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網絡文學高質量發展
信息技術革命急速放大了全球文化交流的路徑。中國網絡文學有幸介入這一巨變,經過20余年的發展,已經成為標志性大眾文化樣式,深入人心,為大眾接受,并逐漸向海外拓展,融入全球大眾文化的洪流之中。隨著中國網絡文學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拐點,文學創作從規模擴張向追求質量轉型,如何提升網絡作家的文學地位、培育新生力量,讓網絡文學向精品化、高端化發展,也成為業界關注的焦點。
我國網絡文學的出現和高速發展看似突兀,實際上有著深厚的歷史人文背景,它一頭連接著席卷全球的信息技術革命,另一頭連接著本民族文化心理和傳承方式,由自娛自樂到蔚為壯觀,由下里巴人到揮斥方遒,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深入其中得其真味,便能體會到或許只有中國才具有這雙重的文化淵源,只有中國人才具有如此強大的文化創造能量。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形態,網絡文學之所以蓬勃興盛,商業化的推動有一定作用,市場化運作讓網絡作家擁有了大量粉絲。比如一部優質的網絡文學作品在線更新時,可能會有上百萬讀者同時在線閱讀,并與作者產生即時互動,這是任何時代的文學沒有過的現象,這就難怪有網絡作家稱“網絡文學是讀者的文學”,并稱網絡作家是在“生存中寫作”,他們把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直接轉換到寫作中去,這一點和傳統作家有很大的區別。
目前,玄幻、仙俠和歷史、軍事仍然是網絡文學主要創作類型,現實題材作品受讀者關注的程度逐年上升,藝術表現手段更為豐富多樣,創作空間更大,創作題材更加廣泛,藝術想象力和表達力更為豐富,善于轉換描寫空間和設置故事情節,借鑒、活用、化用的能力比較強,善于把各種元素融合起來,文本類型也更為多樣化。網絡文學思想觀念更新迅速,顯示出更多的時代性與靈活性,生活觸角比較敏感。
我們注意到,網絡文學作品基本不采用悲劇故事模式,作品中男主角往往都是底層社會小人物通過奮斗獲得成功的典型,在他們身上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和平等意識。女主角也多是在磨難中不屈不撓最終獲得美好生活的正能量女性。由網絡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如《瑯琊榜》《羋月傳》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網絡女性文學由于在影視改編和圖書出版方面成績突出,社會關注度空前高漲。通過培養優質IP,出售版權進行影視、游戲等一系列改編來尋求獲取更大的商業價值,已成當前網絡文學產業的主要發展方向。動漫向輕小說,主要是指帶有明顯漫畫風格的二次元小說,這類作品的創作者和讀者屬于網絡文學中的新生代群體,以“95后”“00后”中國互聯網原生態居住民為主體,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年青一代的審美傾向,也是網文發展的新動態。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生逢其時的中國網絡文學猶如一股清泉,正在加速匯入世界文化的洪流之中。深厚的文化積淀,通俗易懂的故事內容,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強烈的交互性,充分展現了網絡文學顯著的跨文化傳播優勢。近幾年,中國網絡文學出現了規?;摹俺龊!爆F象,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播的影響力正在迅速擴大。閱文集團、中文在線、掌閱科技等重點網絡文學門戶在這波浪潮中紛紛布局海外市場,引發了中國網絡文學“出?!钡募盒>W絡文學的未來不但屬于中國,也屬于世界。由此,網絡文學的研究和人才培育也逐漸成為一個熱門話題。繼中南大學、北京大學之后,山東大學也掛牌成立了中國作協網絡文學研究基地,浙江傳媒學院創立了網絡文學院,華東師范大學創建了中國創意寫作研究院,并設立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創意寫作碩士學位點,為中國網絡文學發展和文化產業繁榮提供人才支持。與此同時,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點對點服務也正在拉開序幕,閱文集團與上海大學創意寫作學科產學研合作,共建網絡文學創意寫作碩士學位點;掌閱文學聯合北京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分別建立了相關人才培養基地……
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中國網絡文學確實取得了很大進步,涌現出許多優秀作品和作者,但在迅猛發展的同時,仍然存在一些突出問題。由于對創作速度有較高的要求,因此出現了創作態度不夠認真嚴謹、滿足于構想故事、較少思想厚度和力度的問題。創作者對現實的認知不夠真切,對歷史的理解不夠深刻,生活經驗表達個體化、碎片化、同質化,多數作品缺乏歷史感和厚重感,缺乏鮮明的藝術個性。網絡文學作者普遍年輕化,他們的知識修養和文學素養積累不夠,一些作品的情節設置和人物塑造有明顯的編造痕跡,與現實生活相距較遠。在寫作技巧上,網絡文學也存在一些缺陷,由于一些創作者缺乏基礎寫作鍛煉,不太講究語言文字的精煉,片面注重點擊率,求多求快,網絡文學作品出現了“工業化生產”的現象。此外,目前網絡文學評價體系還不夠健全、專業,經得起讀者認可、專家評價和市場檢驗的評價體系尚未形成;網絡文學管理人才也較為匱乏,網絡文學編輯人才缺口尤為突出。
從總體上看,目前,我國網絡文學雖然在商業上取得了較大成功,但在藝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缺少代表時代精神和文學審美水準的有分量作品,還沒有構成一個完整的文學世界。尤其是網絡文學創作者的胸懷和情懷,還需要拓展和歷練,方能承擔起傳承中華文明的重任。
(作者系中國作家協會網絡文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新媒體文學委員會副主任)
<<上一版 下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