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返回現場:重建批評對文藝實踐的關懷和引領
    來源:中國文化報 | 金 寧  2021年01月28日16:06

    在文藝活動中,批評和評論往往指向同一種話語方式。但若一定要對概念做出區分,我傾向這樣理解:“批評”可以更多針對價值形態言說,主要涉及意義判斷;“評論”可以更多針對表現形態言說,主要涉及完型評價。這樣的理解并不嚴謹,因為在具體實踐中,二者不會截然分開,可以相互置換或涵蓋。有時也把“評論”作為一個大的概念,它包含批評、闡釋和鑒賞。我在本文中使用“批評”一詞,無非是想強調這一實踐活動的引領力量,批評的地位應該得到凸顯。

    一位文學院教授對我說,如今網上飄的是段子,再有就是爽文和酷評。我們當時在談批評寫作,共同的感受是,如同爽文不能替代嚴肅意義上的文學,酷評盡管時常語出驚人、辛辣刺激,但真正直面作品、有理有據的批評,終究太少。

    批評歷來是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批評缺失”實際上是個老問題。首先,多年來批評的狀況并不令人滿意,雖然也可以看到好的批評寫作,但總體上處在缺位或脫鉤、離場的狀態;其次,文藝生活日益多元化,面對多元化中的新舊雜陳、標新立異、良莠不齊,批評卻功能退化,處在失語或異化的狀態。要改善這一局面,強化批評在藝術創造、審美評價和價值引導上的積極意義,需要我們首先對其有一個恰當的定位,也需要對存在的問題有客觀、具體的分析。

    文藝是一種創造性的文化生產,就“供給側”而言,大致可分為創作、批評和研究三個部分。創作是文藝以作品形態的直接呈現,是文化生活的具體內容和精神生活的實現路徑。研究是對文藝規律、藝術遺產、美學形態,包括與社會意識形態關系的把握,它不僅要面向民族歷史的深厚積累,更要面向未來文化的廣泛可能性。不難看出,批評在這里是一個極其重要的中間環節。無論古今,不分中外,實踐證明,好的批評既對藝術創作有引領與匡正的作用,也對理論研究有豐富與深入的功效。換句話說,評論既引導實踐,又反哺理論,三者共同型塑了社會風貌、審美生活和人的品格與精神狀態。

    文藝批評長期以來存在三個問題。首先,缺乏理論的深度意識和價值引導意識,既不能擊中問題要害,也無法對作品進行恰當的審美評價、優劣評判,體現出某種判斷上的模糊。其次,缺乏認真解讀作品的意愿和能力,空泛的表述、籠統的概括,看似深入,實際閃爍其詞,本質上是處在一種懸置狀態,既無法進入豐富的感性創造,也無法對作品的技法語匯和情感內涵作入情入理的解析。無論對創作還是對接受,實際上都處在可有可無的位置上。再次,圈子和面子、位子和票子左右批評實踐,批評變成捧場,捧場就是交換,一派人情世故,或以“表揚與自我表揚”為主,等等。直截了當地說,許多批評就是在炒冷飯、吃閑飯;或者如同藝術家有了喜事,批評家就忙著去隨禮一樣。

    除了上述這些問題,還有一種現象值得重視。最近20多年來,存在著一種所謂“批評下降、學術上升”的現象。以文學為例,華東師范大學的朱國華教授認為,在上世紀80年代,“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難分彼此,而最新銳的文學批評家其實往往就是當時的前衛文學理論家”(朱國華:《漸行漸遠?——論文學理論與文學實踐的離合》,《浙江社會科學》2020年第12期)。按照北京大學洪子誠教授的理解,上世紀80年代“文學批評與文學史研究之間的界限其實不是那么清楚。許多優秀的批評家,也是文學史家;反過來亦然”。他們既寫批評文字,又寫文學史論著,“批評”與“文學史”的品格在當時是“互滲”的。而近年來,比如在當代文學研究領域,“為了能夠‘有效’地闡釋‘當代史’,也為了使‘當代文學研究’成為一種‘學術’,能盡快進入‘學科體制’,研究者的態度和方法出現了明顯的調整。‘批評’和‘研究’的界限被強調。不少研究者都在努力和即興式、隨感式地處理問題的態度保持距離”(洪子誠:《當代文學的概念》,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假如我們正面理解這一現象,從當時的“文學批評與文學理論難分彼此”,到后來的“‘批評’和‘研究’的界限被強調”,或可視為學術與學科發展的結果,也是理論研究日益深化的結果。但這一結果未必具有必然性或正當性,其中埋下了問題的伏筆。

    大致分析這一變化的原因可以看出,首先,批評被認為是一種“即興式、隨感式地處理問題”的方式,這實際上是對批評的學理定位出現了偏差,忽視了批評對研究的增益和反哺。這一偏差,歸根結底,既是方法論上的偏差,更是認識論上的偏差。事實上,從歷史看,批評與研究的分野是個很晚近才有的現象,今天被視為文論遺產的眾多資源,幾乎都是由廣義的評論性文字積累而成。真正的批評,本身就是學術,如同批評史是構成學術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次,所謂“學院式”研究在逐漸脫離創作,似乎“進入‘學科體制’”的文字無非考據或探究義理,或將作品當作理論的注腳,拆解作品無非是要對應于理論的條分縷析。或者,理論是自說自話、圓融自洽的推論炫技,而批評不過是膚淺的印象評述與未經審思的感性表達。最后,現今的“學科體制”,包括學術評價機制似乎也沒有給批評寫作一個包容的空間。客觀講,“學術上升”的確使科研特別是高校科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術進入一個黃金時代,但不應該忽視“批評下降”,二者間并不必然存在反向運動的關系。

    從這個角度說,我以為文藝批評要樹立四種意識。

    第一,批評要有學理意識。批評不是鑒賞,不是空泛的點贊或簡單的評價,而應該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可以這樣講,理論是對層累的審美意識的研究,是對藝術傳統、藝術規律及藝術價值形態的理性把握,它應該通過批評實踐作用于當下的藝術創作。理論不是批評的外套,而應該是其核心依據和認識基礎。反過來講,批評使理論不斷具有活力,強化問題意識,并檢驗其效用。批評可以鍛造理論的實踐品格,理論可以增益批評的學理底色。

    第二,批評要有審美意識。要真正進入作品,要對作品有深入其內部紋理的解讀。經典的批評首先是“懂作品”的批評,有內行的分析,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才有理性的把握。脫離了作品分析,批評就只能流于表面,不及物,不接地氣,不知所云。藝術家覺得你說半天似乎與他無關,欣賞者更找不到深入理解藝術作品的門徑。最終,批評不過是或貌似高深或似是而非的空轉。

    第三,批評要有推進意識。批評作為藝術生產中重要的中介性的存在,既要有助力創作實踐的誠意與勇氣,也要有增進理論積累的目標與雄心。換句話說,批評要敏感地呼應藝術的創新意識,在實踐中保持在場;同時,批評也要自覺地介入理論的原創意圖,在研究中保持活力。真正的推進意識既不來自高高在上的壓制,也不來自一團和氣的捧場,而應該是講真話。

    第四,批評要有藝術史寫作意識。古往今來,一時代有一時代之藝術,事實上幾乎大部分文藝作品都會在時過境遷中被拋棄。實話說這并不殘酷,這是人類整理遺產的福音,歷史一直在“斷舍離”,即便這樣,依然免不了有糟粕留給后人。今天的實踐同樣如此,批評需要有清醒的清理意識,激濁揚清,這既是現實的,同時也是基于歷史責任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批評既是針對時代精神的需要,也是基于歷史規律的預設。當然,什么樣的作品可以留存下來、流傳下去,這確實是個理論問題。批評基于理論,也把這個大話題留給理論。

    創作有發展,批評與有榮焉;理論有推進,批評與有榮焉。基于新時代文藝生態乃至精神風貌的塑造,批評必擔其責;面對行將歷史化的“斷舍離”,批評應該在場。學者應該拿起批評的武器,面對創作的實際,面對當下理論的積累,以基礎理論為批評高度,以歷史研究為批評基底,以觀念引導為批評指針,以關切現實為批評方式,返回現場,重建批評對文藝實踐的關懷和引領。

    (作者系《文藝研究》主編)

    国产馆精品推荐在线观看| 老司机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精品国产二区无码 |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永久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av片| 伊人久久精品线影院| 国语自产偷拍精品视频偷蜜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免费| 国产精品三级视频|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18| 嫩B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l| 久久精品免视看国产陈冠希| www.亚洲精品.com| 最新国产精品自在线观看|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国产亚洲精品一品区99热| 久久国产精品偷99|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av| 四虎精品在线视频|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精品嫩草视频永久网址| 99精品视频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久久久久九九精品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曰本亚洲79ren|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观看| 图片区精品综合自拍| 国产久热精品无码激情| 亚洲精品无播放器在线播放| 免费精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图片|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网站|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AB无码播放|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精品首页 | 午夜精品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 AAA级久久久精品无码片|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