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自然博物院領略自然壯美
2020年末,浙江杭師大附屬第一小學的孩子們收到了一份新年大禮。一座微型博物館,出現在了孩子們熟悉的校園門廳和連廊空間——它們是來自浙江自然博物院的1000多件貝類標本。
這些貝類標本只是浙江自然博物院館藏的冰山一角。浙江自然博物院院長嚴洪明告訴記者,該博物院共有貝類標本2萬余種,7萬余件,目前世界排名前三。“能夠展出的貝類標本只有3000多件,還有不少躺在庫房里。”
作為中國人自己創辦的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浙江自然博物院不僅擁有數量龐大的貝類標本,其藏品還涵蓋古生物、礦物、巖石、植物和動物等多個方面,總量達27.69萬余件。
浙江自然博物院由杭州館和安吉館組成。杭州館有地球生命故事、豐富奇異的生物世界、綠色浙江、狂野之地——肯尼斯·貝林世界野生動物展和青春期健康教育展五大展區,以地球及生命誕生與發展的時間為主線,帶領公眾一探自然之壯美。
2018年底建成并對外開放的安吉館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也是亞洲單體建筑最大的自然博物館。由于安吉距離相對較遠,參觀者多為參加親子游、休閑游的游客,因此其規劃定位以休閑體驗為主,旨在好玩有趣、注重體驗。在布展上,安吉館也與杭州館的通史布展線索不同,以專題展為特色,由序廳、地質館、生態館、貝林館、恐龍館、自然藝術館、海洋館和臨特展館等組成。
在古生物藏品中,與貝類標本同為特色收藏的是蛋化石。浙江自然博物院副院長楊嶺介紹,目前該博物院已經收藏蛋化石10000枚以上,世界第一。“在這里,參觀者能看到世界上唯一一件腹腔含蛋的翼龍骨架和竊蛋龍骨架、腹腔內外各含一枚蛋的竊蛋龍骨架化石,還能看到恐龍骨骼與烏龜蛋、恐龍蛋與蜥蜴保存在一起的標本、兩窩蛋重疊保存在一起的標本等許多世界上稀有的蛋化石標本。”
步入杭州館綠色浙江展廳,一具神態栩栩如生的野生華南虎標本引人注目。盡管已逝去多年,但它依舊保持著咆哮山林的凜凜虎威。
談及這具標本的來歷,楊嶺向記者分享了一段故事:1952年12月,浙江麗水郊區,這只身長近3米、體重達150公斤的老虎害人傷畜。為保一方安寧,上級領導研究后決定派解放軍和當地居民圍捕老虎。經過幾天的圍追堵截,猛虎最終被一位老獵戶用土槍擊斃。老虎被打死后,當地山民用繩索、竹杠將其抬到杭州。為使這件珍貴的實物得以長期保存,專業人員連夜動手將其制作成標本。
這很可能是浙江最后一只野生華南虎。“那時的人們畢竟還沒有動物保護意識。而現在,華南虎只能去動物園里看,野生的基本絕跡了。因此這件藏品也是我們的‘鎮館之寶’。”楊嶺說。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座大學校,每一件展品都記載著文明發展的足跡。要讓沉睡的文物活起來,不僅需要讓參觀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這件文物出自什么年代?”“這件文物是真的還是假的?”“這文物值多少錢?”——這是以往參觀者關于藏品文物的“老三問”。“現在的參觀者,尤其是青少年,更希望通過形式上的互動提升參觀體驗,邊玩邊學。”嚴洪明表示,針對參觀者需求的變化,浙江自然博物院想出了不少“招數”。
恐龍館中,一具會動會叫的恐龍模型與展臺里陳列的化石形成了鮮明對比。只要參觀者在模型前晃動手臂,它就會發出叫聲,同時眨眼搖尾巴,活靈活現。“這是我們與其他不少博物館僅僅展出恐龍骨架或者模型的不同之處。”嚴洪明說,浙江自然博物院不僅會對骨架、模型進行解讀,還會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對模型進行加工。模型長寬高會根據真實恐龍脊椎骨、大腿骨、腳骨等的長度測算,使其身體結構得到1:1還原。同時,浙江自然博物院還有不少互動項目,比如與恐龍比身高。“一個恐龍大腿骨一米七,有的小朋友就會去比較,看看這個龐然大物到底有多高大”。
恐龍化石如何挖掘,如何修復,不同部位如何安裝?博物院在部分展示區域,會借助圖畫場景、視頻播放等形式還原恐龍化石挖掘現場。“有觀眾看到發掘現場的圖像后就會問講解員,‘為什么現場有挖土機啊,電視里看到文物發掘不都用鏟子、掃帚嗎?’‘那是因為發掘現場經常是房地產公司開發的土地,挖土機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有恐龍化石,上報相關部門后,研究人員才進行搶救性發掘。’”嚴洪明介紹,浙江自然博物院展廳設有科學家工作室,把后臺工作搬到前端,讓參觀者直觀地體驗化石修復過程,與研究人員直接對話互動。“比如一個一個完整的恐龍蛋是怎么呈現出來的。觀眾以前會覺得這些藏品很神秘,我們就想辦法讓藏品不再那么神秘,讓文物活起來。”楊嶺說,通過這種形式,也是希望盡可能把化石從野外走向博物館展臺的全過程展示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