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經典”系列叢書十年來引進出版91種,呈現當代世界短篇小說成就 讀短篇就像抽盲盒?是時候重新考量短故事的魅力
作家汪曾祺曾打過一個比方,他把長篇和短篇分別比喻為“蟒蛇”與“蚯蚓”——前者看上去龐大,后者雖小但善于松土。體裁上相對靈活輕盈的短故事,在當下所謂碎片化閱讀的圖景中是否具備了天然優勢?“短敘事”的新機遇又在哪?
“在快節奏的當下,因注意力稀缺,人們很難在各種終端之間維持長時間的專注,所以短故事相比之下是有一定的文體優勢。需要注意的是,短篇小說雖然短,卻是需要精讀的,每個詞、每個鋪墊都可能有弦外之音。從這個意義上說,讀短故事更需要專心致志。”復旦大學教授、書評人馬凌以走過十年的上海99讀書人“短經典”系列為例談到,“短經典”文學譜系中,每位作家都有其獨樹一幟的風格,閱讀“短經典”,有類似抽盲盒的特殊快感,“抽到的口味有甜、有酸、有苦、有咸,但沒有一樣是難吃的”。
大型叢書“短經典”迄今累計引進出版了91種國外短篇作品,大多是首次引進的當代海外作家短篇集。從2011年《愛,始于冬季》開始,“短經典”系列勾連呈現出當代世界短篇小說的巨大成就和全貌。其中,雷蒙德·卡佛《我打電話的地方》、科爾姆·托賓《空蕩蕩的家》、威廉·特雷弗《山區光棍》、弗朗索瓦絲·薩岡《孤獨的池塘》、羅恩·拉什《熾焰燃燒》等都獲得不俗口碑。麥克勞德《海風中失落的血色饋贈》自2015年出版以來,豆瓣評分高達9.1分,收獲超1.1萬條評價的人氣熱度。2018年“短經典”升級為“短經典精選”,重版了《星期天》《隱秘的幸福》等佳作。據悉,李斯佩克朵《家庭紐帶》、威廉·特雷弗《終場故事集》、馬丁·艾米斯《愛因斯坦的怪獸》等全新品種也將于今年面世。
精選內容加上叢書定位,“短經典”成為國內讀者全面系統了解當代外國文學的窗口,也在中文出版領域大大拓展了短篇小說這一重要板塊。其中,《避暑》展現了何塞·多諾索作為拉美“文學爆炸”主將的特色,他用或奇譎、或哀婉、或癲狂的智利故事,寫出邊緣人被壓抑和被釋放的扭曲欲望,被視為難得一見的拉美文學樣本。意大利文壇實力代表彼得羅·格羅西《拳頭》文風簡潔,敘述平和,但充滿張力,偶然間揮出一拳,令人震顫回味。
對此,作家、譯者btr認為,“短經典”系列在叢書IP的打造上,就像潮玩盲盒一樣,暗含著品牌意識——雖然讀者不知道將要面對的是怎樣的作者和作品,但出自“短經典”就有了一定的口碑保障。他以彼得·施塔姆《我們飛》為例談到,小說集里的故事完全可以移植到上海或任何一個大都市。“作品聚焦都市人際關系,揭示了當代社會非常本質的交往模式。能夠身處當下描摹當下,對創作來說十分有挑戰性,當一個外國作家的寫作也可以回應我們自身的經驗并產生關系,這種閱讀往往更吸引人。”
好的短篇小說像一座微型迷宮,只需片刻時間,就能將人拉入一個迷人的世界。“如果說寫長篇需要體力,短篇相對需要很高的智力投入。花的功夫固然沒有長篇那么耗人,但智力消耗也很考驗作家。”馬凌認為,宮本輝短篇《燒船》用拿捏完美的分寸,寫出了當代人必須直面的感情困惑與人生況味。“這些短故事并不因短,而放棄其復雜性,反而拓寬邊界,讓讀者看到人性中淵深的東西——人之為人,有神性、有人性、有獸性,三者混在一起。”
有評論認為,當更多短篇小說的作者開始減少孤芳自賞,主動介入社會的力度不斷增強,故事就能緊貼真實日常生活,捕捉到普通大眾的喜怒哀樂,散發出撲面而來的人生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