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歲的劉海粟為何執意登上美國大峽谷寫生
劉海粟《大峽谷》,油畫,1990年
今年是劉海粟誕辰125周年。31年前的一盒錄像帶,牽出劉海粟美術館新近啟幕的特展 “黃山歸來再登高——劉海粟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寫生紀實文獻展”,也揭秘一段鮮為人知的往事——1990年,完成“十上黃山”的藝壇壯舉之后兩年,劉海粟竟然再度登上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寫生,當時他已95歲高齡。
關于這次寫生經歷,《劉海粟年譜》里僅有短短一句話。當年寫生的作品,由于種種原因如今也泯然于大眾視野。劉海粟為何不顧年事甚高執意親赴大峽谷寫生?此次寫生總共待了幾天,留下哪些作品?對于一連串疑問,這個展覽一一給出答案。
展覽的核心部分,正是這盒珍貴的錄像帶,時長8個多小時,連同60來幅現場照片,均為當年劉海粟大峽谷寫生之行留下詳實的一手資料。它們來自海外華人張善利的捐贈,他同時是劉海粟此趟行程的重要見證人。新聞紀實的諸多文獻,則又為展覽延伸出更多豐富的細節。由此,人們得以在這個展覽中,窺見劉海粟人生暮年在美國以及大峽谷的足跡,也再度咀嚼寫生之于藝術創作的意義。
以95歲高齡寫生美國大峽谷,被譽為“創下中國近代繪畫史一項新紀錄”
劉海粟是1990年5月22日至24日赴美國大峽谷寫生的。當年4月,他與夫人夏伊喬二度訪美,住進張善利位于洛杉磯的河畔別墅。在聽說美國的世界自然遺產——科羅拉多大峽谷何等神奇壯觀之后,劉海粟動了心,不只一次直言一定要去一趟,將它們描繪下來,說著說著竟還落了淚。如是動情的畫面,就出現在錄像帶的記載中。最終,在做足萬全準備之下,這一夢想得以成真。他一共在大峽谷寫生了三天,對景完成了兩幅油畫、一幅國畫。劉海粟以如此高齡參與的這趟寫生,被當時的洛杉磯媒體譽為“創下中國近代繪畫史一項新紀錄”。
5月21日,劉海粟乘小飛機換汽車進入大峽谷,保健醫生隨行。接下來的三天時間,他每天完成了一幅寫生。其中第一幅作品,開始于5月22日中午11點多。在頭一天選定的寫生地,坐在輪椅上的劉海粟,拿起油畫筆,蘸了滿滿的藍色顏料,抬眼凝視眼前的風景片刻,進而在畫布上落下第一筆。這幅寫生他畫了近兩個小時,用豐富的色彩畫了頗為典型的大峽谷景觀:畫布右邊是像刀削過的“桌子山”,左邊是綠樹叢,中間是蘑菇形峭壁石柱,遠處是層巒疊嶂的紅色群山。在第二幅寫生中,劉海粟只畫了一株古松柏,枝繁葉茂、郁郁蔥蔥,用去大量的靛藍與翠綠。張善利透露,畫面來自旅途的偶遇——在一座瞭望塔附近,劉海粟發現了這株古柏,樹干脫了皮,滿枝新綠卻在陽光下生機勃勃,喜出望外的他,忍不住提筆。最令人意外的,是第三幅寫生,劉海粟竟然畫的是國畫。峽谷里的山風有些大,薄薄的宣紙一不留神就會被吹皺,只見四塊就地取材的山石充當起了“鎮紙”,劉海粟索性站在畫桌前提筆揮毫,夏伊喬則端著裝滿墨汁的杯子在一旁。
當地一份紙媒的報道寫道,大峽谷歸來,劉海粟興奮得失眠了好幾個晚上。雖然在大峽谷只完成三幅作品,劉海粟說他還有許許多多草稿留在大腦中,他說去過大峽谷,才知道自然的偉大、人的渺小,正是渺滄海之一粟。有意思的是,這份報道也出現在此次展覽中,成為一個生動的注腳。
畫美國大峽谷,最終畫出民族化的獨特表達、不斷超越的精神追求
今天,回望劉海粟31年前的這次美國大峽谷寫生,深意遠在畫面之外。
寫生,從“十上黃山”歸來到再登美國大峽谷,凝結著劉海粟不斷尋求自我突破的一股精神力量。這種突破不僅僅在于超越身體極限,更在于攀登藝術山峰。劉海粟的藝術之路,正是在日積月累的寫生過程中日臻化境的。他在跨度長達70年的時間里“十上黃山”寫生,從“走近黃山”到“走進黃山”,從“黃山是我師”到“黃山是我友”,最終畫出與所描繪對象之間的生命關聯,把山畫活了。
耐人咀嚼的,還有劉海粟強烈的中國文化主體意識。此次展覽的策展人、劉海粟美術館副館長靳文藝告訴記者,大峽谷寫生過程中,劉海粟其實邊畫邊在思考琢磨。他最后一幅國畫寫生是臨時起意的。原本他當天出門僅帶了油畫畫材,畫著畫著,突然決意改用中國的寫意手法描繪大峽谷神奇的景觀,為此,隨行人員特地開了一個多小時的車趕回旅館,取來了宣紙、毛筆、墨汁。
將這幾幅寫生與劉海粟早年歐游期間的寫生相互參照,人們能夠發現這位藝術家的文化主體意識是如何日漸強烈的。上世紀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的歐游期間,劉海粟就曾大量嘗試異域風情寫生,但采用的是“拿來”自西方的繪畫技法。時隔一甲子于美國大峽谷的寫生,劉海粟則儼然畫出中國氣派。哪怕當時他畫油畫,材料來自西方,畫面中其實不經意流露出取自國畫的皴法、線條,第一幅油畫寫生中甚至在左上方出現了國畫慣有的題詩。最終這樣的畫面,成為了民族化的獨特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