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2020年報告文學:傾聽時代巨變跫音 傾情書寫當代傳奇
    來源:文藝報 | 李朝全  2021年02月03日11:13
    關鍵詞:報告文學

    時代和生活是文學創作之母。2020年,我們遭遇了人類歷史上又一次嚴峻的疫情,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和影響深度及廣度、長期性與深刻性至今仍無法作出判斷,它對中國和世界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人民生活的重大影響至今仍在持續。當然,2020年更是全面脫貧脫困、全面邁進小康之年,中國即將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使全體國民擺脫貧困,走向小康,這是中國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創舉,也是一項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報告文學是時代的記錄者、書寫者和歷史記憶的保存者、傳承者,在中國和世界發生紛紜復雜的重大事件之時,報告文學正應大有作為。事實上,在2020年,中國的報告文學作家的確沒有辜負時代寄予的厚望,他們的身姿活躍在各個事件現場、實踐現場,他們拿起筆傾情記錄和書寫,從而使本年度的報告文學創作迎來了豐收的景觀。現在可以肯定地說,2020年是報告文學創作的一個大年,當然,這個豐收來之不易,同時也是一個令人悲欣交集的結果。

    抗疫敘事彰顯文學力量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影響深廣。中國作家在描寫反映抗疫斗爭和疫情方面不遺余力,采寫發表了一批有影響的報告文學。

    在疫情暴發初期便出現了來自抗疫前線或者疫情地區的各種各樣的日記、筆記、戰地記錄、文藝通訊和報告文學。這些紀實性作品大多為身處抗疫前線或親臨抗疫前線的作者所寫。有的作者是醫生護士等醫務人員,有的是記者,還有一些作家。譬如,《光明日報》記者晉浩天、章正撰寫的《那些匆匆而過的英雄本來如此平常》。

    2月下旬,中國作家協會派出一支作家小分隊赴武漢抗疫前線采訪。李春雷、李朝全、紀紅建、曾散和普玄等作家深入到武漢市各大醫院、隔離點、派出所、社區、超市、消防局等地,采訪處在疫情防控第一線的各條戰線的人們。這些作者以一批在場感、現場感鮮明的短篇報告文學,記錄下了他們在武漢抗疫前線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具有真切、真實、可感的特色和很強的可信度。其中,李春雷采寫了《鐵人張定宇》《三月正青春》《感謝紙尿褲》《哭笑天使》等作品,聚焦漸凍人、“人民英雄”張定宇、被湖北省記了大功的疫情上報第一人張繼先和護士肖思孟、張明軒的經歷和事跡,鮮活地再現了抗疫前線醫護人員奮不顧身、全力赴救的感人場景。紀紅建的《生命之艙》描寫了此次抗疫斗爭中的醫學創舉——方艙醫院。他還采寫了《一個武漢警察的春天》等反映警察、消防員、志愿者的作品。曾散特別關注抗疫前線的年輕人,發表了一批反映“80后”“90后”青年在疫情防控戰中所綻放出的青春之花、所迸發出的青春光彩,如《如意》《迎風吐蕊,朵朵花開》《愛的溫暖和力量》。普玄則注重描寫和反映普通人在疫情中的經歷與遭遇,特別是創作了類似《老唐這一路》《他們的名字叫美德》等一批講述志愿者故事的報告文學。李朝全《一位叫“大連”的志愿者》《一心赴救,無懼生死》分別采寫了一位“誤入”武漢城的小伙子的曲折經歷和武漢地區最大醫院同濟醫院在疫情防控中所作出的杰出貢獻。《勇敢的女孩》則講述了三位來自湖南、四川、山東的醫護人員英勇頑強同疫情抗爭的故事,《武漢保衛戰》全面反映武漢疫情防控斗爭的完整過程。這些來自第一手資料的記錄和書寫,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人民文學》《中國作家》等報刊首發,“學習強國”、人民網等轉載后,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他們在危難時刻的挺身而出積極發聲,也受到了文學界的普遍褒揚。

    與此同時,中國作協同《人民日報》聯合開設“抗疫一線的故事”報告文學專欄。《光明日報》連續多期在頭版或頭版頭條刊發抗疫題材短篇報告文學,及時反映全國各地的疫情防控戰,弘揚抗疫過程中突顯出來的精神,都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張培忠、許峰的《千里馳援》,王昆的《火神山第N次破曉》等作品真實反映了全國各地和解放軍醫療隊全力支援武漢及湖北抗疫的感人情景。熊育群的《守護蒼生——記戰“疫”中的鐘南山》和劉妍的《鐘南山逆行的72小時》真實記錄了“共和國勛章”獲得者鐘南山的英勇事跡。何建明的《第一時間》《上海表情》以身處一線的采訪,記錄了上海疫情防控的生動場景。

    緊接著,在國內疫情趨于和緩之后,中國作協組織了一批全景式抗疫敘事作品。其中,熊育群的《第76天》和劉詩偉、蔡家園的《生命之證:武漢“封城”抗疫76天全景報告》,都是對史無前例的武漢關閉離漢通道的故事和歷程的回溯與記錄,注重對親歷者、當事人的采訪,披露了眾多重要的細節和情節。武漢作家劉詩偉和蔡家園以身處武漢的切身體會與感受,盡力記錄真實的歷史,采訪和資料扎實豐富,對疫情發展脈絡的梳理清晰,輻射的各個方面比較完整;作品的在場感、思辨性比較鮮明,情感飽滿,思考貼切,讀來毫無疲憊之感,無疑是一部有價值的亦值得留存的作品。而熊育群則通過對國家衛健委、中國疾控中心、中國中醫科學院等醫療專家和武漢部分醫療機構、醫護人員、普通百姓和留學生等的采訪,力圖還原武漢疫情防控戰的高層決策、頂層設計和社會各界密切配合、勠力同心、齊戰疫情的生動場景。程小瑩的《張文宏醫生》探究張文宏為什么躥紅、紅在哪里,突出他是新冠肺炎疫情這一突發事件中一位高明的解題人。查瓊芳的《查醫生援鄂日記》則以醫者的親歷,講述援鄂抗疫那些難忘的日日夜夜。這些作品都為我國的疫情防控戰留下了珍貴的歷史印證,也能帶給人們情感的沖擊和思想的啟示。

    迄今為止,抗疫文學創作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印證了災難面前作家沒有缺席、文學沒有失聲的錚錚誓言。這些作品既是對抗疫的文學記錄和證明,更有對疫情及其防控的思考,真實記錄了疫情防控中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和他們的事跡、故事,也記錄了疫情防控過程中的各件大事要事急事難事,具有鮮明的史記、史志價值。這些作品同時也是珍貴的災難志,具有方志價值。它們對于弘揚偉大的抗疫精神更具有重要作用。與此同時,許多作品深入地思考了人與自然、人與生態、人與動物、人與疫病的關系,倡導構建健康中國,注重反映如何應對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總結了在抗疫過程中的諸多創舉及創造,鮮活地保存了歷史原貌,因此,這些作品又具有疫情防控史鑒價值,以鑒古知今、昭示未來的價值。

    當然,毋庸諱言,抗疫文學尤其是報告文學的質量還有待提升。有的作者通過道聽途說、網絡搜索拼湊資料寫作,難免失真失實;有些作品屬于急就章,相當于文藝通訊或通訊報道。對疫情下的眾生相及社會百態還需要更多的整合與梳理,對從國際性及人類的全球性視野和視角觀照疫情,對疫情后涉疫人員的持續跟蹤描寫,對疫情“次生影響”或“次生災害”的關注等尚存不足,抗疫文學書寫還有待深化、升華,需要進一步的梳理、整合、思考和提升。特別是運用小說、敘事長詩等其他體裁反映抗疫主題的創作尚待開墾。抗疫是一樁影響人類深遠的百年大事,理應誕生與之相匹配的偉大作品。這無疑是值得特別期待的。

    全面小康銘記艱巨歷程

    脫貧攻堅是2020年最扣人心弦的偉大壯舉。在全國各個省區市,在脫貧攻堅的各個現場,都能看到作家們的身影,這是令人振奮和欣慰的。中國作協組織了25位作家,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足跡,采訪了從河北阜平、安徽金寨、湖南十八洞村直到寧夏西海固、閩寧鎮,貴州畢節、銅仁,四川大涼山,云南魯甸等眾多貧困地區,采寫出版了20多部報告文學。這些作品的陸續出版,已然形成了一種強大的集束效應和虹吸效應。它們是中國作家獻給這個時代的一份文學答卷。其中有多部作品已簽署對外版權輸出協議,即將翻譯介紹到國際社會,將會在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這其中,包括李迪的《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秦嶺的《高高的元古堆》、蔣巍的《國家溫度》、關仁山的《太行沃土》、李春雷的《金銀灘》、徐劍的《金青稞》、任林舉的《出泥淖記》、許晨的《山海閩東》、徐錦庚的《澗溪春曉》、哲夫的《愛的禮物》、丁曉平的《井岡神山》,以及非報告文學作家如歐陽黔森的《江山如此多嬌》、潘小平的《大別山上》、王松的《映山紅,又映山紅》、高凱的《拔河兮》等,一大批作品各具風采,各有特性,都注重實地的采訪和第一手資料的搜集,都注重刻畫和描寫脫貧攻堅戰中小人物的經歷和事跡,因此,這樣一個個創作場景、創作描寫對象所烘托匯聚而成的便是全民的脫貧、全面的脫貧,其所表現的便是一場全局性的、舉國性的、歷史性的劃時代變革,其所彰顯的正是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落下的脫貧攻堅恢弘的抱負、夢想與決心。

    《江山如此多嬌》在歷史的坐標上,運用今昔對比的手法,描繪脫貧攻堅戰所取得的輝煌成就。在上世紀80年代,貴州不少地方的貧困面貌就像畢節赫章縣的海雀村一樣,苦甲天下,一如新華社記者劉子富筆下的那樣:老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蔽體,女人因為沒有褲子穿而無法出來見人,老百姓揭不開鍋,但是卻沒有一個人對黨和政府有怨言,沒有一個人上訪,沒有一個人向國家伸手,也沒有一個人外逃。盡管貧困交加,他們反倒責怪自己不爭氣。遵義縣楓香鎮花茂村原名荒茅田,以前這里沒有花,見不到樹,環境臟亂差。通過政府主導的改環境、改廚房、改廁所,通過扶貧,百姓生活轉變,環境生態變好,現代化設施引了進來,花茂村變成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花繁葉茂的“百姓富、生態美”的美麗鄉村。又比如銅仁市萬山區原來依靠汞礦的開采而曾經繁榮興盛令人眼紅,但是當資源枯竭之后,汞礦職工窮困潦倒,甚至不得不去偷農民地里的紅薯來度荒。在國家扶貧扶持和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戰略的推動下,萬山區通過農、文、旅一體化開發,建設農業博覽園,開展合作社養殖種植,發展電商,解決百姓住房,從而使這座城市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老百姓逐步過上了小康生活。這些鮮活的事例證明,即便是在那些最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通過脫貧攻堅的大決戰,也能讓百姓生活發生歷史性的變化。這是一場震古爍今的時代變革,是在荒漠戈壁上在石頭村里描畫的最美圖畫。作者不僅書寫農村生活面貌的變化,同時也進一步描寫老百姓在扶貧脫貧過程中精神面貌的變遷。許多農戶原來不爭氣,躺在床上等國家扶持,“等靠要”到后來則變成了人人主動要求脫貧,奮力作為,爭氣奔小康。

    《金銀灘》構思巧妙,李春雷只選取了張北縣塞北一家人徐海成及其家人脫貧奔富的故事,采用點面結合的寫法,把一個人、一戶人家跟一個縣、一個國家的變化關聯起來,把個人追夢、逐夢、通過奮斗實現脫貧夢想,同一個國家努力追夢、實現脫貧攻堅的偉業故事勾連起來。徐海成的故事因此而具有了典型性和代表性。與《金銀灘》相似,魯順民和陳克海的《趙家洼的消失與重生》就像解剖小麻雀,把岢嵐縣趙家洼這個村子“挖掘”得底朝天,通過對這座小村莊歷史細致的梳理剖析,反映脫貧攻堅帶給鄉村浴火重生的生動景象,對中國鄉村的來路與去向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除此之外,湖南教育出版社組織出版的“十村記”叢書和作家出版社推出的“脫貧攻堅報告文學”系列,都推出了一批不錯的新作。章石山的《奮斗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全面系統地梳理了自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至2020年40余年間廣東一省所發生的歷史性變革,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追求文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書寫了一部記錄小康的文學史志,堪稱是一部改革開放時代的“創業史”。朱朝敏的《百里洲紀事》,以長江上最大的一個江心島百里洲的脫貧故事,折射脫貧攻堅一線的動人場景,采用了小說化的筆法,刻畫了一系列鮮明的小人物,為報告文學和小說文體的交融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何建明的《詩在遠方》對寧夏的脫貧事業進行了生動描寫。陳果的《古路之路》反映懸崖村的脫貧事業。凌翼的《新長征 再出發》和卜谷的《于都河在訴說》都聚焦長征出發地于都人民的脫貧過程,凸顯了長征精神和蘇區精神在新時代煥發出的新光彩。厲彥林的《延安答卷》將延安作為中國脫貧偉業的重要樣本進行剖析。王國平的《一片葉子的重量》以散文化筆法,講述一片白茶葉子如何富了安吉一方百姓的故事。朵拉圖、逄春階的《家住黃河灘》敘寫了山東黃河灘區易地搬遷脫貧的艱辛過程。張雄文的《雪峰山的黎明》關注湖南雪峰山區百姓借力文旅開發實現脫貧。這些作品題材都比較獨特,描寫對象及內容亦具有相當的代表性。

    關于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主題的抒寫,對于中國作家而言一直處于正在進行時。還有大量的題材和領域、主題和問題亟待開掘深挖。本年度,令人驚喜的是出現了兩部反映脫貧攻堅過程中及后脫貧時代課題的報告文學。李琭璐的《小康路上,因病致貧之痛》反映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因病致困問題。丁一鶴和毛永溫的《厚土中國》聚焦脫貧以后怎么辦的問題,這是一個具有前瞻性的話題,作者以“防貧保”這一創舉為例,講述了如何應用金融、財經手段來防止脫貧戶再次返貧,從而鞏固和保證脫貧的成果。

    關于脫貧攻堅的書寫,今后除了繼續深化、深耕之外,繼續聚焦全面小康、讓全體百姓過上美好生活的話題之外,更多的將會關注脫貧以后怎么辦,脫貧以后往何處去的重要課題,亦即后脫貧時代的鄉村振興、鄉村治理和城鄉融合等社會課題,相信我們的作家會繼續本著家國情懷和百姓情懷,關注描寫這數億百姓未來的生活畫卷。

    國計民生傳遞百姓心聲

    熱點事件、重大工程題材一直是報告文學著力的一大重點。比如王敬東、朱向軍的《“華龍”騰飛》反映中國核電發展歷程,聚焦我國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第三代核電華龍1號的研制建造歷程,描寫了以邢繼為代表的一批科研人員,表現他們如何刻苦攻關、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拼搏精神。

    今年是深圳特區建立40周年。深圳的發展舉世矚目,激動人心,涌現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人和事。陳啟文的《為什么是深圳》通過對華為、騰訊、大疆、中興通訊等四家深圳企業樣本的解剖,揭示深圳40年來飛速發展的秘訣。李朝全的《到深圳去》通過講述若干個優秀人才的深圳故事,揭示深圳以人才立市的根本發展戰略。還有像劉元舉關于深圳大學的書寫《荔園筑就的精彩:來自深圳大學的報告》,南翔、歐陽德彬的《這是一塊神奇的飛地》等,都是反映深圳特區40年創新發展之路的佳作。

    關于“一帶一路”建設的書寫,值得關注的是高洪雷的《絲綢之路:從蓬萊到羅馬》。這部作品通過深入開掘、梳理各種歷史文獻,采用獨特的敘事方式,即以地理坐標為敘事線索,選取絲綢之路沿線各國的15座代表性城市,分別講述發生在這15座城市里的歷史風云,同時注意用遣唐使高元度、西漢張騫、東漢班超的副使甘英、傳教士利瑪竇、馬可·波羅等歷史人物的足跡,串聯起了絲綢之路的發展沿革。作品敘述視角獨特,線索清晰,具有較好的知識性和趣味性。

    在反映生態文明建設方面,胡平的《森林紀》聚焦中外眾多大都市對于保護森林植被、綠色發展思想的踐行,揭示了人與生態和諧共處、人與生態是一個命運和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任林舉的《虎嘯:野生東北虎追蹤與探秘》,通過探尋東北虎的足跡和今天的生存狀態,反映生態對于動物生存的重要性和動物與人類如何和諧共處的主題。

    報告文學是一種食人間煙火的活文學,涉及人間冷暖、百姓生存、國計民生的主題,一直是報告文學作家發力的一個重點。這方面,比如像彭名燕《其實我一直沒走遠》《用愛吻你的痛》對于流浪者收容救助工作的描寫,李燕燕《無聲之辯》講述了一位為盲人殘障者提供法律援助的律師唐帥的故事。為那些無法自我表達和辯述的人代言,這無疑是一項崇高的事業,而唐帥能夠數十年堅持不懈地將這件事做到最好,使他贏得了良好的社會口碑。這些作品直逼人性與人心,讀來令人動容。

    傳記創作注重新開拓

    傳記文學領域,2020年出現了一批優秀的英雄傳記。譬如描寫張伯禮、張定宇這樣的人民英雄的故事,反映“共和國勛章”獲得者的感人事跡如鐘法權的《張富清傳》,還有關于“時代楷模”“最美奮斗者”等英雄榜樣的書寫,如羅大佺的《石頭開花的故事》、劉國強的《曲建武和他的學生們》、范穩的《深情寫在大地上》等聚焦了一批當代重大宣傳典型,仇秀莉筆下的人民藝術家《一片丹心向陽開:“最美奮斗者”閻肅的藝術人生》細膩而感人。這些作品都旨在弘揚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為人們提供一個個理想信念的范本,激勵人們為了自己的理想而不懈奮斗。

    傳記創作中,近些年來備受關注的是科學家傳記。這些作品尤其注重倡導科學家身上所具備的科學精神,求真求實、創新創造精神。這是我們這個時代所匱乏和急需的。作家們通過塑造一系列科學家生動的形象,呼喚科技興國、科技強國;在科技迭代發展迅猛的今天,召喚人們更多地關注科研,更多地具備科學精神,真正將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緊緊依靠人才驅動創新驅動戰略來提升國家經濟、科技、國防實力和綜合國力。

    近年來,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涌現出了一批城市傳。這與新世紀以來方志創作的關注和興盛不無關系。邱華棟的《北京傳》、葉兆言的《南京傳》、葉曙明的《廣州傳》、胡野秋的《深圳傳:未來的世界之城》等都產生了一定的反響。這其中,由新星出版社組織推出的“絲路百城傳”惹人矚目。孔見的《海南島傳》這部帶體溫的寫作,還原了海南島這座孤懸大海的海島的千年歷史滄桑,人文氣息濃郁,是城市傳、地域傳的重要收獲。

    報告文學是一種記憶文學,尤其注重聚焦熱點、重點事件。譬如,2020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除了關于這一題材的優秀紀實作品再版之外,也出現了如王龍撰寫的《遲到的勛章》這樣揭示鮮為人知的歷史人物的新作。作者講述了抗美援朝戰斗英雄柴云振孤身阻敵、氣壯山河的戰斗經歷,以及隱功埋名、不改初心的人生傳奇,既有喚醒人們戰爭記憶的價值,也有弘揚英雄精神的意義。

    縱觀2020年的報告文學創作,作家們在創作技巧、手法上也有一些新的開拓,在創作理念上顯得更為開闊,特別是對于文體交融方面,注意運用小說化、散文化和詩化的筆墨來撰寫報告文學,在文體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良好的實績。報告文學注重傾聽時代鏗鏘前行的足音,傾情講述當代生動感人的中國故事,為歷史留存了珍貴的文學印記。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女| 99久久免费中文字幕精品|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 精品哟哟哟国产在线观看不卡| 久草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亚洲午夜精品第一区二区8050|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 |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18| 久久久一本精品99久久精品88| 潮喷大喷水系列无码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WWW夜色视频| 91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精品视频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 精品久久久中文字幕二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大学生| 久久精品女人毛片国产| 精品亚洲综合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午夜免费观看网站|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青青机版| 国产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专区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色蜜蜜麻豆|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AV| 精品久久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网站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入口麻豆免费观看|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91九色|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 国产叼嘿久久精品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最新精品视频|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看| 一本一道久久a久久精品综合| 日韩精品中文字幕第2页| 亚洲精品国精品久久99热|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