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數量貼標簽孩子怎能悅讀
疫情防控新形勢下,又逢超長寒假開啟,面向少兒的AI線上課程產品迎來新一輪商機。筆者注意到,一些利用移動端推廣的AI線上閱讀產品,打著“不愛閱讀的孩子是潛在的差生”“多虧了××閱讀,我家孩子剛上2年級,閱讀量和5年級一樣了”等廣告語,將潤物無聲的閱讀興趣培養,異化為搞攀比甚至貼標簽。
從小培養愛閱讀的習慣令孩子受益終生,越來越多的學校、家長注重引導孩子閱讀,而不是單純追求語文分數。在線學習產品以其便捷性、交互性、趣味性受到熱捧,以閱讀產品為例,大多將卡通形象、小游戲、打卡有獎等元素融入課程,在環節設計、吸引互動、寓教于樂等方面頗為用心。但同時,一些產品為迎合家長希望孩子贏在起跑線的心態,為提升競爭力亮出“硬指標”,拉高了部分家長的購買預期,給孩子增添了無形的壓力,為兒童本應享受的美好悅讀蒙上了一層功利化的陰影。
早期閱讀重在為少兒打好精神底色,讓孩子通過閱讀感悟真善美,插上想象翅膀,培養發散思維。特別是對處于啟蒙階段的少兒,閱讀不注重數量的多與少、理解的對與錯。教育部教學大綱多次修訂,始終本著讓課程知識和能力培養契合每一年齡段特點的科學規律。一些AI閱讀課程讓2年級孩子達到5年級的閱讀量,即使達到量化標準,是不是讀了個囫圇吞棗,是不是理解了作品真諦,也要打上一個問號?!捌赐蕖钡纳鐣膽B下,家長被裹挾其中,教育產品開發者也積極助推“牛娃”制造,將研究“教育經”的功夫,分出來攻“營銷經”,用貼標簽的“激勵法”敦促上進,用量化指標給孩子加碼,不免剝奪了孩子的悅讀權利,也給閱讀的獲得感打了折扣。
在擁擠的在線課程市場中,產品開發者要想制勝,還是要以尊重特定年齡段少兒認知能力、心理發展為設計原點,不斷開發AI教學所長,著重孩子閱讀能力的培養,并引導家長更多陪伴閱讀。拼指標、貼標簽等做法帶不來悅讀,相信在積極的價值引導下,讓孩子遠離功利、享受悅讀會贏得更多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