去研究童詩語言節奏的真正原因,探尋語言的外殼,在節奏、呼吸、平衡與樂感中尋找與兒童身心共振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