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城》2021年第1期|王蘇辛:冰河(節選)
一
坐在門內的人叫章敬業。他早上來,一般是六點鐘,有時要七點一刻,今天例外,五點半他就來了。寒天的早上,全身裹著棉襖棉褲,踩著皮棉鞋,也依然覺得冷。他坐下來的時候看不出高矮,只覺得一個寬大的影子落下來了,盡管影子里他真正的身軀,又瘦又小。
章敬業模樣有些老,但分不清是五六十歲的老,還是六七十歲的老。他不太說話,長期的沉默讓他看起來過于嚴肅,以至顯得不太有精氣神。他面前是拼了一半的拼圖,如果在往日,他定要把拼圖拼完,但今天,他總想犯懶。
他面前是一本翻開的日記,日期還是幾個月之前的某一天。第一句話寫著“今天是地鐵運行的最后一天”。章敬業看了一會兒,又把日記本合上,緊盯著右側墻壁,也像只是對著空氣,輕聲讀出,或者背出日記的內容。像這樣記日記的日子并不多,章敬業只在從城外回來后才會寫。剛搬進來的時候,他沒什么出去的機會。后來,每年能有幾天假期。他喜歡在固定的那個日子前后請假,仿佛是一種契約。也有時候,他從外面回來,并不寫新的日記,只是不停修改之前的。有那么幾次,改著改著,一篇日記就變成了另一篇,另一篇又變成了另另一篇。到最后,這些日記總能連在一起,像紙上的山脈,有時海拔高一點,有時矮一點,它們的曲線像章敬業心緒的變化。盡管他的情緒在臉上是看不出來的,但落在紙上,他就發現,自己只能在每年的那個日子,才稍微平靜一些。
他手里端著個白色茶缸子,背面隱約印著“釣魚島是中國的”,那還是很多年前搬進城內時他帶著的,當時杯子就不怎么新了,現在舊得更加明顯,筆畫已經掉漆了。除了他和鐘娟娟,門衛室其他人,都不知道這句話什么意思。章敬業用一只很小的電磁爐煮飯,茶缸子是鍋也是碗,筷子用來喝湯,也用來吃米飯。有時,茶缸里是炒好的油豆腐和五花肉,有時是煮好的速食面,但今天里面只是一杯飄著油脂的開水。章敬業吸溜一口,看看面前蕩著黃塵的馬路,再啜一口,看看后面,那遠處隱約的山。直到水有些溫了,他干掉半杯水,沒管窗外的來人到底在問些什么,只是大喊:“山在后邊,河在右邊。”最近,總有人敲門衛室的窗戶,問些有的沒的。比如最新一期的報紙是上個月的還是一年前的,又比如城內的租金是多少,申請條件是什么。還有一些住了很久的老住戶,偶爾會敲敲窗戶,低聲說著聽來的“新聞”,說冰河里的魚蝦都靠進口,放生到河里的。對此,章敬業不感興趣,因為他從不去冰河。他已經快忘了自己最初是怎么進城內生活的,只記得,自己的養老金好多年都沒有漲,但也足夠支付在城內生活的費用,但在城外,要靠子女的幫助。搬進城內后,只有老伴的祭日,他才會覺得自己和城外的世界有關聯。他不愛打聽什么,不像有的人,眼睛會盯著來往的人看,他多半時候一動不動,就像所有的一切都和自己無關。實在擔心會睡著,就玩面前的拼圖。也有時,他會和來送郵件的郵遞員聊天。城內所有收寄件只走平郵,一開始,郵遞員們每隔兩周會來一次,有時候只是發放城內人看的精簡版報紙,更多時候,他們會親自把郵件送到每戶人家,并寫下一份翔實的訪問記錄,呈給上級。
城里的人不用手機,新來的手機都上繳了,或賣給二手商。報紙是他們了解外界的唯一途徑。起初,這些報紙并沒多少人要看,只是丟在門房。堆久了,就被值班的人丟出去,每個月都有收廢品的人,守在門衛室外,撿報紙。時間長了,報紙送得越來越晚,也越來越少。城內人不到必要的時候,也不太過問城外的樣子,偶爾有些想出去的,或者出去了又回來的,嘴里也多是一些道聽途說的消息,什么“外面什么也沒有”,又或者“出城的方向錯了,看見了幾個扛著鋤頭的人,說要到我們這里來”。
門衛室其他幾個輪班的,對章敬業有各種不同稱呼。許亞洲喊章爺,歲數最大的鐘娟娟喊阿業。年紀最小的索羅,有時候喊名字,有時候喊他〇五一六——這是章敬業住的那間屋的門牌號。只是城內的人,說話時都不愛看人的眼,偶爾往高處瞅,看見一兩架飛機從頭頂飛過,就趕緊低頭向著地面,聲音也低沉下來,整個人降了一個色號。但偶爾也有人故意高聲大喊,比如鐘娟娟。她會看著突然在滑板上跳起來的索羅,用家鄉話大聲咒罵他。也有時,她會罵一個似乎不存在的人。沒人知道她罵的是誰,也沒人去猜,畢竟大家心里都有想罵的人。只是總有看熱鬧不嫌事兒大的,說她罵的是頭頂上的飛機。但很快鐘娟娟又開始說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待到真的聚集了幾個聽眾,她又不說話了。更多時候,城內的這群人都在咒罵天氣,咒罵長期的斷電、時不時的斷水,他們只能輪流去冰河打水。而敲破冰層的鐵鍬被傳來傳去,常常不見蹤跡。
這幾年地震頻發,暴風雪來了幾趟,光照總是不夠,城外的糧食往往也要靠進口,更不必說城內。城內沒有四季,都是寒天,可即使稍微溫和的日子,也不見冰層有松動的跡象。
只是章敬業從不參與大家的抱怨。今天上午,他沒有繼續枯坐在門房內盯著某處一直看,甚至沒有完成一塊拼圖。他想起今天是每年的那個特殊日子,往年這一天他都在城外,由孩子帶著給老伴掃墓,或者和幾個老朋友聚一下。后來,朋友大都漸漸離世,孩子帶他掃完墓,都匆忙回了家。他居住的房子越來越空。
此刻,章敬業又一次對著空氣喊“欸”,一連欸了好幾聲。他很專注,眼睛一會兒瞇著,一會兒瞪圓。盯著一處看久了,他的眼前就有重影,并覺得另一個影子朝自己壓了過來,這么一恍神,他竟倒在座位上睡著了。只是剛睡了一會兒,他就覺得有人敲了門衛室的窗戶。再一愣神,看見一個又高又瘦的女人,穿著寬大的暗紅色毛呢大衣,說話聲像喘著氣。
她側著身,左手搓著右手上一顆凍瘡道:“我是新來的,這是介紹信。”
介紹信的紙張已經泛黃,一些藍色墨水字都已經看得不夠清楚了。不過末尾的落款他很熟悉,這人也是曾經的門衛,好幾年前據說去了城外,還有人說去了更遠更荒僻的地方,說那里還不通信。女人又敲了敲窗戶,章敬業回過神道:“我們現在都不用介紹信了,那個你得走流程,先申請……”
“他們說拿著信就能住進來,我媽不住,我可以住。”
章敬業再看過去,發現介紹信上入住人的名字果然和女人身份證的名字不同,而女人的身份證,仔細看,也是多年前的版式了,背面的國徽還是紅色的。
“這身份證該換了。”章敬業登記了一下她的身份證號道,“具體住哪兒,等通知吧。”
“我走了好久的路,草鞋被泥巴糊住了,能讓我在門衛室后面扎個帳篷嗎?”
說完,他繼續低頭拼起拼圖,直到困倦得趴下睡著了。“帳篷?”章敬業看過去,只見女人已經熟練地拿出一只深藍色折疊帳篷,作勢要鋪開。章敬業比畫了一下道:“進來吧,低調點,別讓人看著。”
女人點點頭,橢圓形的身影在門衛室又蕩來蕩去了一下,很快消失不見。
深綠色的小卡車,已經趁著朝陽,拉著一批城內住戶往城外去,而門房前的小黑板上,也已經被開卡車的人寫上一列新的入住人。這幾年,入住標準變了,從以前的要有財產證明,或要有學歷,到增加不準結婚的條限。也不像最初那幾年,住進來就不準出,要出也只能往更遠信息更少的地方。這幾年,有幾個人都回到了原本居住的城外,甚至還有往上面城市走的,章敬業不知道,這幾名新的入住人,是城外來的,還是從更荒涼的地帶來的,他們是不是也騎馬,還是已經學會了開車。
很多年前,城內也是那樣一個更荒僻的地方。只是,章敬業搬進去前,它就已經迎來了一批住戶,那些住戶章敬業許多也曾認識,都是工廠的下崗職工,或者孤寡老人,還有一些不打算結婚和逃避城市壓力的男女。入住人需要付出的最大代價,也不過是接受信息的有限性。他們不允許再參與進現代化浪潮中,從大哥大、電腦、互聯網,到手機、即時通信設備、自動翻譯機、快遞機器人……這些都不許在城內出現。他們看的報紙都是被篩選過信息的,那些現代化色彩的新聞都被過濾掉。他們不允許結婚,只能住在各自的單人宿舍,不能留宿在其他人的房間。連城內日常吃食,多年來也是就地取材,后山的小野兔小野雞早不見了,只有冰河深處偶爾還有野生魚蝦,但最近似乎也在變少。有人飼養雞鴨,還有人負責熬煮醬料,拓出一塊旱地,種植小麥和旱稻。量雖不大,竟也能供城內的幾十口人。開始,運糧車會帶來最簡單的食物,后來,就很少來了。物資短缺的時候,有假期的人會去城外采購一些食品,拿著失業證去舊衣回收站領取免費衣物。
章敬業例行公事地站起來看小黑板上的那些名字,有幾個很眼熟,似乎早就是城內的居民,但后來出去了,現在再出現,是要回來?章敬業想著,只見接班的許亞洲已經搖搖晃晃朝他走來了。
“章爺。”他喊著,從口袋里摸出一根煙,伸到章敬業面前,“章爺。我聽說,這周來的新人,沒有立刻住進來?”
章敬業不愿接茬,但還是伸出一根手指道:“等著吧。”
說完,他終于睜開眼,看見許亞洲兩腮的胡茬已經快和額前長長的劉海兒融為一體,撇撇嘴道:“野人。”
“上周走的那個人,負責理發。他走了,沒人理了。”許亞洲撫弄了一下劉海兒,“不過他去了那么遠的地方,那地方,真有人需要理發嗎?”
章敬業不理他,走出門把小黑板收進去,再把茶缸子放在水桶里洗凈,粗略擦了擦。低下頭時,仿佛又感覺那個橢圓形身影飄忽而過,只是再抬起頭,又不見了。仿佛剛剛只是過了一陣穿堂風。可這里哪有穿堂風呢?他心里想著自己的事情,又想著外面的事情,不禁把整個頭都裹進外套里,順著泥巴路一深一淺地往城深處走去。
……
王蘇辛,1991年生于河南,現居上海。已出版小說集《象人渡》《在平原》等。曾獲得第七屆西湖·新銳文學獎、第三屆紫金人民文學之星短篇小說佳作獎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