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wsmey"></ul>
  • 用戶登錄投稿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對自我經驗的迷戀與掙脫——略論“90后”文學的“經驗化”寫作
    來源:《創作評譚》 | 丁琪  2021年01月28日09:04
    關鍵詞:90后 寫作經驗

    文學敘事規律是年長且閱歷豐富者優先,一般遵循自上而下、由長及幼的講述次序。以外國作家群體為樣本的調研結果顯示,作家創作最佳年齡在31—40歲之間,為了迎來創作黃金時代一般需要十年左右的準備期[1],即一般要經過十年左右的積累,在40歲左右才會長成一個成熟而令人信服的敘述者。中國作家的成長狀態也大抵如此,不到一定的成熟年齡且沒有豐富成長經歷的作家很難立足文壇。“90后”文學顯然不符合以往文學史經驗,低齡化創作是其重要特征,他們中很多人是少年作家,還未步入社會就已經出版了長篇,在二十幾歲就出版幾本文集者也并不鮮見。而且他們毫不避諱年齡和有限的人生經歷,常常是以稚氣未脫的人生經驗為創作素材,提倡“我手寫我口”的自我表現式寫作。在文學創作中他們沒有年齡優勢,卻偏偏選擇了與年齡密切相關的“經驗化寫作”,把劣勢當強項的這種做法看起來非常有趣,除去商業化包裝因素,創作主體的選擇也值得深思。從某種程度上講,創作者如何認知和處理代群經驗,已經成為“90后”文學能否擺脫狹小創作格局、獲得持久文學生命力的關鍵因素。

    一、與年齡密切相關的小微敘事

    “90后”“經驗化寫作”概括起來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以自己真實經歷為原型的自敘傳性質的寫作,如張悉妮以自身失聰經歷書寫了與命運抗爭的陽光少女成長記(《假如我是海倫》),患有絕癥的少年子尤講述自己熱愛文學并與時間賽跑的勵志故事(《誰的青春有我狂》),鄭在歡通過回溯自己童年經歷再現1990年代以后中國鄉村的因襲和劇變(《駐馬店傷心故事集》),云鯨航以自己在海峽兩岸求學工作的經歷勾勒出一個新時代男孩的素樸人生理想(《人生海海,素履之往》)。創作者敞開心扉講述個人生活和精神成長史,撥開現實生活表層進入深邃的內心宇宙,描述出獨屬一己的隱秘心理和青春滋味。另外一類未必是他們的真實經歷但卻在情感經驗范疇內的虛構類寫作。這部分作品比較龐雜,有青少年的春心萌動和焦灼迷惘(陳曦《夜深沉》),也有青春期的男歡女愛和情感背叛(張皓宸《無醉不歡》),既描摹了單純唯美的校園生活(張牧笛《青空》),也展示過大都市熙熙攘攘的名利追逐和人性扭曲(李唐《變》)。作品看似觸角伸向廣闊的社會人生,但實際也都是透過“90后”眼睛看到的世界,閃現著“90后”共同經歷的消費主義和新媒體浪潮的浮光掠影,往往以當下小確幸或者小確喪的情感書寫抵御生命無常和殘酷現實,在藝術感染力和沖擊力方面難與經典現實主義文學相媲美。

    小微敘事是這些作品的共同選擇,與新文學傳統中啟蒙文學、革命歷史文學等宏大敘事相比,它篇幅短小且結構精致,詩歌、絮語、散文詩、微小說等構成其體裁主體。與宏大敘事經常采用的全知全能視角相區別,創作者更擅長以個人化有限視角關照世界。在創作中他們盡情展示個性風采和個人價值選擇,宣稱他們只是“自己的代言人”[2],無意代表時代和群體,更無意參與公共領域宏大主題探討。作品不著眼于革命戰爭與思想解放等宏大主題,而是沿著心靈情感通道向自我人生經驗開掘,不再把集體本位奉為行為圭臬,而是崇尚個性和多元化。與父輩們的理想主義價值目標相比,他們更加關注自身需求的滿足。因而這些帶有明顯代群特征的小微敘事,清晰勾勒出1990年代以來青年價值觀由宏大、單一、理想主義向個體化、多元化、世俗化的演變軌跡。[3]

    二、 經驗自信與自我表現文學觀

    選擇“經驗化寫作”方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90后”創作者雖然在文學敘述中沒有年齡優勢,但他們對代群經驗的獨特性卻高度自信。新世紀以后,整個社會大環境給了“90后”更多自由選擇,與以往相比他們是更加自信的一代。他們“更早追星、更早戀愛、更早希望成名、更自我、更習慣放縱、更崇尚個性、更自信也更加叛逆”[4] ,這種明確的自我認知和自我崇拜激活了代群經驗書寫。《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清晰地呈現出“90后”創作者的自我認知和評價,成長在物質富足、備受關愛,就像暖房一樣的生活環境中,“90后”自認為視野開闊、心智早熟、思維獨特、個性張揚,并大聲告訴世界:“我們不是脆弱的一代,更不會垮掉。年少就是資本,它將成為我們未來的驕傲。我們要為自己鋪設一條屬于自己的路,因為‘我們’已經降臨。”[5]這種自恃年少的自信勇敢、青春飛揚的精神風貌帶有典型“90后”面相特征。

    如果說在“80后”作品中我們還能感受到各種壓抑帶來的青春灼傷和叛逆,那么在“90后”的文字中我們感受到的是幸福流淌。社會、家庭、校園聯袂搭建的成長之梯,引導他們走向自由尋夢、放飛自我的青春王國,也奠定了他們藝術表達中自信幸福的情緒基調。《假如我是海倫》《誰的青春有我狂》《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不必說,即使是《駐馬店傷心故事集》中那個經歷苦難的鄉村少年,也是用喜劇方式寫下難過的故事,并“盡可能從無常的生命當中去發掘永恒的幸福和美好”[6]。因而“90后”經驗世界沒有絕對的錯誤和不可戰勝的困難,他們的精神姿態是溫柔以待和繼續成長,這直接影響了其文學結構特征:不刻意渲染悲傷或者叛逆的青春情緒,也不制造緊張的矛盾沖突形成敘事張力,更無意書寫代際隔閡并指向社會文化對抗。他們理想的審美預期是抵達心靈彼岸并觸摸豐富多樣的人性。如鄭在歡表示:“我不喜歡把故事講得像是社會調查,也不想過多地闡釋時代帶給人的副作用,時代與命運,都藏在故事里,人逃不過環境的局限,卻能活出千奇百怪的樣子,這就是寫作讓我著迷的地方。” [7]陳曦說:“我渴望在虛構里探索現實的維度,要盡己所能地以文字撫摸人性的溫存。”[8]這些觀點透露出了“90后”部分群體的文學理想,他們渴望以獨特的代群經驗建構充滿溫情特征、面向人性維度的輕松文學樣式。

    “經驗化寫作”方式還與“90后”文學觀念轉變有關。伴隨著互聯網成長起來的“90后”創作者,他們有更多的機會自由表達,因而在他們看來寫作就像上網、玩游戲等其他愛好一樣,是釋放自我并與世界對話交流的方式。不帶有任何包袱地展示自我、娛己又娛人是他們走近文學的初心。如張悉妮說:“我手寫我口,我口說我心。呵呵,寫作,原來就這么簡單。”[9]李唐也流露過這種文學觀念:“寫作是一件很稱心的事才對,不要想得太復雜,不要想去承擔什么。只要寫出的是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就可以了。”[10]張皓宸在出版《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時這樣解釋他的創作:“這本書就像酒店門口的傘,遇見下雨天,告訴你別淋著……在你落單時、暗戀時、失戀時、試圖放棄時能成為一個隔空的擁抱,給你些許無聲的安慰……”[11]當他們以這種心態進行創作時,一如整個社會流行的“輕食”“輕體”“輕居”“輕心”等“輕生活”概念一樣,它為傳統文學神圣使命感和社會功能做了減法,使其簡化到僅僅是自我表現的簡單境界。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文學,“90后”的自我表現文學觀本無可厚非,但是在卸去文學的沉重負擔以后如何加強文學與世界的廣泛精神聯系,使其超越簡單個體交流的界定進入到更富有普遍意義、更具有審美本質內涵的建構中來,仍然是“90后”創作者無法回避的問題,而當務之急是要反思和糾偏這種內卷化文學觀。

    三、打開經驗化寫作之門的多種可能性

    自我經驗是“90后”創作者的重要題材資源,因為代表社會時尚風向標而占有審美話語前沿位置,在研究界獲得了初步的美學界定。如他們關注自身物質需求的滿足勝于關心社會公共事務,對個性與自我價值實現的追求遠超其父輩,網絡思維和表達方式已經深深嵌入他們的精神世界,等等。[12]如果“90后”創作者過度驕傲青春資本并將自我經驗本質化,甚至通過不斷強化這種刻板代群印象以達成與商業利益的共謀,那么“90后”文學將失去對代群的自我反省和批判能力,也終將淪為代際文學標簽和商業邏輯的泡沫,被更有青春資本和年齡優勢的“00后”文學所淘汰。即經驗化寫作既是低齡化創作群體的出路,也可能成為他們繼續成長的陷阱,關鍵是他們如何反思和藝術性處理代群經驗。

    從“90后”創作者自述中可見,他們極度推崇真實性的自我表現,然而卻忽略對經驗的審美個性提煉。20世紀9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的商業化、一體化發展潮流已經抹平了經驗世界的差異性,人們在格式化生活中經歷著幾乎相似的物質處境和精神困惑,個性經驗感受已經泯滅在工業化和信息化時代洪流中。因而“90后”所謂“自我表現”帶有很強的虛幻性,它其實是代群整體共享的工業化時代經驗,是消失了個人性的高度同質化的代群整體經驗。這從“90后”創作的固化情感敘事模式和高頻使用意象就可見一斑,校園的青澀愛情、小時代里的男歡女悅或者有情人不能白頭偕老的人生缺憾,成為他們創作的基本情感主題。作品中高頻出現的意象是手機、網絡、微博、短信、漫畫、酒吧、演唱會、耳機、墨鏡、飛機、旅行等,流露出互聯網時代人的虛擬化處境和由此帶來的孤獨情感特征。這些都是代群整體經驗范疇的情感物象審美,缺乏突破經驗邊界的多樣化嘗試和差異性探索,在雷同的書寫中我們感受到他們是特定時代審美代言人,卻無法說出具體作家的名字和他們的獨特風格。作家的同名化是“90后”作者過度迷戀自我經驗(實則為代群經驗)所必然付出的代價。

    在大多數“90后”作家聚焦充滿時代感的物化環境、網絡精神人格以及青春無敵等主題時,有些創作者另辟蹊徑開墾出別樣的藝術園地,為“90后”文學探索多種可能性提供了有益啟示。如鄭在歡的《駐馬店傷心故事集》,通過一個苦難兒童的精神成長史打開了奇特陌生又充滿藝術震撼力的中國鄉村角落,觸及永恒的人性拷問和嚴肅國民性話題:《八攤》形象地展示了農耕文明遺留的“拾糞”習俗,其中凝結的勞動智慧和狡黠讓人忍俊不禁又笑中帶淚;《奶奶》生動刻畫了中國傳統女性自我犧牲的苦難精神;終生未嫁不允許男人碰她的圣女菊花(《圣女菊花》),性情暴烈且以極端方式放縱自我追求的繼母(《暴烈之花》),癡迷于替人規劃人生卻慘敗在不爭氣的子女身上的外公(《人生規劃師》)……中國農村這些千奇百怪的人物對尋常人生經驗來講都具有強烈的陌生化效果,它來自創作者突破狹小代際經驗在隔代交流和文化傳承中的大膽開拓。再如陳曦的《醉扶風》《夜深沉》等作品,把中國傳統戲曲、詩詞等古典文化元素融入生動的故事情節之中,與作品表達的傳統價值觀念水乳交融,極大地開闊了小說的文化視野和歷史維度。如此看來,“90后”的代群經驗不應該是一個密閉的容器,而應該是一條流淌的河,它在接續傳承和奔騰不息中創造出千姿百態的文學風景。而這首先是要跨越代際鴻溝,汲取不同代際的精神滋養和文化精華,在工業時代格式化生活中發掘個性化審美經驗,在網絡和新媒體組織起來的互聯互通世界中探索個體精神深度,構建起多代群共存、多聲部和鳴、多維立體的豐富藝術世界。我們相信這種愿景終有一天會成為現實,因為在注定艱辛而又令人神往的文學創作道路上,“90后”才剛剛出發。

    參考文獻:

    [1]宋耀良:《文學創作的最佳年齡》,《人才》1982年第11期。

    [2]原筱菲:《90后,一塊“愚人”的招牌》,《指尖的森林掌心的海》,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132頁。

    [3]吳魯平:《青年研究的理論范式轉型及其學科意義》,《青年亞文化研究年度報告(2014)》,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52頁。

    [4]原筱菲:《90后,一塊“愚人”的招牌》,第131—132頁。

    [5]原筱菲:《90后,一塊“愚人”的招牌》,第132—133頁。

    [6]鄭在歡:《駐馬店傷心故事集》,上海文藝出版社,2016年,第274頁。

    [7]鄭在歡:《駐馬店傷心故事集》,第272頁。

    [8]陳曦:《探尋現實的維度與人性的溫存》,《少年文藝》2020年5月增刊。

    [9]張悉妮:《寫作,就這么簡單》,《假如我是海倫》,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191頁。

    [10]李唐:《我的寫作》,《逆風行走的人》,甘肅文化出版社,2011年,第60頁。

    [11]張浩宸:《我與世界只差一個你》,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引言。

    (作者單位:天津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12]陶東風:《論當代中國的審美代溝及其形成原因》,《文學評論》2020年第2期。

    蜜臀AV无码精品人妻色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91视频国产精品| 热re久久精品国产99热| 99久久99久久免费精品小说| 国产成人高清精品免费观看|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自拍偷在线精品自拍偷| 国产精品va一级二级三级|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视频精品视频| www.国产精品.com| 麻豆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伊人av| 亚洲人成国产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线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久久无码| 亚洲国产人成精品| 精品国产18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一区二区视频 | 99re国产精品视频首页| 日本加勒比久久精品| 精品日产a一卡2卡三卡4卡乱|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51视频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亚洲|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沈樵| 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国产精品热久久无码av| 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九九九精品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社区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久精品成人免费图片|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国产精品视频久久久久久| 尤物在线观看精品国产福利片| 精品久久伦理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