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角度講述普通人的抗疫故事 ——評陸月櫻長篇小說《櫻花依舊開》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一年后仍未結束。此時讀陸月櫻創作的反映武漢抗疫的網絡小說《櫻花依舊開》,仿佛又讓讀者回到了疫情初起時的情景中,同時也驚嘆于網絡文學對現實迅捷的反應能力。
與傳統小說創作者習慣對經驗先進行時間積淀,再進行藝術化改造不同,網絡小說創作者往往能迅速、直接地捕捉生活中的狂瀾巨浪或美麗漣漪,感知集體情緒和個體情感或劇烈、或細微的變化,并快速對應到社會角色身上塑造出人物形象。一個突出的例子是,2020年1月23日武漢疫情升級,此后2月9日,閱文集團就開展了“我們的力量”抗疫主題征文,至3月11日就有12000名作者報名參加、4000部作品上線,給全社會的抗疫行動增添了重要的精神力量。李開云的《國家抗疫》、夢風的《一諾必達》等都是這一時期出現的作品。由于選題距離現實較近,社會記憶正有溫度,甚至小說里寫到的生活還在延續,因此這類作品非常容易將讀者代入情節中形成沉浸感,作品可以融通讀者在閱讀小說時與身處現實中的兩種感受,從而起到撫慰大眾情感的作用。在這方面,傳統小說確實有所不及。《櫻花依舊開》創作于我國抗疫工作取得重大成效、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之后,無論從主題還是寫法上來看,該書都是此類題材中一部極有特色的作品。
強烈的現實關懷意識是這部作品中最重要的寫作倫理。小說與其他同類主題的作品一道,彰顯了網絡文學對現實的責任擔當,客觀上起到了為網絡文學正名的作用。
小說中詳寫的故事都發生在武漢發現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一段較短時間內,其余時段則略寫。作品集中描寫了生活在同一個小區的來自不同地方、從事不同職業的居民。面對疫情的到來,他們由不解、恐懼再到行動起來互幫互助,積極投身到社會抗疫的洪流中,為武漢抗疫作出了貢獻。故事發生地“桃源小區”是武漢乃至中國無數個普通居民小區的縮影。盡管現實中不一定實有其地(或許有現實的原型也未可知),但其間發生的故事無疑是從我們所熟悉的生活中采集而來的,并成為了對現實生活進行剖析的“樣本”。小說里如科研人員何杰及其妻子何清淼、三甲醫院胸外科主任路醫生、瑜伽私教鄭婷、快遞員李毅、酒店總監楊斌、社區網格管理員陳潘等人物,身上體現出的個性、處世方式與道德水平千差萬別。他們的居家生活中既有歡愛浪漫也有一地雞毛,亦如我們周圍常見的普通人,甚至折射出讀者自己的影子。小說將這蕓蕓眾生中的一群人放置在疫情期間有限的時間段內加以觀察描寫,通過他們在疫情期間的所見、所感和所做,寫出了疫情之下社會整體性的生活情狀以及幽微的心理和情感變化,其作為“修辭”的意義不言而喻。
一個寫作者出于什么樣的目的進行創作,往往體現在作品對題材的選擇、對想象世界的建構和賦予人物的“三觀”及命運中。文學可以表達人在細膩感受中的反思,也同樣可以體現人們在與外部世界的搏斗中達成自我愿望并以此來改變命運、襄助社會進步的情節和主題,這兩種藝術表現手法并不矛盾。在鮮活而飽滿的現實之上,這部小說寫出了人物因為抗疫而發生的思想轉變并將此作用于行動中,從而表現了人物在奉獻社會中實現了其人生價值的過程。
小說中,何清淼是個會“發嗲”賣萌的年輕女性,她安享著老公何杰寵溺的甜蜜,但當她從外地回到武漢后,卻能頂著巨大壓力紓解身患感冒的母親遇到的困難,并慷慨向陌生人讓出自己購買的口罩和消毒液,還主動報名參加志愿服務工作。那個不久前還柔弱隱秘的“小我”在疫情到來后瞬間成長為堅韌勇敢的無私“大我”。陳潘作為一名從事社會管理工作的社區“網格員”,性格有些“粗線條”,曾因簡單粗暴的工作方法與包括何氏小夫妻在內的多位鄰里發生過口角,但疫情發生后,她忠實履行自己的職責,不辭辛勞地幫助他人。快遞員李毅先是給醫務人員送飯,后瞞著妻子冒著危險承擔起了接送醫務人員的重任……這些人物中變化最大的當屬鄭婷,她不幸的愛情和生活遭遇讓人同情,但她也有著自私狹隘的心理。為了方便自己,她曾試圖挑動大家抵制路醫生的科學建議;但當她的直播課獲得成功、憑借瑜伽教材有了收入后,卻只留下了必要的生活費而將錢全部捐贈了出去。
這些人物身上不僅凸顯出人性在嚴酷環境中迸發出的溫暖慰藉之力和抗疫精神的強大感召,實際上也揭示了我們之所以能夠控制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并將最終戰勝疫情的“終極奧秘”:正是有千千萬萬個何清淼、路醫生、李毅和陳潘們的積極行動,才凝聚起了抗擊疫情“人民戰爭”的偉大力量。這部作品也借“櫻花”這個意象,將疫情期間現實的沉重感抬升起來,寓意人們心懷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堅定向往,增強了讀者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進一步顯現了小說的社會意義。這似乎是一個最淺顯、平常的技法選擇,但小說卻具有一個在網絡文學創作中并不尋常的特質,那就是對結構的匠心獨運。
由于網絡小說有著較長的篇幅,因此結構往往很難把握,并不容易形成“有意味”的結構形式。小說或按照故事發展的線性方向順時、順勢而為,或自由散漫甚至毫無章法的結構方式也極為常見,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網絡文學的表現力和藝術水準,使網絡文學敘事流于平淡甚至平庸。這雖然與網絡小說采用連載更新的方式“在線”發表有關,因為線性故事最易于閱讀和理解,但也反映出網絡寫作者普遍缺乏足夠的結構意識之現象。畢竟,各種不同的題材不可能只適宜一種結構方式。在《櫻花依舊開》中,就使用了極為少見的網狀結構,這顯示了作者的精心考量。盡管這一結構的處理并非盡善盡美,但其獨特的結構方式清晰可辨。全文看似圍繞同一居民小區內不同人的抗疫行動建立起一個完整的故事,但在內部,卻是以每個不同人的主體視角進入其疫情期間的生活和抗疫行動中的。盡管人物之間發生著相互關聯,但每個人物的經歷及其感受都被作為一個相對完整的故事來講述,依次為:何清淼的憂懼、鄭婷的直播與困境、李毅的信念、網格員的日常。作者選擇以四個人物在武漢疫情期間生活的講述,從而多角度、多側面、立體化地呈現了對現實的表達,通過獨特的敘述結構強化我們對歷史的記憶和理解。
在作品的現實關懷、價值導向和形式要素等方面,盡管這部作品有諸多可圈可點之處,但從文本自身來看,其完成度仍有待提高。例如,一些情節的設置藝術真實感較弱。小說中鄭婷的情感和生活遭遇偏離了常理,因此其性格形象亦顯得虛假,成為四個主要人物中價值光環最弱的角色。作者似乎已無力將其從命運的歧路上拉回來,沒有辦法讓人物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不得不將其安排為一個捐款人草草結束關于她的故事。此外,作者雖采取了在網狀結構之中分述不同人物對同一事件所見所聞的方式,但卻沒有從主體的視角出發寫出差別來,反而多處直接復制相同的場景描寫,例如陳潘與何氏小夫妻之間的對話等,有注水之嫌,是不可取的。
無論對網絡文學還是傳統文學,現實題材創作都是有難度的。因為讀者會下意識地用“像不像”客觀的現實來評判作品的優劣。而在信息時代,讀者對現實更為熟悉,像傳統文學那樣處理、沉淀生活經驗,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弱這種創作難度的。對于《櫻花依舊開》這類從當下的現實中直接取材的網絡小說,我們固然需要為作者對時代的敏感和直面現實的勇氣鼓掌,但也應該看到,漫卷的日常煙火雖然增加了作品的溫度和讀者的熟悉感,但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學作品對精神的矚目與守望。這與作品距離現實太近、客觀邏輯拖累了文學對現實的再造和升華有一定關系,這也是現實題材網絡文學創作亟需解決的問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