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作者的筆名
中國文化人,無論寫詩、繪畫、作文,用筆名者頗多。發展到后來,一個人有時用多個筆名,一些筆名甚至遮掩了本名,譬如魯迅、茅盾、巴金……其中故事,很有些可以談論的地方。最近見到一篇介紹文人筆名的文章,讀來覺得尚有趣,不料作者在文章結尾,卻大發感慨,認為筆名是中國文人的“專利”,“外國人不通此道”。即外國人沒有筆名,這說法實在有些自大,且對西方文化顯得陌生。這誤會引發筆者興趣,遂披閱資料,拈出幾位外國文人的筆名,于此略微簡要說說。
司湯達是世界名著《紅與黑》的作者。本名亨利·貝爾(Henri Beyle)。在長期的寫作過程中,他曾用過許多化名。司湯達(Stendhal)是他1817年出版游記《羅馬、那不勒斯和佛羅倫薩》時使用的筆名。后來,他選定司湯達為唯一筆名。連先前發表的著作上也一律改用這個名字。在中國,早先也曾譯作斯丹達爾。“司湯達”(Stendhal)本是德國著名美學家文克爾曼的誕生地,是普魯士的一個小村莊。因為作家司湯達后來的名聲,連帶使這個小村莊也聞名于世。
歐·亨利是美國享有世界聲譽的短篇小說家。他的小說,以出人意料的獨創性結尾,贏得了“歐·亨利式結尾”的經典稱謂。
歐·亨利本名威廉·西德尼·波特(Willam Sidney Porter),出生于美國北卡羅來納州一個醫師家庭。15歲時在藥房當過學徒,后來做過會計員、土地局辦事員及銀行出納員等。1896年,銀行短缺了一筆現金,波特為避免受審,流浪到中美地峽的洪都拉斯。后來因為妻子病重,他回國探望時被捕。在獄中,他認真寫作,希望以稿酬補貼獄外女兒的生活費用。1899年,他在當時頗有影響的《麥克盧爾》雜志上發表了第一個短篇小說,并署了這個后來十分著名的筆名歐·亨利(O·Henry)。這個筆名,有一種說法認為是他在監獄當藥劑師時,用的一部法國藥典作者的名字;另一種看法以為是獄中某個看守的名字。不論哪一種情況,作家歐·亨利使這個曾經名不見經傳的名字變得極為響亮,幾乎成了其人獨有。
莫里哀是17世紀法國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古典主義喜劇的創建者。一生創作了近三十部喜劇,代表作有《達爾杜弗或者騙子》(即《偽君子》)《吝嗇鬼》等。他的喜劇通過犀利的諷刺筆法,抨擊和嘲笑了貴族和教會中一些大人物,在歐洲戲劇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莫里哀出生于巴黎一個商人家庭 。本 名 讓·巴蒂 斯 特·波克 蘭(Jean-Baptiste Poquelin)。早年就讀于貴族子弟學校,后來父親將“王家侍從”的世襲身份過到他的名下,并幫他取得了律師資格。但他既不想當律師,也不愿繼承父業,決心從事戲劇活動。
1643年,莫里哀拋棄了所有世襲特權和榮譽,選擇了被教會視為“賤民”的“戲子”行當。他和一個流動劇團的著名女演員瑪德隆·貝扎爾以及其他一些青年共同組織了一個“光耀劇團”。從那時開始,他放棄了原來的姓名,取藝名“莫里哀”(Moliere)。他后來創作的大量作品,當然也以此名廣泛傳播。
勃朗特一家三姊妹都出版有小說,但有兩位的作品極為著名。這就是夏洛蒂·勃朗特(Charlotte Bronte)的《簡·愛》(Jane Eyre);艾米莉·勃朗特(Emily Bronte)的《呼嘯 山莊》(Wuthering Heights)。
她們的家庭并不富裕,父親是英國約克郡的一位牧師。勃朗特姊妹都很喜愛文學,她們曾經共同出版過一本詩集,但并不成功。大姐夏洛蒂·勃朗特還為人做過家庭女教師,這些經歷后來在她的名著《簡·愛》中真切地表現出來。
她們姊妹雖然都寫小說,但當時英國還相當保守,女子寫作還頗為稀有,所以,作品出版時,她們都未署真名,而各自以一個筆名發表。《簡·愛》出版時,夏洛蒂用的筆名是“柯勒·貝爾”(Currer Bell);《呼嘯山莊》出版時,艾米莉用的是“艾里斯·貝爾”(Ellis Bell)。
《簡·愛》寄出時,作者并沒有很大信心。夏洛蒂甚至連一個序言也沒有寫。1847年10月,小說出版,兩個月后,小說再版,作者才有機會寫一篇序言,但是,署名卻一直用“柯勒·貝爾”。三姊妹的作品問世之后,引起讀者們很大興趣。但對于作者,人們卻有種種猜測,不知作者是男是女,究竟有何背景,先前寫過哪些作品?這個謎底后來還是作者自己揭開,夏洛蒂與妹妹安妮去了倫敦。《簡·愛》的出版家史密斯大吃一驚,“柯勒·貝爾”(Currer·Bell)竟是一位年輕女子。
喬治·桑是法國十九世紀著名小說家。她的作品《康素愛蘿》《魔沼》《萊莉亞》等,以不同凡響的想象力,從婦女立場觀察和表達現實,反映了婦女要求精神解放的內容。在當時社會產生了很大反響。
喬治·桑本名奧羅爾·杜班(Aurore Dupin)。從小由祖母撫養,在農村長大。她開始讀書時,便特別喜愛盧梭的作品,由此也養成了她的反叛精神。1831年,她帶著子女離開丈夫來到巴黎。為謀求生計,她開始嘗試創作。平素里,她身著男裝,抽著雪茄,一時引起社交界的關注。她最初與桑多(Sandeau)合作,不久便給自己起了一個男性的名字“喬治·桑”(George Sand),并開始獨立發表作品。
她一生中曾與多位藝術家交往。1833年,她與法國詩人繆塞(Musset)結識,引發了一場熱烈卻不安的情戀。繆塞后來的詩歌和小說,深受這次情戀的影響。1836年,喬治·桑結識了波蘭的天才音樂家肖邦。在與其交往的過程中,激發了肖邦的創作激情。恩格斯曾把喬治·桑看作當時出現的反映下層人民的新文學流派的代表之一。她的作品至今在世界上有著一定影響。
伏爾泰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他在文化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活動,出版有哲學、歷史、政論著作,寫過一些極具價值的哲理小說,如《查第格》《老實人》《天真漢》等。
伏爾泰本名弗朗索瓦·阿魯埃(Francois Arouet)。他后來從事寫作,用了一個筆名“伏爾泰”(Voltaire)。這個筆名,有人說是“阿魯埃”家某處產業的名字;有人干脆猜測是“阿魯埃”的化名。當然,這一切都不影響“伏爾泰”作為一位偉大作家的存在。
高爾基是蘇聯文學的優秀代表。他的本名阿列可塞·馬克西莫維奇·彼什柯夫。他很小就走向“人間”,當過鞋店學徒、洗碗小伙計等。1892年,24歲的高爾基,在梯弗里斯的《高加索日報》上,發表了第一個短篇小說《馬加爾·楚德拉》。這篇作品,是贊頌自由、激勵反抗的戰斗檄文。高爾基自己謙虛地將這篇小說稱為自己邁上文學道路“信心不足的第一步”。就在這篇小說上,他第一次署上了這個以后享有廣泛聲譽的筆名“高爾基”。
這個筆名原意是“苦命”。他以后發表作品,尤其文學作品,絕大多數都以此署名,表明了他樂于堅守的平民立場。
馬克·吐溫是美國杰出的幽默諷刺小說作家。他的作品《競選州長》,曾入選我國中學課本;其他如《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也為中國讀者熟知,后者也是美國孩子們廣受歡迎的著作。
馬克·吐溫本名薩繆爾·蘭亨·克里斯(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后來在《事業報》和舊金山《晨報》當記者時,開始寫通訊報道和幽默小品,他便采用“馬克·吐溫”(Mark Twain)這個筆名。
說起這個筆名,據傳記資料記載,還有這么一段故事:薩繆爾(Samuel)在密西西比河上當輪船領航員時,同行中有位老前輩艾賽亞·賽勒斯深為大家敬重。這位70多歲的老水手除去領航專業十分精通,為年輕人佩服外,還經常為報紙寫一些介紹密西西比河沿革及現狀的文章。這些文章的署名便是“馬克·吐溫”(Mark Twain)。“Mark Twain”是當時密西西比河上的水手術語,意即“兩英尋”,表示水深“十二英尺”,輪船可以安全通過。
薩繆爾當時是個頗不安分的人。他當了領航員不久,見到老前輩艾賽亞·賽勒斯愛寫知識小品,便賣弄文采,寫出一篇諷刺小品給領航員們傳閱,內容針對的是這位老前輩。領航員們頗為欣賞這篇東西,便將它投給《新奧爾良三角洲實況》雜志。文章發表后,賽勒斯船長讀到了這篇模仿他筆調、跟他開玩笑的作品,頗為傷心。從此,他再也沒有寫過文章,也沒有使用過那個出名的筆名“馬克·吐溫”了。這件事使薩繆爾極為內疚。他沒想到自己的游戲舉動竟對老人造成這么深的傷害。四年之后,報紙上報道了賽勒斯老人逝世的消息。已經當上記者的薩繆爾很是哀傷。他用一種特別的方式,紀念著這位老人,也彌補自己的過失——延續采用“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他以自己的才情和努力,使這個名字更加響亮,為更多人廣泛傳頌。看來,寫作使用筆名,無論中西都是常見的情況,絕非中國文人的專利。至于為何使用筆名,使用怎樣的筆名,通過介紹看去還頗有些不一般的意味,從中還略可窺視人性的復雜。不過這已超出了短文介紹的范圍。